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2-04-23姜英华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性实践路径

摘要: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新的内在规定性和特征,即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经济为依托,以优结构为遵循,以安全性为前提,以强创新为支撑,从而汇聚成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合力。同时,在新国际环境影响和新国内环境约束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在变与不变之间保持合理的弹性张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性动力,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双循环”营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氛围,以市场化改革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以虚实互益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从而化挑战为机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性;意蕴架构;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2)01-0001-08

一、习近平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判理据和现实依据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场逻辑和研判理据,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分三个阶段节点进行了论述。

(一)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

“综合改革开放到2011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2010年中国以超出日本4 044亿美元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2012到2014年的三年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75%、7.69%和7.4%……经济基数的扩大、总量的增加和传统红利的衰减,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形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到中高速的换挡期。”[1]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驱动转变、发展需求提升的崭新现实和最新阶段,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2]233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变标志不同于旧有模式的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到来。经济新常态以经济体量积累为基础,以经济效率提升为前提,以经济动能转化为保障,以经济结构优化为抓手,以经济质量提高为核心,并从传统增长方式向新型发展模式过渡升级,即“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3]。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換增长动力的攻关期”[4]30。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经济发展的内涵目标和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都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注重速度、数量和短期经济效果的积累倾向聚焦质量、结构和长期发展指标的发展偏好转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约束下,要求着力于长远化、科学化和稳定化的发展路径和评价标准,“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5]234。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动力、特点、形态、道路和目标要求等系统架构。他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5]238,并从供给、需求、分配、投入产出和宏观经济循环五个维度论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至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框架日渐廓清。

(二)新发展理念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件

2019年,面临国内外风险急剧上涨和国内外局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高频次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举措要求。他指出,就金融业发展而言,要推动金融市场结构、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经营理念和金融服务完善的高质量进阶和适应性发展;就制造业发展而言,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构建以高质量、可持续的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2019年11月5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他指出:“今后,中国将继续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6]2020年以来,面临经济发展阻力加大和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空前的考验,高质量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遵循和大逻辑。2020年4月20日到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新基建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5月11日到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在“六新”(新业态、新基建、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上下大功夫和取得大突破,健全对外开放体制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6月8日到10日在宁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至此,形成了围绕关键问题、核心领域、区位空间等差异化、互补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爬坡过坎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考验和契机。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

我国已经由经济低水平增长时期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现实和实现跨越赶超的最大机遇。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就国际形势而言,新旧动能转换,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高投资、高消费和大出口)动力引擎削减,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深改革、强创新和高水平开放)增长极点正在孕育形成,在旧的增长动能作用削减而新的增长极点尚未形成的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缺乏。“灰犀牛”“黑天鹅”等逆全球化内顾倾向和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性阻断阻碍了世界范围内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可控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国内挑战而言,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循环淤阻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粗放型、规模化的量化传统增长方式一去不返。另一方面,不健全的市场体系和不充分的市场发育限制了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发挥,国内要素流动不畅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有碍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低层级、弱创新的初级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要克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弊端和体制机制障碍,就要在明晰其意蕴内涵的基础上描绘其清晰的架构体系。

二、习近平勾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和意蕴架构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体系,包括坚持以人民性为中心、以新经济为依托、以优结构为遵循、以安全性为前提、以强创新为支撑,从而汇聚成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系统合力。

