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律己贵在“三心”
2022-04-23肖禾
肖禾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知耻是良知的先导,要常怀敬畏心,务必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为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而作的家训。了凡先生告诫后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笔者认为,了凡先生给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开出了三剂良方。
发耻心。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欧阳修曰:“廉耻,立人之大节。”强调羞耻之心是为人的根本。了凡先生反思自己为什么成不了圣贤时,得出结论:“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他认为,自己过分贪图享乐,受到坏环境污染,偷偷做出不应该做的事,天天沉沦下去,同禽兽一样了,自己却还不知道,世上没有比这更令人羞耻的事情了。正是有了发耻心,了凡先生改过自新,坚持“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最终以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事迹和廉洁自律思想流芳百世。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知耻是良知的先导,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取舍有度,正直做人;才能意志坚定,不被物欲驱遣。党员干部要常怀羞耻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如此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节操,不为利欲熏心,自觉肩负起为民服务的使命。
发畏心。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了凡先生强调要有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意思是,不要以为犯错没有人知道,要常怀敬畏心,在没人监督的地方更要保持自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握有权力,一旦无所畏惧,做事没有底线,最终损害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落马,皆从底线失防、政德失守、无所敬畏开始。面对新时代发展重任、履职尽责的考验挑战,党员干部要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时刻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心中有戒、行有所止、警钟常鸣。
发勇心。了凡先生强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意思是,一个人之所以有了过失还不肯改,都是因为得过且过,不能振作奋发、堕落退后的缘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走过百年风雨百年历程,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答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党史学习教育,都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党员干部务必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时刻对标先进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才能补短板、强弱項、固根本、防源头,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
(作者单位:宜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