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设计期刊《Visible Language》长盛不衰的成功经验分析
2022-04-23刘一品段宗秀
刘一品 段宗秀
摘要:探索分析美国著名设计期刊《Visible Language》长盛不衰的原因,为中国设计类期刊提高办刊水平提供智力支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得出稿源选择精益求精、与罗德岛学院等设计院校保持紧密关系、秉承跨学科办刊理念等因素是《Visible Language》长盛不衰的机制性原因。
关键词:设计期刊稿源经验
艺术设计领域日新月异,因此对设计类期刊能够及时反映行业动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近年来许多期刊由于不能适应变革退出了激烈的竞争,殊为遗憾。如何提升设计类期刊的竞争力,是艺术设计领域和新闻出版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①在这方面,创刊于1967年,被公认为最早出版的设计刊物的美国期刊《Visible Language》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启示。本文对《Visible Language》进行了个案分析,特别是从其稿件组织的精益求精、对行业动态的高度关注,亦或是高度国际化的办刊宗旨等角度阐述了这本期刊长盛不衰的部分成功经验,以期对国内设计类期刊有所启迪,从而得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强化自身学术地位与行业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这一深度案例分析可以为中国设计期刊加速走向国际化,提升中国学术软实力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一、在设计学类期刊中的地位
在世界设计学领域,相比于以工业设计为主的《Design Studies》《Design Issues》和《Journal of Design His- tory》等知名期刊,偏向于图形设计的《Visible Lan- guage》在国内知名度相对有限。事实上,《Visible Lan- guage》是公认的最早出版的设计刊物,是由 Dr. Merald Wrolstad于1967年创建,在最初的四年里,它以《The Journal of Typographic Research》的标题出版。后来在其创始编辑 Dr. Merald Wrolstad了解到研究和学术资料对于交流设计、支持阅读和写作的排版方面的重要性后,将这本杂志更名为《Visible Language》。 1987年,该杂志迎来了第二位主编 Sharon Poggenpohl,她将该杂志的研究方向及目标集中在设计研究调查、跨学科思维、数字通信及其文化影响等方面; 2013年,辛辛那提大學设计学院MikeZender教授任职该杂志编辑,进一步细化了杂志对传播设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传播设计是指介于设计与信息发展之间的交叉学科,比如电子媒体等。传播设计的时代性与广泛性为跨学科的再研究与再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据数据显示,该杂志在过去20年发表的文章中,48%属于综合类主题文献,52%为专业类文献,其中70%为设计专业课题,41%属于跨学科研究,这也为本杂志今后的收稿标准奠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基调。
在罗德岛设计学院(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 sign)、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Institute of Design )等高校支持下,向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了专业上的建议与联系,确保了期刊的意义和有效性。该杂志倡导视觉传达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寻求艺术与科学的平衡,遵循创新与尊重同在的使用模式,并深入研究了人性在设计中的作用,以此更好地提高人类的体验。(见图1)杂志方指出该杂志的读者一般分为学者与从业者两大群体,他们存在不同的阅读动机,前者主要以增强自身的研究与教学知识为目的,后者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作者在撰写文章时特别注意主题的针对性,尽可能地满足两大阅读群体。杂志方设置了关键词的方式帮助读者快速搜寻文章,并且文章可以在其官网免费浏览与下载,这正是杂志人性化设计的最好例证。
该印刷期刊在世界各地大学的图书馆中基本都可以找到,以及每一期的期刊电子版也会在《Visible Language》官方网站上出现。读者订阅、回发以及寻找符合自身需要的文章,都可以通过专门的渠道获取。其中包含了诗歌、印刷文本、文本批评、抽象符号、从打印到屏幕显示的进化等期刊专题。其办刊宗旨正如期刊自我介绍中强调的:“advocates the po-tential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to enhance the human experi- ence”(激发视觉沟通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潜能,以增强人类体验。)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Visible Language》一直坚持着稿源严格评议、跨学科思考、与高校合作等原则,虽然这些原则并未以成文形式出现,但通过对历年发表文章、主编公开发表的文献等资料进行研究,从筛选稿源至发表,每一个流程都坚持严格的审查制度,文章内容不仅紧跟时代脉搏,更要以认真、批判地态度对待研究对象、不随波逐流。因此,今天回看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文章,仍然能够在里面寻找到适合现代发展的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设计类期刊,在国际专业领域中仍享有重要地位,一定是有独特的发展理念以及不断的坚持和自我革新,本文总结出期刊以下几点成功经验。
二、精益求精——稿源挑选慎之又慎,宁缺毋滥