第一,以人民性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1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党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5]133,为此,“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137而展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大政治”和“最大逻辑”在经济领域就表现为:人民性是贯穿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的红线。从目标设定上来讲,人民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从过程推进上来讲,人民既是开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从评价体系上来讲,人民既是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也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只有经济改革目标符合人民的关切和期盼,经济改革举措满足人民的吁求和需要,经济改革方案纾解人民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改革落实增进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经济改革效果得到人民的肯定和拥护,才能汇聚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根本、最持久的人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4]11。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由过去“有没有”和“够不够”的温饱主题提升为现在“好不好”和“优不优”的发展主题;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以往“重速度”和“偏积累”的增长指向转化为如今“提质量”和“增效益”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的动能由固有的“有形化”和“要素型”蜕变为“知识型”和“智能型”的发展驱动;经济发展的类型由昔日的“外延型”和“规模化”升级为“内涵式”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以便“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13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将人民放在发展的最高位置,就是要牢记“为了人民”和“围绕人民”的初心使命,就是要明确“来自人民”和“植根人民”的力量源泉,就是要确立“服务人民”和“造福人民”的根本旨归,就是要稳固“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最大底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5]135,核心要解决人民最犯难最困扰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要以契合好、满足好、推进好最广大人民的最新需要为中轴,构建与人民的优需求相符合的优供给,创设与人民的高需求相适配的高供给,实现需求和供给良性互动和螺旋提升。

第二,以新经济为依托。新经济是指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新动能为推力,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支撑和驱动的新经济发展范式和类型。新技术是新经济的基础和前提,不仅能对土地、森林、矿藏等资源能源和要素条件产生替代效应,缓解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的瓶颈,增强经济发展的弹力空间和溢出效应,而且其应用的扩散和边际效用递增规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商品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和个性化商品的需要。新动能是新经济的长项和优势,以新技术为根基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4]30,能够更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的晋级迈进。新产品是新经济的媒介和载体,新产品以超越“旧产品”的新结构、新设计和新功能为表征,能够最直接满足人民更高水平、更个性化和更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要,并催生新需求和新消费,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互动和拉升。新产业是新经济的内核和表现,新产业所具有的高技术含量、强关联带动、低消耗成本、高附加值和可持续等特性符合创新驱动和内涵增长等高质量发展诉求,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全社会的高质量有效供给,产生最大化的综合社会效益。新业态是新经济的组织和形式,基于信息技术革命和消费需求倒逼而产生的产业分化、跨界和融合而形成的新企业,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重组和发展而形成的新产业组织形态,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化。新模式是新经济的动能和引领,线上购物、网络支付、智慧旅游等“互联网+服务”打造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商业模式,形成了经济发展新动力,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形塑了经济发展新可能。总之,新技术、新动能、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助推新经济几何级数倍增式发展。

第三,以优结构为遵循。高质量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是优结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结构调整是化解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和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遵循。发展质量不高和欠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结构品质的改进和完善以量的发展为前提,反过来又能确保和助力量的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度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5]238实现优结构的高效发展包括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平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以及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平衡三个主要方面[7]93-94。“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根本上是结构问题。”[7]83工业增长下滑主要是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钢铁、船舶、水泥、电解铝、光伏、平板玻璃、煤炭、石化等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商品无法做到适销对路。企业效益不好主要是一体化、同构化和低端化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多元化、个性化和高端化的新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诸多产品无法做到推陈出新。实体经济失衡主要是供给体系未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需要,表现为不需要的产能过剩和需要的产能不足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化解过剩产能,主要是减少低端产品和陈旧技术的无效供给,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有效供给。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加速技术变革、升级消费结构和提供有效供给体系才能不断提升实体经济边际利润率和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由“大而不强、臃肿虚胖”转变为“大而精壮、轻盈瘦身”,能够吸引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矫正金融偏离实体经济的独大化膨胀,降低金融扭曲失控风险,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顺畅循环。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平衡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创造投资机会,强化城镇化政策规划,配套金融、土地和财税等政策措施,提高加杠杆进行房地产投机的经济成本,抑制房地产利润虚高和投机需求旺盛的不良倾向,诱使资金脱虚向实,为提升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和促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总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5]247,推动经济发展要素变革、技术变革、创新变革,大幅提升我国经济结构优势,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才能提振经济发展信心,改善市场发展预期,实现实体经济内部以及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实现经济发展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

第四,以安全性为前提。“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7]3“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7]10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立包括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以及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等十二个领域的总体性、综合性、全面性、合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

