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思维方法探析
2022-04-23耿茂城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指向,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思维、大智慧。实现共同富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践运用。新时代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在方法论上坚持科学思维指引。具体而言,要整体掌握、用活用好高瞻远嘱的战略思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勇破勇立的创新思维、不忘本来的历史思维、综合协调的系统思维和防微杜渐的底线思维,推进共同富裕工作扎实深入、务求实效。
〔关键词〕习近平;共同富裕;思维方法;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2-0071-11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创新研究"(20LLZZA006)
〔作者〕耿茂城,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4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②,由此使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指向。习近平高度重视理论思维,他指出,我们党"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③。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项历史性大工程,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也需要通盘谋划、整体协同,必须要在方法论上予以科学思维指引。
一、实现共同富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必要依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思维指引。实现共同富裕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堅强领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明确马克思主义立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前提,把握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路径。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鲜明体现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以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为理论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理论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把人民立场鲜明地刻在自己的理论内核中,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完全顺应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实践中的创造性本质。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突出反映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呈现出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深刻蕴含着科学实践原则和正确历史原则。推进共同富裕要以实践原则为指导,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切实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现实的实践思维开展工作。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扎实基于唯物史观,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原理,立足客观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不断为"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②提供坚实基础。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贯彻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③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而言,核心正在于其唯物辩证的思维智慧。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产党人凭空拟定的美好理想,而是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部,而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更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必须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系列范畴和形式,综合统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与现实、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必须充分坚持矛盾分析法,具体把握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发展短板、发展条件和发展过程,不断完善部署、增强信心。
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战略思维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①战略思维就是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前瞻研判,科学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其核心特质就是高瞻远瞩,要求看问题要全面、深刻、长远。
(一)要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看全,科学作出战略判断
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②综合把握、全面理解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要对实现共同富裕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因素都考虑到,把共同富裕所依托的内外环境都认识到,把共同富裕所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都安排到,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予以战略概括,全面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使全党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要扎实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的大战略,落实好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发展协调、对外开放拓展的大布局,强化"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大举措,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要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看深,系统进行战略部署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从本质上加以把握的实践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制度保障和系列协同机制等现实因素。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所反映的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百年奋进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刻洞察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深刻阐述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深刻强调党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的必要性。要善于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实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入分析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规律,重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向往的发展实质,既贯彻好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遵循,又落实好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具体要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实践。
(三)要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看远,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新时代共同富裕顺应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长远、善作为的使命担当。要扎实围绕共同富裕的实践工作,前瞻性思考、研判和设计所要达到的任务标准,不断强化战略主动、保持战略定力。要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提升民生福祉,以此抓住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关键;更要深刻把握当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继续强调生产力标准和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以此发挥战略优势,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看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科学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作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①的战略判断;通过制定和实施原则突出、目标清晰、阶段明确、举措科学的战略部署,在战略总结上深化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擘画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辩证思维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②辩证思维就是坚持客观而不是主观、发展而不是静止、系统而不是零散、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其核心特质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向以体现整体连续性、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强化过程的统筹性、坚持特定的问题导向以明确事物发展的矛盾性。
(一)要把握发展趋向,注重共同富裕的整体连续性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國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愿景。③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求解放、谋发展的历史伟业,统一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阶段,体现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统一,体现了发展的最终指向。实现共同富裕要落实到完善政策、体制的连续性上来,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趁势而为,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持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要,整体纳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持续推进国家建设事业的整体规划。
(二)要注重联系环节,强化发展过程的统筹性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要善于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来分析认识,"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①。从内外结合的关系来看,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辩证认识和把握当前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充分运用好发展过程的内部依托和外部资源,实现国内与国际紧密配合。从内部的相互关系来看,要统筹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从实际出发发挥共同富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实施路径上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更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生产发展积极性,统筹质量和效益、规模与结构,既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标准,又强调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把技术规范、体制建构、人才储备、要素资源充分结合。
(三)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性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②。新时代共同富裕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围绕推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新使命,要通过运用正反视角、纵横思维、优劣比较来整体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还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以任务的轻重缓急来突出重点,以问题"症结"带动问题整体。通过精准聚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影响共同富裕的关键难题重点施策,找准解决主要矛盾的总抓手和着力点,厘清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思路,推动实现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和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结合国内外发展现实,指明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同时结合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辩证阐明了促进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的原则。习近平特别重视针对性举措,针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基层公务员等不同群体分类指导、精准要求;同时提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③这一论断,找准农村发展的症结,着重在补齐短板上发力;另外强调要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典型示范为共同富裕工作推广经验、积累思路。
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思维是指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干打破一切不合时宜的成规陈说、敢于革除落后观念和迷信陋习,善于因时而变、因势而新、随事而制,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思维方法。其核心特质是勇破勇立、破立结合,要求时刻关注现实、争取目标任务的创新引领,时刻立足前沿、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要关注社会现实,争取发展目标的创新引领
