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022-04-24阿甲
阿甲
因为信赖而成的一本书
当初推荐这本书主要是基于我对译者刘菁的信赖。认识刘菁大概是在2003-2004年间,她是当时新浪亲子论坛的名人,最初的名号是“娃娃妈”,后来升级为“娃娃小小妈”,因为娃娃哥哥又多了一个小妹妹。随着与她深入交往,我才知道了她的多重身份。
超级文学发烧友
尽管身在童书资源很丰富的美国,刘菁还是特别努力地在国内寻找适合的中文童书资源,于是我们很快就成了三句话不离书的书友,而且我发现她还是一位超级文学发烧友,曾经为补齐一套新版的《鲁迅全集》不惜大费周章。
基因科学家
可是,等到第一次线下见面获赠她的一本翻译近作时,我大吃一惊:那是获得第一届文津奖的科普书《基因组: 人种自传23章》—原来,她是一位专攻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听说,她当时正在参与一个绘制猴子完整基因图谱的大工程,我不禁肃然起敬。
大数据研究所负责人
后来,我们一直保持着断断续续的邮件交流,随着身边的孩子渐渐长大,我们聊到教养与童书的机会越来越少。几年前,我们又在北京相遇,我再一次惊奇地得知她转行了:她现在在美国北方的一所名校专攻大数据研究,而且被推举为研究所的负责人。我能理解她具有当负责人的领导力,但从基因研究跳到大数据的研究是如何实现的呢?她笑着对我解释:基因也是大数据呀!
被耽误了的京剧名角
刘菁是那种你了解得越多就越会感到惊奇的人。刘菁告诉我,她女儿特别痴迷于戏剧与歌剧。我当时还开玩笑地说,两个孩子的音乐基因应该不是来自你的遗传吧?她当即纠正了我。原来还真是!她说自己从小就爱唱歌,一次在少年宫表演后,两位京剧团的老师一直追到她家,想说服她父母让她去学京剧,但被父母断然拒绝。好吧,我忍不住打趣说,原来你是被耽误了的京剧名角呀!
养育高手
当然,刘菁也是当之无愧的养育高手。我知道她的儿子娃娃很擅长音乐与国际象棋,但申请大学时却选择了政治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我知道刘菁常常带着孩子看介绍世界各地人民生活情况的新闻与纪录片,更是和我分享过有次她陪娃娃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孩子所受到的震撼。我想,孩子的选择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埋下的种子。
就这样,基于对刘菁多年的了解,当我听说她新近翻译了一本名为《成才之路》的书且正在寻找中文出版的机会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推荐给了与我合作了近20年,同样我也很信任的合作伙伴—《父母必读》杂志的主编恽梅。
关于这本书,在2010年6月的一封邮件里,我找到了刘菁翻译它的初衷。她这样写道: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是教育学研究文集,也可以说是‘人才学’研究文集。作者们调查了100多位数学家、科学家、钢琴家、雕塑家、体育明星,以及他们的父母,试图从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社区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父母影响等诸多方面探索他们成才的原因。结果可能会让国内那些望子成龙、揠苗助长的家长大吃一惊,但细想之下又非常有道理。书里描述的那种父母因为支持孩子的选择而做的无私奉献,以及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都让我很感动。之后我就想,这本书如果国内家长能看到,对于他们孩子的成长,会有多好的意义,很可能会改变很多父母拼命推孩子的狂躁做法。”
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多么敬重文字的朋友。但更难得的是她的那份热心!这段文字用来推荐今天大家读到的《成才之路》,再合适不过。
一本可以跳着读的参考书
作为一本有着500多页的大部头著作,尽管译文非常流畅,但我不能说这是一本容易读的书。阅读难度一方面来自科学调查报告式的讲述方式,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父母特别关注的兴趣点不同。比方说,家中的孩子很有音乐天分,父母就未必对运动明星、数学家等部分那么感兴趣。所以我認为,对于父母而言,除开篇的介绍与第四部分的总结必读之外,中间是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阅读的。
把握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我拿到这本书时,最感兴趣的部分其实是“第六章 学习成为世界级网球运动员”,反反复复看了不下三遍。那是因为我刚好写过一本大满贯冠军李娜的图画书《李娜:做更好的自己》,为此我还真的研究过多名网球明星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李娜成长的各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当然,作为回溯性的研究,无法套用到其他人的成长经历,而且地域、年代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也实在太大。但抛开这些差异,我发现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学习早期”、“学习中期”和“学习后期”的关键因素,的确与李娜的成长情况颇为吻合。
比方说,李娜幼年时先学羽毛球,因不擅用手腕发力而被教练认为不适合打羽毛球,却因手臂有力兼训练刻苦投入而被网球教练相中。这在学习早期的确是偶然机缘,但她父亲对体育的热爱、对竞技运动的执着,在引领她入门方面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而她的网球启蒙教练夏教练尽管未必是运动项目的顶级高手,但在激发孩子兴趣、调动其对网球运动的热情方面却很有办法。等到李娜在训练中脱颖而出之后,在学习中期就改换了曾获得亚洲冠军的余丽桥担任教练。而最终让李娜逐步走向世界巅峰的,主要还是来自她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强大自我动力,这与来自父亲的深深的爱(甚至可能与父亲的过早去世)都很有关系。
学习“当做”与“不当做”
当然,作为一本回溯性的研究专著,它实际上并没有提供多少可供操作的“鸡娃”秘籍,即使参照书中那些父母的做法依葫芦画瓢再来一遍,也没什么机会炮制出各个领域的天才。抱着急迫的目的来阅读这本书,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大量调查显示,尽管天赋对于成才是必要的基础,但最终成才的孩子更需要内在的强大动力,还需要恰当的机缘,而那些偶然因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不过,如果作为一本探讨“成才学”的教育参考书,我认为它具有更普遍的阅读价值,它为我们示范了许多“当做”与“不当做”的事情,尽管那些“当做”的事情未必就能帮助我们精准炮制某个领域的天才,但一定首先对帮助孩子“成人”很有裨益,那样的成长本身也是值得享受的。更何况,如果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我们坚持以爱滋养,以热情和智慧为他们提供条件,或者仅仅是欣赏与鼓励。或许,他们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领域成就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