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组合作 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2022-04-23耿云
耿云
摘 要:小组合作模式目前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其有效弥补了传统五步教学法的不足,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进行根本性改变。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数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中适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4-014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48
进入新时期后,社会对人才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转变人才的培育模式。而小组合作模式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明确小组合作教学的应用意义,探索与重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实施,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的意义
(一)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而思考、讨论则会同时出现于合作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具有差异化的思考角度,容易产生不同的意见,且很多小学生存在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不愿意迁就其他同学,进而形成分歧与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带领小组成员深入讨论分歧问题,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与意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将会逐渐掌握有效的沟通方式,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为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学生既需要开展思考和讨论活动,又需要动手操作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得到逐步锻炼和提高。受数学知识抽象性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乐趣。而通过动手操作类合作任务的设置,学生的双手可以得到解放,有助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学生多视角思考能力得到培养
受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了固化的解题思路,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被限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先要独立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后与小组成员交换彼此的思路和建议,在思维碰撞之中逐渐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还可以在聆听分享过程中获取更多的问题解决思路,学生的思维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创新意识得到逐步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1.控制小组规模。小组规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若小组人数过多,将会直接减少组员的参与机会,甚至出现相互推脱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而若人数过少的话,将难以顺利解决部分难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综合考虑任务难易程度、班级学生人数等情况科学确定各个小组的人数。通常情况下,每组人数保持在4~6名左右。如果布置的合作任务具有较大挑战,也可对小组人数进行适当增加。同时,尽量设置奇数人数的小组,这样如果小组成员出现分歧,可利用举手表决形式快速解决分歧,促使小组合作的顺利推进得到保证。
2.科学搭配成员。目前在小组成员搭配时,产生了多元化的搭配方法,如随机搭配、学生自主选择等。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差异化的优缺点,数学教师要结合小组合作的任务类型及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小组成员的搭配方法。就现阶段而言,分层次匹配方式应用较为广泛,本种方式充分体现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要求,可满足不同能力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具体实践中,依据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学习意愿等差异,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之后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随机挑选,组建相应规模的小组。在本种分组模式下,各个小组具有基本相当的实力,小组成员则具备梯度化的学习水平,能够将组员间的互帮互助作用发挥出来,促使各个成员皆可得到提高。需特别注意的是,划分过小组之后,需结合各个学生的成长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和变换。或结合具体的合作任务,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更换,能够对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还可以促进差别化学习的开展。
(二)科学布置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學习任务的设计,其会对小组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一些教师所设计的合作任务由于科学性不足,导致小组成员选择独立探究,与其他成员间的交流、互动较少。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综合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学主题,科学设计与布置任务。通常来讲,合作学习任务要能够对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可将各个组员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且具有一定的讨论探究空间。在任务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
1.把握合作时机。小组合作虽然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不能够盲目实施与开展,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小组合作,方可以将小组合作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后,容易产生疲惫感,数学教师可适时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向双手上转移注意力。
2.设计个性化任务。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客观差异,在布置任务时,最为科学的方式是结合各个小组的学习风格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但这一模式的实施难度较大,教师缺乏充沛的精力与充足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新思路,从其他方面来设计个性化的任务。其中,设置开放性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够为各个组员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组员结合自身能力、兴趣等自主完成具体化的小任务后,可顺利解决开放性的大任务,有助于发挥组员的积极性。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后,各个小组需向全班同学、教师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要鼓励各个小组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呈现方式。如部分小组逻辑能力较强,可用数据来进行呈现;一些小组表演才能出众,可用节目进行展现等。
