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课程建设实践
2022-04-24司学娟
□司学娟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创办于2015 年,作为学校第一任执行校长,笔者认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办学思想的核心载体、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同时,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学生成长的重要通道。为此,学校以“关联、并联、串联、互联”为课程建设思路,构建起“乐乐(lè yuè)”课程群。
一、关联:让办学愿景照进课程建设目标
一方面,学校课程要契合学校历史传统、办学基本条件、周边的文化资源与时代背景、未来社会对人才核心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与出发点;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还要关联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一)学校愿景文化
结合校情、学情、师情及资源与人才需求,通过对办学理念的梳理和剖析,学校形成了如下愿景:
一是设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求真、崇善、唯美。
二是发展目标设定为办一所友善、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将学校建设成生态田园、儿童乐园、书香校园和康馨家园。
三是育人目标设定为培养和雅做人、本真求知、创意做事、康馨生活、责任担当的阳光少年,为大写的人生奠基。
(二)形成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目标对于课程的建设具有导向功能,它规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制约着课程实施的方式,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基础。
1.追问教育本质:给课程冠名“乐乐”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状态下的主动学习,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能够引起儿童的内在快乐和满足,使儿童的教育不至于在离开学校时就停止。为课程冠名“乐乐”,是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
2.仰望星空:确立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育人目标
2015 年,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方案中提到四个核心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趋势,更加关注实践与创新,更加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学校整体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围绕愿景文化,形成了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站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高度,落实《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意见》,围绕学校的愿景,遵循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三项基本要求,整体构建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乐乐”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的课程建设为学生成长搭建多元通道,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最终达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育人目标。
课程育人目标:学校结合小学发展定位、学生培养目标,形成8—6—4 育人目标。“8”指八气修身,即修炼正气、志气、底气、灵气、和气、雅气、勇气、大气,为大写的人生奠基;“6”指六种习惯,即遵守规则、潜心阅读、积极思维、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热心公益;“4”指四项技能,即一笔好字、一副口才、一门球技、一口戏曲。
二、并联:在拓展延伸中丰富学生体验
在课程中,某一主题内容往往并联着若干课程的素养元素,蕴含着不止一个核心素养;而某一个核心素养也并不只对应一个主题内容,也并联着若干课程和教学知识点,因此,学校以某个课程为基点或焦点,再加上其他相关课程,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课程群体。
(一)“学科+”模式
以共同基础课程(国家课程)为原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多维拓展与整合,以“学科+学科内”“学科+其他学科”“学科+专题活动”“学科+生活世界”的整合方式,形成“学科+”的学科课程群。在这种类型的课程群中,强调学科是基础,“+”是突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其他相关课程的作用在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体验。
(二)主题分解式
以特定资源为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学科聚焦的主题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的连环式课程群体。例如,学校开展“跟着太阳走一年”主题课程,此主题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内容,围绕多个经过结构化的内容进行学习,融合小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学,不同课程之间的目标互补、内容多元、均衡搭配,提供学生进阶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
三、串联:在渐进中落实课程主题内容
学校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串联不同学段,将主题内容串联成为一个逐步深化而又主线清晰的发展进程,达到一体化的设计目标。
(一)构建递进性的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群
学校地处北京市卢沟桥板块,为了在学生心中播撒和平的种子,学校将和平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防范和化解冲突,学会沟通和合作,树立全人类共同利益观念。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围绕身心之和、人伦之和、天人之和、社会秩序之和、协和万邦、做大写的人六个逻辑递进的维度开展主题活动。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群解决了德育工作虚化、空化问题,有效实现了学校的整体德育目标。
(二)固化时间轴线的仪式与节庆活动课程群
为了使工作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品牌活动得到持续发展,学校特色得到彰显,学校创设了以时间为轴线的仪式与节庆活动课程群(表1)。
(三)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毕业课程
为了提高毕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秉持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规律,以引导认知、贯通情感、锻造意志、躬行实践为线,引导学生追梦(表2)。
表2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2015 级学生毕业课程
四、互联:让课程之“跑道”四通八达
当代的知识发展已从以前的分化走向综合,发展心理学表明,当知识相互联结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我们积极建构全面、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课程。
(一)建立“三级”“五维”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学校构建与课程建设目标和办学理念相统一的“三级五维”“乐乐”课程结构。“三级”是指共同基础课程(国家必修课程,着力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个性拓展课程(根据教师特长、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围绕核心素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创新发展课程(侧重以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服务)三大系列学校课程;“五维”是指和雅做人、本真求知、创意做事、康馨生活、责任担当五大核心素养。“三级五维乐乐”课程结构旨在实现“线”和“面”的结合,形成互联互通的“立交桥”。
(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乐乐”课程群
围绕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和雅做人”“本真求知”“创意做事”“康馨生活”“责任担当”五大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之间呈现“多门”“关联”“整体”的特征,帮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超越自身所在学段、学科的局限,理解这一贯穿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设计承上启下、开阔交联的教学。
(三)基于课程统整的跨学科主题综合性学习
学校认为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化、主题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此,结合学校的“跟着真真、善善、美美走读世界”“跟着太阳走一年”“卢沟笔记”课程及每年的科技节、学科嘉年华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综合性学习,引领学生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制作、服务等方式,在多学科结合、多环境体验、多方式学习中,展开有意义、有深度的学习。
课程改革带给学校的变化是深刻弥漫的,也是永久持续的,学校将在持续的课程变革中,努力让所有的孩子能够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探寻到快乐之源,让主动学习、快乐成长成为一种习惯,这才是“乐乐”课程最美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