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2022-04-23谢立灏

关键词:应用对策管理现状环境监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XIE Li-hao

(Yunnan Hao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Kunming 650000, China)

【摘  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根本,在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立足这一背景,论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意义、影响因素和现存问题展开探究和论述,重点就如何做好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为我国环保事业作出些许贡献。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day, with the highly developed industrial technolog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has vigorously carried ou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governance work in recent years, and made important exploration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y.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mphatic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o well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use 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use.

【關键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管理现状;应用对策

【Key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management status;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2-0108-03

1 引言

全过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一个项目自始至终进行操控与管理。此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主要以结果管理为主,对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重视不足。管理上的不完善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得不到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可能无法反映实际问题。基于此,有必要于环境监测工作中引进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在事前、事中、事后每个环节都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效缩小监测误差,提高监测质量[1]。

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在环境监测活动中引进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与代表性[2]。研究与实践证明,环境监测项目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容易受到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这样一类项目,如果单纯开展结果管理,就无法发现与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隐患,最终结果也得不到保障。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不仅包含事后管理,而且注重事前的预防与事中的分析控制。在对环境监测项目采用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后,从监测方案设计、监测点布设、监测设备安装调控至环境数据采集分析、环境监测数据运用等各个环节都将得到严格规范的监督管控,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违规操作风险、仪器设备故障风险、样品污染风险等各类风险将大大降低,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将大大提升,环境监测结果可以作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参考依据。同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引进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意味着构建了一个十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活动中的各要素、各环节、各结果都将得到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环境监测质量会更有保障。

3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3.1 人员因素

在监测过程中,如果人员不规范操作设备或无法及时规范地维修保养设备,导致设备故障,那么监测结果也会出现偏差,监测所得数据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另外,一些人员在操作、使用设备时,只能做到机械地根据仪器安装说明书操作,无法正确分析仪器安装调试之后可能受到的当地外部环境影响(如天气情况、机房内干湿度)等,最终导致监测结果不够精准。一些人员对环境监测项目中使用的新型仪器设备不了解,未掌握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在操作与使用时极易出现问题[3]。

3.2 仪器设备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在环境监测项目中,许多质量问题都与仪器设备有关。在安装与调试环境监测设备时,未能关注仪器设备的避震问题。环境监测仪器的精密度要求高,仪器的震动会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所以在安装仪器设备时,要根据仪器设备的特征特点与避震需求做好避震调试,以保证最终的监测结果真实准确。另外,如果环境监测期间用于监测的仪器设备精密度不足或运行状态不佳,就会导致监测结果出现偏差。一些环境监测项目需要进行样品采集工作,在采集时若储存样品的容器清洁度不达标,将使样品受到污染,并且使样品失去研究价值,最终的监测结果也会受到影响[4]。

3.3 工艺技术因素

开展环境监测时,如果工艺技术的选用不合理、监测点的布设不够科学、样品采集频率不合理,极易导致监测结果受到影响,使最终的监测结果无法真实全面反映监测地的环境污染情况。

3.4 环境因素

环境监测工作通常在室外开展,这就导致监测效率及质量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在监测期间,天气状况比较恶劣,监测难度就会加大,监测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自然环境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及无法预测性。

4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4.1 思想重视不够

当前部分单位与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度不足,未能正确认识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因而在监测过程中不能切实落实质量管理,最终导致环境监测结果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较大误差。另外,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还存在消极应付的情况。少数人员不能严格坚持职业操守、不遵守法律规定,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做出违法违规行为,对环境污染问题采取避重就轻、息事宁人的态度。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的质量[5]。

4.2 技术方法的先进性不足

研究与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监测质量有直接的联系,只有环境监测技术先进合理,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困难才能被有效克服,环境监测工作方能高效率、高质量开展。但调查发现,当前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技术方法滞后,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等落后于环境监测需求且落后于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情况。

4.3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障机制、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系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主要采用刺激性监管、自我监管以及直接监管这3种监管方式。这3种监管方式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起到很好的约束与限制作用。除此之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中的责权界定还不够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监测质量得不到有效监管与控制。在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一人多岗、一人多职、职责交叉、职能重叠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6]。

5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策略

5.1 环境监测前期的质量管理

5.1.1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与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提升环境监测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措施。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有关部门与人员需正确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基于环境监测现状与质量管理需求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与质量控制机制,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监测质量与水平。例如,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单位、各机构与各人员构建联动机制,充分整合与调动各项有效资源对环境监测质量进行把控,确保环境监测结果能真实反映环境问题。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与法律要求,结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需求,对机制内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权限进行界定与划分,使各部门、各人员能准确了解自身職责并对环境监测质量进行有效管控[7]。

5.1.2 做好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是一大管理要点,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操作者,各监测人员的能力素质会对最终的监测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此,必须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使用仪器的技术水平,组织人员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使用新型的仪器设备,全面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从而在正式的监测活动中规范操作。在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技术考核,确保人员真正掌握各项技术方法。培训工作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如专家培训、多媒体线上培训、现场指导,等等,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培训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5.1.3 加强环境分析与预测

