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像”

2022-04-23李慧

现代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义项字形副词

李慧

摘  要:“像”是一个形声字,从“人”,从“象”,“象”亦声。“像”具有“相似、比照、依顺、图形、榜样”五个义项,其中,“相似”义为本义,其他四个义项均以“相似”义为根基放射引申而来,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像”具有比喻、列举和揣测可能性三种功能,这些功能一直沿用至今。

关键词:“像”;“象”;“像”字句

“像”作为一级常用汉字,意义丰富,功能多样,出现频率极高,广泛使用于汉语比况结构、“像”字句、比较句等多种句式中。不过,目前学界对“像”字的研究力度仍有待提升,关于它的来源、义项数量、功能种类的看法,至今尚未达成统一。这势必会造成人们对该高频字理解的不透彻,进而导致误用、误代等问题,也势必会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对“像”字进行专门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拟从文字学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像”的字形、字义和功能,探讨“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以推进汉语比况结构、比喻句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学界关于“像”字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有关“像”字本身语法化、词汇化、比喻功能及其在“像”字句、比况结构的用法分析;二是有关“像”字和“象、相”等字的字形区分及其规范化使用的相关讨论。

(一)“像”字本身的研究

邱崇对“像、象、好像、好似”等像类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作者将“像、象”的词义发展分为像义动词、测度动词、测度类语气副词三个阶段,并统计了“像、象”三种用法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数量[1](P13-44)。不过,邱崇并没有详细区分“像、象”各自的语法化、词汇化路径。宋玉柱认为,介词“像”可以与“跟/同”互换,组成“像X似的”介词结构[2](P13-25)。马赫在分析“像……一样”结构时,论述了“像”和“一样”的语法化程度。作者将“像”分为“像1”和“像2”,其中,“像1”具有较高的语法化程度,在句中只是引出比较对象,与“一样”是共存关系;“像2”能够单独使用,在句中充当谓语,有实际意义,语法化程度较低。“像”的语法化程度越高,它表比较的能力越强,表比喻的能力越弱[3](P61)。蔡海燕在分析“像X似的”结构时,将“像”分为“像1”和“像2”。其中,“像1”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动词但不成为喻词,作用是揭示跟前述主语有相似性的人、物或做法;第二种“像1”既是喻词又是动词,用于比喻揭示喻体。“像2”不是动词,而是语气副词,语义作用是削弱X的肯定意味,传达一种不十分肯定的揣测语气。因此,“像1”具有相似判断和比况判断两种功能,“像2”则具有揣测判断功能[4](P97)。

(二)“像”字和其他字的区别研究

聂仁忠从形、音、义的源流角度,剖析了“象、像、相”三者的异同,并阐述了造成三者混用的原因:客观原因是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和1986年《简化字总表》前后规定的不同,主观原因是使用者自身粗心大意以及对文字政策不够重视[5](P34-35)。张振启、杜维东对“相、象、像”三字的区分予以举例说明,其中,“相”为会意字,“象”为象形字,是一个语素,不能单独使用;“像”则是从“象”字分化出来的后起字,具有名词、动词和副词三种词性[6](P16)。赵效龙为规范“像、象”用字,将“像”字分为“相似、摹拟、依照、相貌、人物形象的图画和雕塑、法式、比如”7个义项[7](P64)。

综上所述,前人多是在研究比况结构时涉及到“像”字的功能作用,对其字形字义的深入分析还有待加强。同时,在论述“象、像、相”三者的异同时,主要是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摆脱三者长期混用的局面。总体而言,从文字学角度专门考察“像”字用法的论著相对较少,对“像”字词性的确定、功能的分类也存在一定争议。

二、“像”字释读

(一)字形

“像”是一个形声字,战国楚系简帛写作“、”,篆文承袭战国之形“”,隶书拖拽其尾,而作“”,楷书承袭隶书而作“像”。现在广泛使用的就是楷书字形。

关于“像”的字形来源,学界目前都认为来源于“象”字。《说文解字·人部》:“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读若养。”段玉裁注:“似也。各本作‘象也,今依《韵会》所据本正。”段玉裁将“象也”改为“似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楚缯书新考》云:“案象为本字,孳乳为像。”[8]《康熙字典》对“像”的解释是:“《唐韵》徐两切,《集韵》《韵会》《正韵》似两切,并音象。形象也,肖似也。又摹仿也。”由此可知,“像”的字形、字音都與“象”息息相关。在甲骨文中,“象”为“豕”部,是一个象形字,取的是大象侧视的形状,写作“、”;金文写为“、”,篆文写为“”。之后的隶书、楷书字形都是在篆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隶书写为“”,楷书写为“象”。从“象”的字形也可判定“像”确实来源于“象”。