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目前,部分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之后,直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究等活动,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被忽视,这样不仅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得不到保证,还会阻碍到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将任务布置下去后,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之后方才与其他组员互相交换想法和意见,共同开展实践活动进行验证。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向学生呈现过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高,很多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不能够全面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因此,教师应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通過交流与汇总,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全面总结出来。之后,教师鼓励各个小组结合探究出来的成果,尝试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环节得到了有效衔接,可显著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
(三)解决组内矛盾与冲突
由于小组成员的性格与能力有差异,难免会有诸多的分歧,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解决,不仅后续的合作学习活动难以顺利推进,还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引导、干预工作,及时协助学生解决矛盾和冲突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小组成员分工、组内规则制订等,降低各类矛盾冲突的出现几率。
1.合理分工。如果小组成员不能够明确自身职责,或对某一职责推诿,那么小组任务进度、成果等将会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科学划分职责,为后续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通常情况下,各个小组由组长、操作员、记录员等角色组成。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种活动进行协调,向各个组员分配任务和责任,担任组长的学生需具备较强的领导力,且对各个组员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操作员要由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记录员由观察能力、逻辑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结合合作学习任务的实际类型,也可将其他的角色增添过来,如材料管理员、设计员等。通常情况下,各个小组不要频繁更换组长,否则组内凝聚力将会受到影响。而要定期轮换其他的角色,这样组员能够对不同的任务进行实际体验,各方面能力可以得到良好培养。
2.制订规则。由于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和学习意愿有差异,对各个小组成员的责任进行明确后,部分成员依然不主动参与进来,导致小组的整体进度受到影响。还有的学生较为内向,不能够主动参与讨论活动。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互相协商将组内行为准则制订出来,明确各个成员需承担的责任,界定各个成员皆需遵守的要求,这样不仅各个组员能够深度参与进去,还可以降低组内矛盾的出现几率。在具体实施中,数学教师也可将一些小技巧应用过来,增强各个小组成员的肢体意识。比如,依据合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数学教师可将个人与小组的完成时限设定下来,给予各个小组及组员有效的督促,促使其合作效率得到提高。也可在巡视的过程中,以组员身份加入某一个小组中,对小组合作进展情况进行动态了解,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指导意见。通过这些措施的应用,各个小组成员的职责意识可以得到增强,进而顺利推进小组合作活动。
(四)构建展示评价机制
成果展示与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若此环节被忽视,学生的参与激情将会大打折扣,无法顺利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成果展示与评价的实施价值,将成果展示与评价机制构建起来。
1.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的实施,皆会有一定的学习成果产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即便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与教学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成果展示方面,数学教师要将多元化的展示方式综合利用起来。与小组合作的其他环节相比,成果展示环节的气氛往往较为热烈,学生既对其他小组的合作成果十分好奇,又盼望着自己的小组能够展示,分享成果作品。在具体实践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各个小组将个性化的展示方式应用过来,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可以得到释放,合作热情也可得到激发,以便向全班同学展示更加完美的成果。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知识时,教师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为小组合作探究任务。有小组完成之后,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对小组的探究过程进行了再现,最后用表格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探究成果。本种展示方式较为新颖,获得了全班学生的认可,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学习自信得到充分激发。此外,尽量不要将单人汇报形式应用过来,此种模式侧重于对某一个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展示,无法将小组的整体成果展示出来。因此,数学教师可引导小组成员接力汇报,分别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进行汇报与展示,这样每一个小组成员皆可参与进来。同时,为保证成果作品展示的全面性,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将图片、表格等多种载体利用起来,避免单单采取文字或语言讲述形式,否则将难以有效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2.评价总结。当各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成果后,数学教师还需要评价小组的合作过程,总结形成的经验。在评价方面,教师要依据提前确定好的评价标准,如任务分配合理性、任务探究深度等,客观评价各组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保证评价的效果,尽量结合采用个人评价与外部评价形式,先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后,小组成员之间从责任意识、探究态度等多个角度进行相互评价。数学教师最后总结性评价各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融合这些评价内容,即可全面、有效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在总结方面,教师先带领各个小组总结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与其他小组展开分享互动,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出现。之后,由教师结合课堂观察情况,指出学生的闪光点,总结各组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激励学生勇于改进和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章节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时机,科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同时,教师要经常性总结教学经验,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出现的误区与问题,持续优化和调整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芙蓉.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南北桥,2020(6).
[2] 谷胜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
[3] 徐晓艳.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技巧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0(6).
[4] 黄卓良.探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下一代, 2020(3).
[5] 谢廷尧,曹启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南北桥,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