《Visible Language》坚持严谨的学术作风、公平与公正的审稿态度,综合考察研究者自主创新与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为传播设计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并大力支持年轻人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该平台将创造性地思考与成果展示出来。《Visible Language》从创刊到现在一直保持着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稿件由三位相关领域国际顶级学者进行盲审,第一稿被收录的概率低于20%,经过二、三遍地修改后,收录率也仅是高于20%。因为,每年只在4月、9月和12月出版三次,到现在总共不过发表了九百余篇文章。如此少的发文量在中国期刊领域,特别是艺术类期刊领域是相当少见的。由于全国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导致专业教师数量增加,职称晋升和工作量完成必然又导致对学术论文发表的需求,一些期刊在版面费刺激下不断扩容,从双月刊变为单月刊,又变为半月刊乃至旬刊。通过 CNKI 检索部分期刊一年发文量会得到惊人数字,一些口碑在中等的期刊一年发文量一千篇左右,部分在2600篇左右,数字更惊人的也不在少数。如此大的发文量超过了正常编制的编辑部工作量,也使得同行评议(每篇文章至少两位外审专家评阅)几乎变为不可能。《Visible Lan- guage》每年发表文章只有三十余篇,自然在稿源上精益求精,这与首任编辑 Dr. Merald Wrolstad多年的努力分不开。他与编委会成员认真编审每篇文章并向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编审意见,在一些时候依靠客座编辑,如 Colin Banks , John Cage, Adrian Frutiger, Dick Higgins , Richard Kostelanetz, Craig Saper, and George Steiner 等,在这些行业内外专家的协助下确保了该期刊的意义和有效性,提升了约稿质量,加快了约稿速度,避免了编辑部编制膨胀和思想陈旧,值得国内艺术类期刊学习。同时,较少的稿件也使得每篇稿件的作者有更充裕的实践根据审稿专家意见认真修回,进一步提高了质量,保证了期刊的口碑。从而吸引了更优秀的稿源,形成良性循环。(见图1)
三、大胆跨界——深度关注跨学科思考
无论学术期刊还是专业期刊,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办刊定位,尽管定位不同,但跨学科、广视野仍是所有设计类期刊的共同特征,这也是设计——无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行业——在未来的必然趋势。②跨学科研究法也称交叉研究法,即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成果,以整体上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在艺术学门类下的5个学科中,设计学因为其自身高度的跨学科边缘交叉特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允许其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当前概念下的设计学已不再是传统认知中的的艺术设计,甚至也不是与美术有较大关联的设计形式。新形势下的设计学与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紧密融合,高度交叉。传统上的艺术设计更侧重于视觉美感的欣赏,但当前的设计学更偏重交互和体验的设计,对技术更为倚重。这一改变与社会发展及学生的培养、就业目标息息相关,如今的设计类单位不仅侧重于就业者的设计水平,还注重其创意实现的技术要求。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传统设计带来了巨大冲击,“新”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交流,应用而生了 AR 技术、沉浸式体验、 H5移动交互等。但由于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学科壁垒和条块分割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当前设计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高质量成果有限。同时成果发表环境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并不友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学科研究对设计学学科建设的促进。
在鼓励跨学科研究方面,《Visible Language》无疑是成功典范。如其主编介绍的那样,该杂志发表的九百余篇文章中,从最初排版开始,就已经随着交流设计的变化而演变,与人类学、艺术、设计、教育、英语等学科交叉发展,直至开始接受跨学科的设计成果。并且该刊格外强调“跨学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几乎所有专题就其本质来说都是跨学科的。在作者、设计师、顾问、评审员和评论家中基本全部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应该支持设计传播超出行业杂志以外所提供的信息。该期刊第二位主编 Sharon Poggen- phol同样提出了设计是试图弥合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差距,并以研究各种形式的学术为基础建立的一门学科。经统计在该刊过去20年发表的专题文章中,41%的文章都是跨学科的,70%的专题在多个层面上包含了设计的某些方面。例如:“语言的设计”“诗歌中的语言形态”“字体研究”等方面都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了结合了设计元素中的某一部分进行的研究。为传统上的图像设计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思想的碰撞激发出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成果,促进了设计学科的整体发展。(见图2)