关于“像、象”的字形分化时期,学界看法并不一致。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古无像字,假象为之。韩非之言,足证周秦间尚无像字,此汉世所作也。”《楚缯书新考》则指出:“今缯书有之,诸家所疑周秦间无像字者,误矣。”[8]从出土资料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来看,“像、象”二字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分化,徐灏所言有误。

(二)字义

根据上文“像”字形体由“象”而来可以推知,“像”的意义也是由“象”分化而来的。就文字分化的一般规律而言,在“像”“象”二字分化分用早期,二字发音相同,形体相似,意义相通,所以旧字形“象”依然承载有新字形“像”的意义。也就是说,原有的“象”和新字形“像”都具有“相似”义,这种“象、像”的混用情况在战国以后就一直存在。《韩非子·解老》云:“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像”字下云:“韩子曰:象,南方之大兽,中国人不识,但见其画,故言图写似之为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象者,南越大兽之名,于义无取。虽韩非曰:‘人希见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然韩非以前或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既作像,则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这里,段玉裁不仅指出韩非以后“象、像”字形开始分化,也阐明了“像”“象”“似”三者的释义关系。下面,我们就从“相似”义入手,来考察“像”字意义的演化进程。

1.相似

“相似”是“像”字的本义,该意义一直沿用至今。至元代,“像”字在“相似”义基础上逐渐虚化出推测可能性的“好像”义,“好像”义至今也仍在使用。例如:

(1)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下传》)

(2)高园便殿不当居陵旁,于礼不当立。庙在外,像诸侯不正者。高园在内,像大臣不正者。天诫若曰:“去诸侯大臣贵幸不正者云尔。”(东汉荀悦《前汉纪·前汉孝武皇帝纪一卷十》)

(3)一旦挥霍去,何因相像似。群有靡不然,昧漠呼自己。(南朝宋谢灵运《维摩经十譬赞·影响合》)

(4)那猛汉知道说他瘦,他又把个身子儿摇几摇,手儿摆几摆,恰好就十丈宽大,就像个三间的风火土库。(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七回)

(5)况你这几个伙伴的模样,又不是汉人,又不像鞑子,不知是甚麽人,我怎麽就敢留你宿。(元代《老乞大新释》)

例(1)中的“像”字出于《周易》,为“相似,模拟”义,是实义性及物动词。这段文字的意思是:“爻,就是仿效乾坤的变动;象,就是模拟乾坤的形状。爻和象发动于卦内,吉和凶体现于卦外,功业体现于爻象之变动,圣人的情感体现于卦辞爻辞。”[9](P433)结合《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等对“像”的解释可以看出,它最初为动词词性,本义为“相似”。例(2)中的两个“像”字出现于东汉时期,仍然为动词。例(3)中的“像”出现在疑问句中,这说明“像”的句法位置愈加灵活。例(4)中的“像”则具有比喻功能,将变化后的猛汉比喻成“风火土库”。例(5)是含有揣测语气的“好像”义,用以推测可能性,这时的“像”字已经体现出语法化的倾向。

2.比照

“像”字由“相似”义进一步引申出“仿效、仿照、比照、比如”义,该动词意义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6)像设君室,静闲安些。(《楚辞·招魂》)

(7)盖亦鸣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或记心目,故兼山水之爱,一往迹求,皆仿像也。(南朝宋王微《报何偃书》)

(8)惟有老人家童怀,含泪说道:“好好,人家是养儿防老,种谷望收,谁像我,家门无德,出此逆子。”(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第一回)

(9)黎是韦点头道:“不怪黄君这么急的赶来,像黄君的这位圆子太太,实是不可辜负……”(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第七十章)

在例(6)中,“像”为“仿照”义,这句话可译为:“仿照你原先布置的居室,舒适恬静十分安宁。”“仿照”义至今仍在使用。在例(7)中,主要是通过画家王微对山水万物都能仿效,来突出他对形象的敏锐感受力。在例(8)中,“像”的“比照”义出现在反问句中,这说明“像”的语用功能逐渐增加。在例(9)中,“像”为“比如”义,具有列举功能。

