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和时代意蕴

2022-04-23郑洁,吴海静

关键词:生成逻辑思想内涵以人民为中心

郑洁,吴海静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是新时代党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生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论述,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熔铸于新时代党对“初心”的践行和教育规律的探索;其思想内涵包括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教育强国观和以解决人类教育发展问题为己任的教育责任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思想指导,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生成逻辑;思想内涵;时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2)01-0009-0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纵观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聚焦在“人民”这个主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理解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和时代意蕴,对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生成逻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总结和智慧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教育”论述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弘扬,是对中国共产党以往教育规律的认识总结。

(一)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述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教育观虽未形成全面而系统的思想体系,但其关于人民教育的观点却渗透在其教育思想中。這些观点在当前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一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不应单放在“全面”上,还应聚焦于“人”上。这里的“人”,不是资本主义教育所培养出的“单向度的人”,而是指“自由的人”;不是片面、畸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2]417这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为追求剩余价值的机械化的人。而社会主义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教育,要服务于人的本质,服务于共产主义社会,切实发挥每一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实现全民、全面的教育。二是吸收了关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这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密切关系。劳动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又是人的基本需求,而满足人的发展与需求正是坚持以人民中心教育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三是发展了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2]422,这揭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本质,即公共性、全民性、人民性,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共产主义社会是一切社会成员都能享受的公平公正的高质量教育。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前奏,在教育上必然也要坚持人人平等、全面发展以及服务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性。

综上可知,“人”的发展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五育并举”“扶贫必须扶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普惠”等一系列教育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以及共产主义社会教育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弘扬

从古至今,中国极其重视教育问题,留下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其中关于“善教于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是“善教于民”思想。在《孟子·尽心下》中,便有“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意指专注政治不如专注于教育人民。后董仲舒、王阳明、朱熹等人继承孟子的“善教”思想,提出“任德教而不任刑”“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教明于上”等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教于民”的思想。这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对人民群众开展教育的高度重视。二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孔子最早提出有教无类,意指教育对象的范围不应受出身、等级、血缘、地域所限,而应遍及人民。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便吸收了这一儒家教育理念,打破等级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同时,这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三是“因材施教”思想。“因材施教”是指教育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开展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表明,教育应以教育对象——人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民智、通达人心。“因材施教”并非差别教育,不是对不通者不教,而是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教。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一直所遵循的“民本”原则,强调人民教育既要立意深远,又要脚踏实地,坚持教育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真正以人为中心来发展教育。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现状作出了提高人民教育获得感、教育“四为”服务根本方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等重要论述,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善教于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些论述立足人民、贯通古今、指向未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新征程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启发。

(三)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规律的认识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现状,先后制定了多样的教育方针,提出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其中的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为新一代的领导集体所吸收和借鉴,由此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过去封建的、买办的、具有资本主义形态的教育,转变为人民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形态的教育,培育符合新中国建设需求的人才。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育两有”“两个必须”教育方针,它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改革开放后,我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结合改革开放的基本国情,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对外开放,培育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为目标,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6]。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教育方针,它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了教育现代化的社会需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实力、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建设渐入佳境,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注重从全局把向、从细处着手。

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和科技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教育促科技,以教育促经济,以教育促国家的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则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教育公平、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发展质量三维视角,明确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科学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牢记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初心和时代使命,创造性地提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九个坚持”“文化育人”等重要教育观点,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这使得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思想内涵包括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教育强国观、以解决人类教育发展问题为己任的教育责任观。

(一)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

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发展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即围绕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4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要深刻领会党中央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的本質问题,不同时期人民的发展需求有所不同。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和“社会性的人”的视角出发,针对新时代人民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8],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标准。二是贯彻教育公平,让人民共享普惠教育成果。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决策部署作出东西部、城镇乡、大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师交流互鉴、教育改革互补推进等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9]。这明确了实现教育公平对国家教育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三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形成教育发展新态势。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日益迈向信息化和现代化。教育领域必须契合这一时代发展需要,进行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在内的多方面现代化变革,加强网络信息人才的培养教育,形成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要以高质量人才为支撑[10],以现代化教育为根本。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体系化教育机制的建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对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安排。四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办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这里的“人民”,既指“个人”,也指“群众”;既指重视教育对个人培养的全面性,也指重视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和教育范围的公共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7]191。这就将教育重心落实到教育对象的普及性、教育群体的多样性、教育效果的社会性上,强调建设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

概括地说,以人民需求为主旨的教育发展观,把人民对教育的期待作为基本立足点,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民的惠及成果、对人民生活现代化的满足、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角度出发,逐步实现教育改革从不完善到完善,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的教育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教育强国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代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泯灭的梦想。在新时代,随着国家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离我们愈来愈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针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强国期盼,围绕着国家教育强国目标,形成了以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的教育强国观。

一是助力解决国家发展重大问题、人民关心的重要问题。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主要集中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上,人民关心的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上。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四史”教育等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强调通过教育培育现代化人才,提升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从而推动中华文明传承,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解决国家发展和民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二是教育要助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软实力。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从过去的经济总量比较、军事竞赛竞争转向制度体制竞争、人才教育竞争。针对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11]253的重要论断。党中央将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上,提出基础教育