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自强,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创新对于国家事业和个人成长发展的积极影响,充分认识创新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所蕴含的优势和前景、具备的潜力和后劲,进一步明确共同富裕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意义;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主体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优化各阶段发展目标任务,提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举措可行性和政策创新性。在实践上,要面向发展的现实需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以新思路、新角度、新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经济问题;要围绕共同富裕实际,积极借鉴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经验做法,及时结合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作出新调整,推动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以创新引领争取我国共同富裕事业的更大发展。
(二)要立足发展前沿,强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交织并进的两条脉络。在理论创新上,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要全面学习、准确掌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要义。在实践创新上,要把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秉持"全民共享、全面共章、共律共享。渐进共享"②的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社会群体创新热情,努力形成发展需要创新、发展鼓励创新、人人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通过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满足共同富裕要求的能力和水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创见性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论断,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政策规制上,由之前"先富""先行"的倡导转向"共富""全面"的努力,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原则要求上,习近平特别指出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①,号召人们在创新中提升致富本领,培养致富带头人。在总体思路上,他还创造性地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使我国收入分配的规范调节更为有力,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
五、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历史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肯定了不忘历史、总结历史、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他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注重"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②历史思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分析,将实践发展的之前状态和未来规划连接起来,科学总结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洞悉社会历中前进方向的思维方法其核心特质是不忘本来,要求善于总结历史规律、抢抓历史机遇。
(一)要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实现发展过程的循序渐进
共同富裕承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要深刻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注重提高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背景、发展条件、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顺势而为、趁势而上,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及时总结脱贫攻坚经验。要厘清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脉络,研究和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共同富裕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宝贵借鉴。要注重提高经济建设的社会效益,"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③,既不盲目追求、急于求成,也不拖延等待、迟滞僵化。只有保持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真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等不得,也急不得。"③
(二)要及时抢抓历史机遇,务求发展取得实效
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宏大的时代课题,需要积极做好各方面的长期性准备,为争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质的飞跃积累条件。因此,必须要主动抢抓历史机遇,把握好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适应性和突破性,做到审时度势、洞见细微、科学谋划,于危机中开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全党上下长期奋斗的事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意志品质,突出阶段性重点任务,不断实现发展新突破,取得新实效。同时,在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还要树立不停步、不止歇的恒心,巩固坚持胜利、必须胜利的决心,坚持敢干斗争、敢干胜利的勇气,以顽强的奋斗精神勇破勇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寻找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難题。
习近平是坚持历史思维的实干家,要求"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①我们党善于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将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②,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③。通过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到"十四五末"、"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三个历史阶段的具体目标,使共同富裕工作的推进更加具体、更加高效。
六、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④系统思维指以一个认识对象为出发点,使其与其它多个对象或分析主体保持有机联系,坚持对问题分析的综合性、对环节要素把握的协同性,以整体优化的视角进行通盘考虑。其核心特质是综合协调,要求进行全局性谋划、总体性推进、有机性协同。
(一)要坚持全局性谋划,实现供给和需求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①。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综合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引领供给的良性循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变,强调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以全局性谋划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经济领域,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据人民需要供给不同类型的生活产品;在政治领域,要拓宽民主途径,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感;在文化领域,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人民的文化多样性选择;在社会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给更多人提供致富机会;在生态领域,要推进保护与治理并举,努力构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要坚持总体性推进,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互促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②,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仅强调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性,也强调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实性,意味着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共享富裕。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坚持社会一体推进,统筹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生存状态,实现发展的均衡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由之前"有没有"的问题升级到"好不好""优不优""强不强"的问题上来;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好蛋糕,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加快构建体现效率、保障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持续夯实"先富带后富"长效机制,反对资本无序扩张和垄断竞争,防止出现"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的现象。
(三)要坚持有机性协同,实现市场和政府有效配合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积极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把握好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统筹把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联系环节,加强市场经济各要素之间的高效互促和优化组合,整体突出市场经济运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能;另一方面,要扎实有效地提升政府行政水平,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市场管理和社会服务,注重将政策制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结合起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政府要科学制定协同配套的制度举措,在做强管理、做好服务上下功夫,鼓励支持发展实体经济,引导提高供给质量体系。总之,必须坚持立足全社会整体利益,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系统推进强国与富民事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各种关系,坚持下活全国发展"一盘棋",多次强调共同富裕的紧迫性及其事关全局的重大意义,推动一大批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并总体见效,形成了城市乡村共进、东中西部互补的发展局面。新时代要坚持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益方法的有机配合;加快构建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扶贫、环保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落实三次分配制度的协同配套机制,实现社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七、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
我们"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①。底线思维指想问题、办事情要考虑问题发展的正反方向,意识到问题或事态的严重性,客观设定最低目标、合理界定最低界限、清醒立足最小可能、争取实现最大希望的思维方法。其核心特质是防微杜渐,准确判断以识别风险、科学准备以应对风险、积极灵活以有守有为。
(一)要落实精准帮扶,兜底民生保障
共同富裕的直接体现就是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的贫困人口数量。因此必须把精准帮扶作为底线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体而言,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②三条底线,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强化对易返贫致贫地区人口的及时监测和干预,落实好精准帮扶力度,实施"政策兜底"的脱贫底线,推进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严格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③;要以民生大如天的观念加强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科学划定社会公平底线。
(二)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稳定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用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积极关注市场形势,做好市场运行风险预判、风险评估、风险处置环節,及早查漏补缺、防范化解。具体来看,要准确把握我国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困难挑战,落实"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实践原则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强化经济安全意识,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持续深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就业下限、物价上限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指导,更加注重提质量、促安全;要积极响应数字货币、网络安全、信息保护等新课题,"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①,规范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杜绝资本无序扩张和恶性竞争,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三)要坚守独立自主,保护人民权益
独立自主原则是主权国家的政治底线。面对深刻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加之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坚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极具现实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根本要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关键要依托国内大循环的主体空间,必须坚决守牢发展过程中的安全底线,从战略上做优做强国内市场,着力扩大内需。具体来看,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守牢政治底线;深入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营建共同富裕的舆论环境,构筑思想防线;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扎实办好我国当前最核心、最重要的事务,依靠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注重国防安全和国土安全,保证我国发展不为外界纷扰多变的因素所干扰,切实保证人民主体权益。新时代要正确处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要以防微杜渐的底线思维应对挑战、防范漏洞、积极作为、化解危机。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意义十分重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②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才能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好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
(责任编辑付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