就政治安全而言,就是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道路方向和能力体系的同向同行和协同发力。国土和军事安全就是要坚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建设海洋强国,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经济安全一方面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风险”[7]71,另一方面要降低核心技术、关键产业和主要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增强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和社会安全就是要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文化社会领域的安全红线,以和谐文化环境和善治社会氛围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了,讨不来的。”科技安全就是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5]248。网络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社会前进发展,没有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就没有国家安全和现代化。网络安全就是要遵循尊重信任原则,增强防御威慑能力,构建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和多边、透明、民主的网络治理体系。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和资源安全就是要以生态良好为前提和约束,使生态良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就是要以发展生产为枢纽和中轴,使发展生产成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就是要以富裕生活为动力和内容,使生活富裕成为经济发展的标向。总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7]13,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标准和保障。

第五,以强创新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5]247,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根本引擎。“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發展的必然选择。”[5]210“创新主要指的是科技创新,在创新的各个领域中,科技创新居于核心地位。”[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和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顺应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最新要求,强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塑造创新驱动型新经济合作和发展,扩大和巩固创新成果分享,降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刚性制约,打破阻碍技术、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顽固障碍,培养和激发个人创新灵感,尊重和调动企业创新热情,形成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交叉融合的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使创新精神成为引领,使创新行动成为自觉,让创新成果转化普及,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是克服产业分工格局低水平锁定和抢占国际科学技术创新制高点,进而实现“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关键。具体来说,创新是大体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具有的全面渗透力和深刻牵引力能够助推经济由高成本粗放型的要素驱动和低产值投资规模驱动转变为低成本内涵式的创新驱动和精细化投资创新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9]33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9]29,让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发力点和增长极,推动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联动和深度渗透,带动所有经济领域发生智能化、绿色化和泛在性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推进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叠加创新,让创新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领域,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

三、习近平阐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和价值意义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双循环”营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氛围,以市场化改革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以虚实互益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基,从而化挑战为机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

新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鲜明导向,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和指挥棒。新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和社会公平正义五个维度规定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蕴和评价指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方向。具体而言,实行创新驱动,全面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创新,推行创新战略,吸引争夺标准、专利、人才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加强创新攻关、突破创新瓶颈,实现创新领跑,改革创新体制,制定创新政策,加快创新转化,构建创新体系,激发经济发展的创新潜能和整体竞争力。着力协调发展,在宏观方面,“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2]206。在微观层面,着力推动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和谐协调以及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践履顺应自然的生态行动,建设保护自然的生态工程,摒弃损害自然的错误观念,矫治破坏自然的惯常行为,避免牺牲自然的毁灭后果,改善生态环境,涵养生态气质,增值自然资本,实行绿色发展,增强环境效益,以生态环境保护增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打破要素流动梗阻,优化区域经济格局,扩大对外市场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形成和扩大“双循环”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次共享。最后,实现安全发展。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10]。至此,安全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一道成为引领和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丰富拓展和完善升华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二)以“双循环”营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5]201。“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5]194“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5]194当前,“灰犀牛”“黑天鹅”等逆全球化潮流和世界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改变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提高了对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要求,加大了经济外循环的下行压力。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重角度出发,指出“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5]200。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转变,加强经贸规则对接和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金融服务业、制造业的市场准入,奖励竞争,反对垄断,创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1]。

具体而言,“双循环是一个矛盾有机体,包含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方面,所谓‘内循环是指在独立自主和稳中求进的理念指导下,国内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创生系统,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区域内一切生产资源和活动要素,促使其自由流动,提升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环节的高水平嵌套融通和高质量耦合自洽,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和健康有序发展,为‘外循环创造条件。所谓‘外循环是指在对外开放、包容联动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指导下,对接国际规则和主动融入国际循环,借力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学习科学技术和借鉴先进经验,从而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和行稳致远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期待。”[12]“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有效调动区域内一切生产资源和活动要素促使其自由流动,提升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环节的高水平嵌套融通和高质量耦合自洽,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和健康有序发展,为“外循环”创造条件。与之相应,“外循环”通过对接国际规则和主动融入国际循环,借力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学习科学技术和借鉴先进经验,从而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和行稳致远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期待。以我为主、内外兼修、东西联动、优势互补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畅通的条件和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以市场化改革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良好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制度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5]212。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强化市场观念,健全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激励,畅通要素流动,推动市场出清,释放沉淀资源,激活微观经济活力,调控宏观经济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更高层次、更加系统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更加活跃、更高效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晋升环境。