3.依顺

“像”字由“比照”义进一步引申出“依顺”义。该动词意义的出现频率远低于“相似、比照”,这一义项在西汉之后逐渐消失。《辞海》《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已不为它单独列项。例如:

(10)然后百姓晓然皆知循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荀子·议兵篇》)

(11)骄主而像其意,乱人以成其事。(《淮南子·览冥训》)

例(10)中的“像”为“依顺”义,这句话可译为:“这样做了以后,百姓就都知道要遵从君主的法令,依顺君主的意志,并且对这一切感到安心快乐。”例(11)中的“像”作谓语,为“随顺”义,这句话可译为:“骄纵君王而顺从其意,在混乱中谋取利益而达到自身目的。”

4.图形

基于相关联想的原则,“像”字可以由“模拟、仿照”的动词意义而引申出名词意义,即模拟、仿照人或物所成的“图形、形象”。这是符合古代汉语中的“名动相因”规律的。例如:

(12)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庄子·达生》)

(13)去家日久,思忆其妻,遂画其像,向之喜笑。(西汉刘向《说苑·佚文》)

(14)自后,年别手写报恩经一部,自画佛像一铺。(《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例(12)中的“像”为“形象”义,作“有”的宾语,这句话可译为:“凡是有面貌、形象、声音、色彩的都是物。”今人常將“像”的字义“形象”误写为“形像”,实际上是一种误用。例(13)中的“像”是仿照人而做的“图形”,例(14)中的“像”是仿照物而做的“图形”。“图形”意义的“像”如今经常作为一个语素出现,如“画像、塑像”等。

5.榜样

“像”由名词“图形”义进一步引申出名词“榜样”义,该意义使用范围有限,使用频率极低,现代汉语已无此意义。例如:

(15)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九章·抽思》)

(16)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楚辞·九章·橘颂》)

在例(15)中,“像、仪”对举,这句话可译为:“希望以三王五霸作为榜样,以彭咸作为典范。”例(16)中的“像”为“榜样”义,这句话可译为:“橘树的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为人的榜样。”

综上所述,“像”的字形由“亻、象”组合而成,“像”和“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像”字的多种义项均是由本义“相似”放射式引申而来的。动词词义“相似”最早出现,并且“相似”义一直沿用至今。其间,元代的一部分“像”逐渐由“相似”义虚化出“好像”的揣测义,换言之,“好像”义也是由动词“相似”义语法化而形成的。“相似”义又引申出“比照”义,“比照”义至今仍在使用。由“比照”义引申而来的“依顺”义,使用范围有限,整体呈弱化趋势。基于“名动相因”原则,动词“相似”义可以联想引申出名词词义“图形”;在物理学上,“图形”义的“像”又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球面镜、透镜、棱镜等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光景”[10]。“图形”义进一步引申出名词词义“榜样”,“榜样”义使用频率极低,在现代汉语中已不通用。

三、“像”字功能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表示“相似”义的“像”,通过将前后两种事物以相似特征相连接,从而具有了比喻、列举和揣测可能性三种功能。下面,我们就对这三种功能进行分析。

(一)比喻

“像”的比喻功能是它最常用的功能。通过对CCL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至迟在东汉时期,“像”的比喻功能就已经开始使用。例如:

(17)乃诏青尚平阳公主,与主合葬,起冢像廬山。(东汉荀悦《前汉纪·前汉孝武皇帝纪卷十四》)

(18)又箫管之器,像凤鸟翼也。(《南齐书·祥瑞志》)

(19)看(胸)前万字颇黎色,项后圆光像月轮。(《敦煌变文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20)那猛汉听知道说他矮,他就把个腰儿拱一拱,手儿伸一伸,恰好就有几十丈高,就像个九层的宝塔。(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七回)

例(17)中的“像”出自《前汉纪》,是语料库中最早出现的具有比喻功能的“像”,这里将“卫青和平阳公主的墓冢”比喻成“庐山”。在例(18)中,将“箫管之器”比喻成“凤鸟的翅膀”。在例(19)中,将“圆光”比喻成“月轮”。在例(20)中,将变化后的猛汉比喻成“宝塔”。据相关语料可知,比喻义的“像”前后多为体词性的词或词组,其后的成分往往充当“像”的宾语,这时的“像”意义实在。在现代汉语中,比喻义的“像”经常出现在比况结构中,这里的“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比况短语组成“像……似的”“像……一样”“像……一般”等比况结构。

(二)列举

动词“像”在表“比照、比如”义时,往往具有列举功能。该功能出现时间较晚,但使用频率很高,一直沿用至今,很多辞典都为它单独列项。例如:

(21)宫中原有妙人藏着,像这个宫女,生得亭亭如出水莲花,花输人艳……(张恂子《隋代宫闱史》第二十四回)

(22)冶儿诧异道:“做了一个女孩子,早晚终要嫁人的,像公主般芳年,也不能说小了,难道还没有许婚么?”(张恂子《隋代宫闱史》第九十七回)

例(21)至例(22)中的“像”都具有列举功能,例(21)中的列举对象是“宫女”,例(22)中的列举对象是“公主”。

(三)揣测可能性

具有揣测功能的“像”已经发生虚化,可以理解为“可能、好像”,其词性有向语气副词演化的倾向,已有学者将它直接归入副词之列。例如:

(23)婆子道:“酒肴尽多,何不把些赏厨下男女?也教他闹轰轰,像个节夜。”(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

(24)茂功说:“陛下看看,看像是龙门阵否?若像是龙门阵,才可见有应梦贤臣。”(清代无名氏《说唐后传》第二十五回)

(25)那女子复将信看了一遍道:“这信不像日本人写的,恐是你的朋友故意写了哄你的……”(不肖生《留东外史》第十九章)

(26)伏焱道:“方才宫崎对我说,住在二十番房里的那位中国人,像是你带来的翻译,怎的有淫卖妇来找他?……”(不肖生《留东外史》第十九章)

(27)黄文汉从窗眼里往车站上一望,吓了一跳。车站上的人哪里像是来欢迎的呢,竟是有意来凑热闹罢了。(不肖生《留东外史》第二十章)

例(23)中的“像”仍为动词,但已经具有语法化倾向,这里并未将某一具体事物比喻为“节夜”,因此,“像”不是比喻用法,而是用来描述“节夜”可能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像”的词性也越来越虚化,其语气副词的身份在明代以后逐渐确立。例(24)中的两个“像”都是推测此地是否为“龙门阵”,其后有谓词“是”,所以“像”为副词。在例(25)中,“那女子”否定了“这封信是日本人写的”可能性,这里的“像”是带有揣测语气的动词,和例(23)相同。在例(26)中,揣测“那位中国人”是否为“你带来的翻译”,副词“像”修饰其后谓词“是”。在例(27)中,语气副词“像”用在反问句中,更能体现揣测义,句中的“黄文汉”由此判断“车站的人”可能不是“来欢迎的”,而是“有意来凑热闹”的。可见,具有揣测可能性功能的“像”在元代以后逐渐成熟,不过,元代之后的“像”也不全都是揣测副词,揣测动词仍然存在。

总之,“像”的比喻和揣测可能性的功能都是由本义“相似”发展而来的。这两种功能的“像”词性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多数已经虚化为语气副词,它们至今仍在使用。而具有列举功能的“像”,是由“比照、比如”义的“像”发展而来的,这种功能的“像”仍是动词词性,意义实在,很多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为它单独列项。

综上所述,“像”字的字形来源于“象”,字义也是从“象”分化出来的。“像”的本义为“相似”,以“相似”义为源头,又放射引申出“比照”“图形”的意义。在“相似”义内部,“像”除了具有将前后两种事物以相似特征相连接的功能外,还具有比喻、揣测可能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像”字内部隐含着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以“比照”义为基,“像”又引申出“依顺”的动词意义,“比照”义的“像”具有列举功能。以名词义“图形”为基,“像”又引申出“榜样”义。在这五个义项中,“相似、比照、图形”义沿用至今。“像”所具有的比喻、列举和揣测可能性的功能,至今也一直使用。

参考文献:

[1]邱崇.像义动词到测度类语气副词的语法化[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宋玉柱.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1).

[3]马赫.“像……一样”结构中的以人“设喻”与“比较”研究[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2).

[4]蔡海燕.析“像X似的”结构关系——兼与张斌、陆俭明等先生商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5]聂仁忠.从形、音、义的源流看“象、像、相”使用的区分[J].黄河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1).

[6]张振启,杜维东.谈“相”、“象”、“像”[J].出版与印刷,1997,(4).

[7]赵效龙.小谈“像”字的义项[J].汉字文化,1998,(2).

[8]严一萍.楚缯书新考(上、中、下)[A].中国文字(第二十六册至第二十八册)[C].1968.

[9]王道正注译.易经全本详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4.

[10]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义项字形副词
短句—副词+谓语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副词和副词词组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