要从广覆盖转向提质增效,全面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持续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教育发展举措;强调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主动,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在教育上下苦工夫。三是教育要助力增強国际影响力。真正在国际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还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上具有先进性。新时代,党中央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于2019年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1]328。另一方面,强调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人民性和时代性进行教育改革,以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简而言之,以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的教育强国观,站在教育与人民、国家的关系角度,从教育解决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教育提高国家竞争力、教育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向人民展示了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为民、教育为国的重要思想。

(三)以解决人类教育发展问题为己任的教育责任观

教育发展问题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发展的重大难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互通合作增强,教育领域的开放化、全球化也成为必然趋势。面对全球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党中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教育的对外开放、多国协作,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教育智慧、中国教育经验,凸显了以解决人类教育发展为己任的教育责任观。

一是倡导各国教育互帮互助、交流借鉴。纵观各国的教育实践,由于政体国体、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等的不同,虽然各国在教育模式上有所区别,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存在一些共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11]350。通过合作办学吸收国外优质的教学经验、分享教育资源、传递中国先进教育理念,求同存异,实现国际教育上的交流合作。二是推进形成全球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由于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距,部分欠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不足、育人环境欠佳。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方面倡导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项目,形成教育合作共同体,通过教育资源援助和教育理念交流,帮助共同体内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形成更好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主动贡献中国力量,承担营造优质全球教育环境的大国责任。三是明确教育的文明传承功能,携手共推人类文明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中国教育事业置于人类教育事业的大视野下,强调教育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工程,必须具有开放性;强调要建设共享性的世界教育“百花园”,推动世界人民思想碰撞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概而言之,“人民”教育,不仅指中国人民的教育,还涉及世界人民的教育,这传递着中国对全球人民的深刻关注,体现着中国的教育责任观。基于教育的全球视野,党中央表达出与世界各国加强教育合作的美好愿望,积极倡导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交流、人才和人文的交流,为全球教育做出中国贡献,履行中国责任,以期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教育大业的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时代意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彰显了党中央在教育发展问题上的全局眼光和独到智慧,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助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促进世界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是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成功之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中国教育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是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教育只有应用于民、发展于民,才能真正造福于民,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特色,也是我国的教育方向和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主体性、教育社会性和教育历史性,坚持在已有发展成果基础上的积极扬弃,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应然和实然发展方向。二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理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就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也是具有开创性的中国独有的教育,其教育发展理念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理念相一致,又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思想传统相一致。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先后带领人民创建、完善和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真正创建者是人民,真正实践者也是人民,其未来发展也必然在党的领导下,从人民出发进行教育部署、由人民实践开展教育工作、经人民检验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实在在地走向未来。四是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未来发展课题。教育发展既是历史工程,也是未来工程;既要立足过去,又要指向未来;既要借鉴历史,又要把握当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我们在教育发展问题上要有忧患意识、大局观念和革新勇气,要以过去“革命”的气势进行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未来发展课题的对象始终是“人民”。

一言以蔽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群众观,又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几千年来对人人接受教育的热切期盼,反映着中国人民在教育发展史上的不懈努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思想指南。

(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需要推动教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契合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和理论指引。

一是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立场。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因此,要坚持教育发展靠人民、教育成果为人民;要将人民利益的协调程度、人民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人民发展的实现效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准。只有满足人民利益、人民需求和人民发展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人民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烈决心和坚定信心,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从而站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立场。二是打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根基。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民群体,党中央对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并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为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真正彻底的人民教育能够让人民实实在在受到教育,让教育实实在在满足人民,能够培养实实在在为建设教育强国而不懈奋斗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打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根基。三是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力量。我国教育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业绩和辉煌成就,这也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人民”力量。

(三)为世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城乡教育差异逐渐缩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体系。这为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积累了中国经验。

一是为丰富世界教育理念贡献中国智慧。近些年来,中国提出了包括“三育两有”“两个必然”“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人民满意教育”“五育并举”“教育的九个坚持”“大思政课”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世界教育理念,体现了中国式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对世界教育的巨大影响力。二是为建设世界教育体制提供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既要实现经济领域里的“一带一路”,也要实现包括教育在内的更大范围的“一带一路”。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建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统筹中外教育人才交流,统筹国内外两种教育资源的合理对接,不断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建立合作共赢式的世界教育体制,为科学的世界教育体制尤其是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提供中国智慧。三是为推动世界教育实践积累中国经验。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不仅给广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带来崭新的思路,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有所启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应该是全世界人民的教育发展需要。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实践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符合人类教育发展的内在特质,能为世界教育实践贡献中国经验,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有其严密的生成逻辑、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意蕴,是我国在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随着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完善,并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7]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5-366.

[10]岳爱武,周欢.习近平关于网络人才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及其现实路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2.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The Generative Logic,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Era Implication

ZHENG  Jie, WU Haijing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a new concept which is put forward by CPC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derived from the Marxist exposition on “education”, rooted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cast in the CPC’s practice of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 laws in the new era.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imed at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with the mission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mission of solving hum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sues.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imes. It can provide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 and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ducation.

Keywords:people-centere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view; generation logic;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era implication

(编辑:蔡秀娟)

收稿日期:2021-08-15修订日期:2021-12-10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20YBMK00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英才计划项目(2021YC051);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YJG211008);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S21338)

作者简介:

郑洁,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E-mail: zhengjie5588@163.com;

吳海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思想内涵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