举例来看,期刊作者 James Elkins 在《Between Pic- ture and Proposition: Torturing Paintings in Witt- genstein’sTractatus》中,从人类学、考古学、符号学、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探讨了为何维特根斯坦不被认为是研究图像与书写之间关系的大家。主要原因在于他强调简单的图式、“游戏”和逻辑关系,而忽视了图像本身。当代哲学研究中对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长期存在争议。正是借助跨学科的研究,作者才得以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图像意义分析方面建构了比很多后来理论都更有逻辑性的模型。③
四、特立独行——紧跟时代脉搏但不盲目跟风
设计专业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即有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也要关注人与社会的问题。人的思想千变万化,社会发展更迭迅速,因此作为设计研究不仅要紧跟时代脉搏,保持清醒地认识与批判的态度,还要从现实出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作为设计专业期刊,首先在稿源上严格筛选,应以促进时代发展为关键,其次,稿件应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对未来发展有预见性。《Visible Language》正体现了这两点,《Visible Lan- guage》在稿源选择上也高度关注信息时代的關键问题,如针对正在蓬勃兴起的“慕课”潮流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Michèle Wong Kung Fong 在2010年的文献《AUDI- ENCE/ONLIN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S: NEW RESEARCH IN LEARNING PREFERENCES》(受众/在线信息互动:学习偏好的新研究)中结合调查提出,需要在在线信息的制作形式和行为方面进行范式转变,以适应受众的不同学习偏好。并结合心理学领域的发现,提出自身观点,即如何重新设计在线信息演示、形式和行为,来支持复杂受众的不同学习偏好,从而以增强不同学习者富有意义的经验。④
重视稿件的时效性有其优势,但也容易落入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长远效益的歧途。在这方面体现出《Visible Lan- guage》一方面与时代保持紧密联系,一方面绝不盲目跟风,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批判的态度。如 Naomi S. Baron 的文献《Writing in the Age of Email: The Impact of Ideology versus Technology》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电子邮件对写作范式的革命性转变问题。作者根据自身的研究指出,与人们想象的不同,技术进步本身并不应该对书面语言日益口头化负责。相比之下,电子邮件的紧急程度在改变通信进程、社会互动和响应等因素都促成了这一结果的产生。与同时期主流学术界对电子邮件令通信和写作日益粗鲁的观点不同,作者从更具有历史视野的角度剖析了现象背后更为复杂的本质,并表现出了对技术进步更为乐观的态度。这既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很具有预见性。⑤
五、嗅觉敏锐——对行业动态关注度高
每个专业研究中始终包含着“变”与“不变”的关系。在设计领域,“变”是指设计内容、设计方式、设计思想等,由于设计专业的独特性,需要设計者及研究者紧跟时代前沿,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与前瞻性,增加对时尚的敏锐性与感受力。“不变”主要包含设计指导思想、文化背景等。文化始终是设计发展的指路灯,离开文化的产品,也许会造成一时的哗众取宠但绝不会经久不衰。设计研究应综合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的方法,将文化作为研究的基础,从文化高度提升专业研究的层次与深度;将国内外流行发展作为参考,提出创新且有益专业发展的观点。
设计期刊领域竞争激烈,《Visible Language》能在其中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对行业有敏锐嗅觉和深刻洞察的编辑。正如 Sharon Helmer Poggenpohl在2016年文章《DESIGN JOURNALS: CONTEXT, SERENDIPI- TY, AND VALUE》(设计期刊:语境、巧合与价值)中,对自己对行业内其他期刊的研究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些期刊包括“设计季刊”“零点”“国际版画”“信息设计杂志”“设计问题”“国际设计杂志”等。作者通过分析这些期刊为什么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则很早就停刊了的原因中指出:期刊应该不仅对当前,也对今后几十年的设计趋势有所预测,或者对一些不具时效性还同样重要的主题进行阐述,如人类一直在努力解决的设计或文化主题。⑥由《Visible Language》主编自己撰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在办刊宗旨,以及具体的稿源选择、与高校的联系方面,都更有长远眼光,而不仅被当下流行话题所束缚,从而使《Visible Language》的文章不但少而精,而且很多即使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如1970年的文献《PSYCHOLINGUISTIC UNI- VERSALS IN THE READING PROCESS》(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语言共性),在当前的技术背景和社会需求下仍然不过时。
六、协同发展——与设计类高校保持紧密联系
