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路的天才

2022-04-24向华

父母必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画闲书天才

我从小挺怕听到“天才”这个词的,听起来就像是嘲笑。因为我方方面面都不太灵光,甚至有明显的傻劲儿,爱面子的大人们无以名之,拍着我的头说:“哎哟,这孩子没准是个天才呢。”我虽然还那么小,而且有点傻乎乎的,但也能听出尴尬来。

一个迷恋科学世界的混沌

谁谁谁家的孩子考试全班第一;谁谁谁家的孩子又被评上了三好学生;谁谁谁家的孩子跟着广播自学英语,已经如愿去了美国……无数的例子在家长之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听起来遥远又模糊。我是一个考试成绩永远全班倒数的孩子,那些优等生的事迹,离我遥远而又遥远。

● 与天才姐姐的悬殊对比

我小的时候(并且延续到少年)没有展现出任何特长,只是一个学习很差、身体很差的孩子,如此而已。我的姐姐5岁时看过杂技表演后回家就能画很多画,把所有的杂技动作都默记下来。她所呈现出的才能,让父亲很早就安排她学画,从美术生一步一步走下来,终成大艺术家。作为她的小跟班,一个傻弟弟,我没有表现出任何艺术才能,或者艺术方面的感知力。不过不妨碍我姐姐自信地对别人说:“我弟弟是个天才—除非真的是傻子!”

天才和傻子只有一步之隔,这似乎是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我现在回想为什么会这样,大约是因为过去的年代,评判一个孩子的标准太过单一,好与坏只凭班级墙上贴的一纸排名;家长对孩子的判断,也只靠一张成绩单。学习好的孩子值得所有夸赞,成绩差的孩子就没有其他可以夸赞的地方了。小孩子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就是学习,考试,考出成绩,否则只能让家长愁眉苦脸、夙夜忧叹。我从小体弱多病,体质很差,害怕体育课上的所有项目。这样一个“文不得,武不得”的孩子,養成了过于深重的自卑性格,到现在还要花很大力气修整。

● 一个爱读书的差生

其实我明明一直有自己钟爱的事情:读书。那会儿,读学习之外的书被叫作“看闲书”,我也不知道“闲”是什么意思,看老师说我总看“闲书”的表情,大约不是啥好话。我迷恋看自然科学类、古生物学、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各种“闲书”,当然都是儿童科普版本的。科学世界太让我着迷了,看过就不会忘记,脑子里装满古生物的样貌、习性,张嘴能说出上百种恐龙的名字,对动物如数家珍,对恒星的演化、宇宙的诞生如痴如醉。

但是这些爱好只能处于地下状态,你刚刚秀一点科学知识,就被大人的一句“有这个聪明劲儿干吗不用在学习上?”一下给噎回去了。我不知道怎么回嘴,因为全社会的认知都是小孩子应该搞好学习,而学习是靠考试验证的。从小学到初中,我总有半数以上的科目不及格,浑浑噩噩地考试,毫无意外地挂科,痛苦不堪地复习,战战兢兢地补考,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我想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我也不是真傻呀,我就是混沌。

被凿开的混沌,幸好不是我

《山海经》中的混沌是一个神怪,没有五官七窍,是圆滚滚的大肉球,却能够感知天地间的情绪,能爱花草,能看落日。当然,这些感知力并不能化作表达力,没人知道混沌有啥想法。他行动迟缓,心地淳厚,做好吃的招待好朋友倏和忽。这两位出于报答之心,决定给可怜的混沌凿开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应帝王》)

我特别能理解混沌为什么被凿开七窍却不能受用,以致丢了性命。因为那不是你自己的意愿所致。我们只看一个孩子混混沌沌,却不知道他能不能感知,因为他也不善表达。我们强行给他加码、补习,为他撬动、敲打,得到表面可见的效果,但却破坏了他内部的自洽。混沌紊乱了,后果很严重。

我的幸运来自父母的通达,他们都是具有清醒认知的知识分子,虽然为我担心,但也愿意等待,并没有强行凿窍。最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在努力完善自己,勤于省身,勇于修正。我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默默地看着他们,有时赞同,有时叛逆,虽不表达,却已深受影响。

从内向外地开窍,才有无穷的动力

我自己的开窍来自少年时被迫学画—确实是被迫,因为初三将尽,凭我的烂成绩肯定考不上任何一所高中。我清楚地记得学画的第一个星期,在那之前我只做黑白的梦,一下子有了色彩。彩色的梦像冲破围栏的野马,恣意驰骋,放任奔腾,那感觉既惊喜又刺激。我的感官醒来—也许它们本来就是醒着,只不过被压抑着,光睁着眼喘不过气。学画打开了一扇门,令我终身受益。虽然并没有一直画画,但是后来做过的很多事情:写诗、写作、设计、教书、做动画、做绘本等,都是这扇门里面纵横交错的各种路径。

本来,我想写:这是一个关于“学渣”的故事。但是想了想不愿意这样说了。学渣也好,学霸也好,以及在这两极之间辛苦成长的大多数孩子们,都不应该被冠上什么特定的名目。没有人是“渣”,也没有人是“霸”,这是被迫在单一窄道上奔跑才会形成的快慢差。假以时日,混沌如果愿意,会从内而外地开窍,不需要从外面硬凿。这是成长的力量,也是内驱力的能量。但如果他不愿意打开自己,混沌而自洽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不是也挺好吗?

成才之路可能也是“无路”

道路本来很多,却因为一扇门的关闭,让孩子以为无路可走。一旦门打开了,呈现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无数条路,许多人又会蒙了,但我觉得是特别好的事,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迷路也是需要经历的一部分,未尝不是件好事。

迷路,往往是因为太把路当回事了。按照事先设定的路去走,走不通或者兜圈圈,急得不得了。其实在打开感知的大门前,何愁没有路?多在辽阔之地上奔跑,让天性得以舒畅,先学会驾驭自己,等到大门打开,再去尝试走走各种道路,或许更重要。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叫作“无路之人”,意思是身体太巨大了,任何人为的道路都不可能供他行走,有路也等于无路,所以“无路之人”的每一步都是个体的独特经验,不需要找路。试想,如果巨大的头颅总是忙于低下来费力地辨认路,步步踏错,那该多么难过;如果能昂起头,天大地大,哪里都是方向,又何其畅快?天才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无路之人”,为普通人设计的成长轨迹很难成为他们的模板。

幸好奉行单一化教育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多元的世界,不仅存在着许多板块,还存在许多缝隙,可以供不同的特例人群选择。参差多态是幸福的,不管你是不是天才,都应该拥抱多元的世界。

专家简介

向华,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儿童教学顾问,同时也是绘本文稿作者,创作了“悟空,乖!”系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中国动物寓言故事”系列、“熊猫圆宝”系列等诸多高质量的绘本作品,还曾凭借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影片《宝莲灯》和青春动画的开山之作《我为歌狂》,捧得了金鹰奖最佳动画编剧奖。

猜你喜欢

学画闲书天才
党天才
卖身学画(上)
卖身学画(下)
学画小乌龟
中国哲理画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回家读“闲书”吧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庆幸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