具体而言,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抓手,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经济的保值增值和做优做强,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提升国有经济的创新力、控制力和竞争力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创新力、协调力和适应力,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共同提升。要以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基础,全面完善和强化产权制度和产权激励,深入破除市场壁垒和实行动态负面清单,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和打造柔性竞争文化,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要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要以分配制度改革为基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改革开放为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面开放。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要发挥党全方位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改革落地见效,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深走实。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促进改革发展高效联动。

(四)以创新驱动注入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2]198为克服创新能力“不强”“不高”的弱项和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利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产生同频共振和倍增效应。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创新融合,尤其注重加强科技前沿领域的交叉合作,共同携手打造纳米技术等新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及数字经济等新产业。要以创新驱动引燃经济发展新能量,以创新思维引领经济发展新方向,要瞄准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前沿,聚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软肋,看准交叉融合的契机和拐点,抓住跨越发展的中枢和关键,打通研发转化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以理论创新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老思维”,以文化创新疏通妨碍经济发展的“陈文化”,以发展创新颠覆评判经济发展的“旧标准”,以科技创新突破阻滞经济发展关键领域“卡脖子”的“难问题”,以制度创新攻克阻塞经济升级重要领域“决定性”的“大问题”,以经济创新冲破阻拦经济繁荣全面领域“关涉性”的“新问题”。“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5]249以创新变革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稳定经济回缓上升态势,树立经济发展的科学衡量标尺和新的基准点,培育经济发展的稳定动力源和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创新科技和创新制度的双重创新和双轮驱动,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双维创新和双翼引领,要坚持科技普及和科技跨越的双举并重和双拳出击,形成问题导向、需求牵引,以及理论+文化+科技+制度+实践等多维合力组成的创新效能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革故”以“鼎新”,改造旧产业和旧技术,舍弃旧思想和旧模式,淘汰旧企业和旧标准,超越旧制度和旧常态,优化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固有的要素型驱动和有形化,做到存量提质。另一方面,要“鼎新”以“革故”,把握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契机,培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新动能,突出支柱性和先导性的新优势,构建“互联网+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推进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实现增量增效,实现产业技术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和转变,促进我国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的升级迈进。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从为何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前提和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求等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定了目标方案、提供了行动指南。只有正确理解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精华和行为要求,才能聚焦经济发展问题,对准经济升级疑难,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克服经济发展短板,最终实现经济善治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英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189-19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习近平.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刘静.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J].党建,2020(8):4.

[11]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

[12]姜英华.中国经济双循环:现实依据、实践路径与价值意义[J].理论月刊,2021(2):86.

Research 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conomy

JIANG Yinghua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has changed from the high-speed growth stage to the medium high-speed growth stage, and then enter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ag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relying on the new economy, following the excellent structure, taking safety as the premise, and taking strong innovation as the support, so as to form the greatest resultant force. At the same time, new stage, new problems, under the new nat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new domestic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facing man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hich requires maintaining a reasonable elastic tension between change and invariance, injecting sustainable power into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ing the direc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creating a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with “double circulation”. 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mutual benefit of reality and falsehood, so as to turn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Xi Jinp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eople character; implication structure; practice path

(編辑:蔡秀娟)

收稿日期:2021-01-03修订日期:2021-04-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技术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1XKS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本逻辑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YJC710024)

作者简介:

姜英华,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E-mail:jyh@lzu.edu.cn。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性实践路径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环境税费、政府补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