为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相关人员要在监测开始前对天气情况进行关注、观察,尽可能在无冰雹、无雨雪、无雾气且外部温度大于4℃、风力不超过3级、相对湿度不大于75%的气候条件下开展监测工作。监测时合理选择监测点,监测点不能设在树木密集、有高大建筑物遮挡以及交通干线等处,要尽可能减少外部因素对监测过程以及监测结果的影响。监测时科学确定监测高度,如果监测点在地面,那么监测高度应为1.7 m。监测前以及监测过程中,都应随时观察与分析客观环境,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防控方案,尽可能将环境对监测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5.2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5.2.1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制定设备管理制度,采用专业的措施、方法对各类仪器设备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设备性能、质量稳定,各项参数正常,从而保证监测结果不受影响。在监测期间,单位可对各项仪器设备建立档案资料,对各设备定期检查,并做好设备检查与使用信息记录,让各项仪器设备都得到有效管控。单位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将设备管理责任具体落实,以免出现无人担责以及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规范操作仪器设备,避免因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数据不准确,要全面保证监测质量不受影响。

5.2.2 做好监测点的布设与检查

监测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布点工作,布点时首先从空间与时间层面入手全面分析,划分出污染严重的区域并针对性地对点位进行调整。根据环境监测需求在点位空白区进行补充,将重复点位及时删除,尽可能使用最少的点位实现对监测区的全面监测。其次,在布点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学预测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对各点位布设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最终确定最佳的点位布设方案,实现对环境污染信息的精准监测。为确保最终的监测结果科学精准,可对布点方案进行多次研讨、审核以及修改,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展审核会议,及时发现布点方案中的不足并作出调整,以免在正式监测环节出现问题。开展布点工作时可运用ADMS、AERMOD以及CMAQ等数学模型对监测区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模拟,划分出重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以及轻度污染区,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监测点数量与位置。

5.2.3 加强采样管理

第一,要全面保证布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布点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勘察分析,将采样点布设在无遮挡物、无污染物的地区,确保采集样品能真实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第二,在布设采样点时,需要合理控制各点位之间的距离。在同一个环境区域内设置数量适当的采样点位,各点位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三,为获得最精准的监测数据,采样时合理控制采样频率,布点时也要充分考虑监测区域以及周边环境中有无影响采集精度的因素,如果有则需精准避开各项影响因素,以保证最终的采样效果达到预期。第四,在确定采样点之后,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定位设备对其进行精确定位,确保之后的采样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准确性。第五,在采样工作中,采样点一经确定就不能再随意进行更改,若必须更改时,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流程做好采样点的重新選址工作。

5.2.4 重视样品保存与运输管理

在采样期间必须制定严格的样品保障制度,要求有关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规范开展样品保存工作,将样品受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例如,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类保存与管理,在容器上做好标注,以免发生混淆。对样品进行存储时先对存储容器做详细检查,确保存储容器清洁干燥,容器内没有污染物质。对不同的样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在样品存储以及运输期间做好减震防震工作,使用特殊材料减少样品受到的震动与碰撞,尽可能保障样品安全。当样品需要冷藏时,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对样品使用专业的冷藏箱来维持所适应的温度。样品运输过程中应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样品受损,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做好控温控湿工作,以免因环境突变导致样品质量变化,使样品失去利用价值。尤其是在低温天气运输样品时必须人为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要尽可能降低低温为样品带来的影响。

5.2.5 加强实验室分析管理

实验室分析是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室分析质量会对整个监测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措施对实验室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进行控制,确保实验室分析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合理范围。在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分析工作中一般涉及加标样分析、平行样分析、激空白样分析、校准曲线分析等内容。开展上述分析工作时,首先要确定各项标准;其次进行多次的计算与复核,将实验室分析数据与参考值进行对比,确保实验室分析质量能达到标准要求。

5.3 环境监测后期的质量管理

在环境监测后期,主要是做好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当前背景下,相关部门可灵活运用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整理、计算与运用,从而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相关单位可利用信息手段建设危险废物环境监测系统与信息公开平台,应用利用智能设备采集与监测等相关信息技术,并基于专业的算法与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全面掌握环境污染信息。根据真实数据调整环境污染管理计划,完善环境污染管理方案。

6 结语

综上所述,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理念先进、优势显著,十分适用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在环境监测期间,有关单位需根据环境监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质量管理需求,及时转变落后的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引进与应用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在环境监测准备阶段,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强对组织、人员及客观环境的管理;在正式监测环节,加强对仪器设备、监测点布设、采样、实验室分析等活动的监督管理;在环境监测后期加强对结果的管理与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优势,切实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筱凤,金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研究[J].能源与节能,2021(12):82-83.

【2】陈浩昌.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管理,2021(32):34-35.

【3】刘海燕.探究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55-156.

【4】王博,王冬,赵若楠.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2):46.

【5】袁显龙,郭瑶.加强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2):59.

【6】黄梦婷.如何有效实施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J].青年与社会,2019(12):146-147.

【7】刘建南.保障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探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2):190-191.

【作者简介】谢立灏(1971-),男,云南昆明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环保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对策管理现状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
施工现场软土地基处理新技术及应用
试论足球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对策
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塑胶跑道中TDI的检测方法及管理现状
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