学术期刊自诞生以来,与学科建设及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也为各高校学术交流与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Visible Language》五十余年的悠久历史中,编辑部先后与罗德岛设计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辛辛那提 DAAP (设计、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联系。这首先是由于在这几所院校都有影响力的教授 Sharon Poggen- phol和 Mike Zender担任第二任和第三任主编。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一直保持着设计研究为主的特色,尽管很少参与高校排名,但在各项评比中都被公认为是设计咨询领域的世界领先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历史更为悠久,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插花、摄影、建筑等是其最强学科,被认为是超过耶鲁、麻省理工等大学设计学院的全美最佳设计学院。其次,在此期间,罗德岛设计学院主要提供行政办公室,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主要提供网站链接和服务器服务。同时得到所在院校作者的大量供稿,但依然保持着自身独立性,形成了设计类期刊与设计学科的双赢。这种期刊本身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主要依靠高校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持的办刊模式,在国内部分运营成功的设计类期刊中也可以见到。
通过分析《Visible Language》与三所美国顶尖设计学院的数十年合作,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学科的科研发展离不开专业期刊的支撑,两者存在相辅相成、合作共赢的关系。高校对期刊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能够拥有业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对所在学院大有裨益。但要求期刊必须保持学术纯洁性,绝不因利益趋势而滥发文章,破坏高校名声。高校也不应过多干涉期刊的运营。《Visible Language》的成功之一即较好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七、结语
除了上述主要原则,《Visible Language》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成功经验。比如人文关怀,在稿件选择上一直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比如1967年该刊第一期即发表文献《PRINTING FOR THE VISUALLY HANDICAPPED》(服务视觉障碍者的印刷技术)。再比如2004年发表的文献《TOWARDS A READER-FRIENDLY FONT》(面向读者友好的字体强调了)基于认知科学家的研究,开发一种对阅读者友好的字体,特别是那些被贴上阅读障碍标签的人。作者提供了如何设计字体的指南,以帮助孩子学会阅读。文章还总结了最新的研究结果,即:学习流利是阅读的第一步,例如识别字母的能力,对脑组织的影响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意义。⑤
此外,《Visible Language》对国际参与者极具包容性。尽管这是美国期刊的普遍特点,也是由编辑部国际化的运营思路决定的,但更与历任主编的观念有关,即研究设计是许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编辑部自己的统计,总的作者身份是美国国内一半,国外作者一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证明审稿、录用过程的客观公正。在录用的九百余篇文章中,大部分主题本质为跨学科研究,再加之,跨学科研究已成为众多学科发展的必经之地,因此在未来几年,《Visible Lan- guage》文章主题中跨学科研究的热度仍会呈现增长态势,且会涉及到越来越多学科门类,但是随着各个学科地建设与完善,对文章内容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版面设计中,它一贯坚持图文并茂的形式,不断地提高版面的层次感与吸引力。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杂志为提高阅读量必然会面临排版及载体更新迭代的问题,也许在不久之后,杂志会增添二维码、相关音频与视频、 AR 扫描、手机 APP 等新媒体方式,帮助阅读者更加方便、直观地获取知识。
在尽管 Sharon Poggenphol在回顾中认为一本设计学期刊能够连续出版半个世纪是一个奇迹,但由对《Visible Language》诸多原则的分析可见,奇迹的背后必然由长期一以贯之的信念与努力支撑,在当前重视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大背景下,这些原则和细节对国内设计学期刊走向世界,增强学术影响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兰翠芹.设计·未来[J].设计,2019(4).
②周志.设计类期刊纵览[J].装饰,2018(11):36-45.
③ James Elkins. Between Picture and Proposition: Paintings in Wittgenstein’ s Tractatus[J].Visible 1996(30).Torturing Language,
④钟彦臣.“跨界教育”视域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J].设计,2019(17).
⑤娄永琪.设计,永远在路上![J].设计,2019(4).
⑥Sharon Helmer Poggenpohl. Design Journals: Context,Seren- dipity, and Value [J].Visible Language,2016(50).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YS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