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调查的传统医药医教结合发展建议*

2022-04-22王玉超曲一玮杨雯惠王嘉伟王雨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教医药山东省

王玉超 祁 琳 曲一玮 杨雯惠 王嘉伟 王雨萱 曲 夷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2.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山东 济南 25035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下列简称传统医药)是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应用的生命认知及医药技能所构成的知识体系[1],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为维护公共健康、促进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3]制定了“国家-省-市-县”4 级保护体系,为以传统医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前期研究指出[4-6],传统医药传承存在人才不足、传承人老化、公众了解度偏低的问题,学界对此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度,但从一手资料视角出发探讨传统医药传承问题的文献较少。本调研团队利用假期返乡深入传统医药项目一线,对山东省省级及部分市县级传统医药项目进行田野调查,同时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展问卷调研,结合文献检索法,对传统医药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并为医教结合提出发展建议,以为传统医药的保护传承体系建构提供依据。

1 山东省省级非遗传统医药的文献检索

根据中国知网、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官网及部分县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相关资料(截至2019 年),总结山东省非遗传统医药在数量构成、地域分布和传承人年龄3 个方面的特征如下:

在数量构成上,山东省省级非遗分为第一、二、三、四批以及第一至三批扩展项目,共计490 项,其中传统医药类占总数量的2.65%(13/490)。统计发现,传统医药类申请项目数量少,占省级非遗的比重低。

在地区分布上,省级非遗传统医药项目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鲁中地区、沿海及半岛地区,其余地区分布较少。并且方剂类与疗法类居多,文化类少,其余分类缺少。见表1。

表1 山东省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区表

在传承人数量与年龄上,山东省第一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共计73 人,其中传统医药1 人;第二批127 人,传统医药2 人;第三批63 人,传统医药2 人;第四批57人,传统医药1 人;第五批164 人,传统医药8 人。共计484 人,传统医药14 人。统计发现,传统医药类的传承人数量少,占非遗传承人总数比重低;同时,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偏大,最小年龄为53 岁,最大年龄为71 岁,平均年龄为60.71 岁。具体情况详见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

综上所述,山东省省级非遗传统医药项目的总体特征为类别偏重大、地域分布不均、传承人年龄偏大。

2 山东省部分非遗传统医药的田野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山东省非遗传统医药项目的发展现状,团队共调查省、市、县不同级别的非遗项目11 项,分别为扁鹊脉学文化(济南)、袁氏接骨膏制作工艺(聊城)、健脑补肾丸制作工艺(聊城)、张汉臣小儿推拿(青岛)、三字经小儿推拿(青岛)、董家骨科(潍坊)、华疃正骨(潍坊)、于氏慢性肾衰治疗方法(威海)、李氏脱疽病疗法(威海)、解氏中医(威海)、田氏痛消接骨膏(淄博)。现将情况分述如下:

扁鹊脉学文化目前传承人为山东省中医院脑病二科主任齐向华。齐向华师承陆永昌,陆永昌与戴岐、顾振东、俞昌正等人并承于刘惠民,而刘惠民则师承于张锡纯、李步鳌,其均为“齐鲁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扁鹊脉学文化”便是这流派中的一个分支。在传承方面,秉承“扁鹊脉学”独特的言教师承方式,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躬亲示范,确保脉诊技法能够较为完整而高效地传承,并形成独特的脉学文化传承体系,在国内广泛流传,一直沿用至今。

袁氏接骨药膏制作技艺目前传承人为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洪官屯卫生院袁恒勇院长。其继承家学,在三代祖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医正骨八法复位及外贴祖传袁氏接骨膏和小夹板固定治疗闭合性骨折及风湿腰腿痛等。

健脑补肾丸为历代传承产品,是临清名老中医孙锡伍先生五代祖传秘方。1949 年秋成立临清县人民药社,县委书记王雨亭亲自邀其入社工作,为一些健忘失眠、肾虚体弱的老干部治病,因此献出健身丸秘方,并正式定名为健脑补肾丸,由临清县人民药社生产。1950 年人民药社将该丸剂处方呈报县政府,经政府批准,河北省卫生厅备案,正式生产该药。自孙锡伍先生去世后,项目便成为群体传承,无具体代表传承人。现归属于山东省临清华威药业,因正处于转型阶段,已将健脑补肾丸这类药物停产。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创始人是徐谦光,真正将三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青岛市中医医院李德修先生。其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近60 年的传承,在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中取得非常好的疗效。青岛市海慈医院儿一科自1955 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而享誉岛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全国惟一保留三字经流派推拿的科室。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张汉臣,于1925 年拜本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1930 年独立行医,1957 年应聘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小儿推拿室开展小儿推拿疗法。目前,张汉臣派第二代弟子田常英不仅传承了张汉臣的人品道德和医术,而且在此基础上将这一流派发扬光大。该派第三代传承人只有张锐、鲁岩、朱钰、高学治4 人。

董家骨科起源于山东省安丘市董氏家族,正宗传人董桂芬秉承董氏家族数代人正骨研药之真传,研制了强力“接骨丹、活血散、外敷膏药”等多种方剂,对于治疗人体各部位骨质疾病有显著疗效,名扬省内外。现该项目传承人为董胜军,其在安丘市建有一家医院,全国有加盟店1500 余家,发展蒸蒸日上。

“华疃正骨”是清朝末年栾氏家族所创,发源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镇华疃村。治疗包括正骨、膏药、推拿、熏蒸等,方式多种多样,彼此配合,疗效显著。其第四代嫡系传人也是非遗传承人栾尊一先生,并建设潍坊市尊一骨伤病研究所和潍坊高新尊一医院,是一家集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治疗骨伤疾病的专业二级骨科医院,是栾氏家族奋斗的结晶,是“华疃正骨”品牌的延续。

田氏“痛消接骨膏制作技艺”由传统中医中药纯手工制作发展而来,历经200 多年的家族秘方传承,逐渐发展成为中医手法整骨与田氏膏药相配合,集接骨、骨伤医疗、骨病诊治为一体的中医骨科治疗技艺。现代痛消接骨膏制作技艺以淄博(田氏)骨伤医院为核心,第五代传人田茂恒将祖传的外敷秘方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现代科技加以发展改进,并在2002 年建立起淄博田氏骨伤医院,现已发展成为鲁中地区最大的专业中医骨科医院。

解氏中医、于氏慢性肾衰治疗方法和李氏脱疽病疗法的保护单位均为威海市中医院,具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历史。其中,解氏中医起源于民国时期文登名医解钟祥,目前已传承四代。解氏中医在中医内科杂病、针灸、妇科、儿科等方面极具特色,其传承的名方有清肺、平喘、养心、安神利眠、调经、安胎、助孕等百余首祖传效方。于氏慢性肾衰疗法源于文登于氏的家传秘方,1920 年前后,王曰美教授之母韩玉桥师从文登于氏并传承其家传灌肠秘方、外洗秘方,而后王曰美教授传承了于氏的治疗经验,并将其传授给徒弟于淑军。该疗法对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系疾病疗效显著。李氏脱疽病疗法起源于大连沙河口区经营药铺的李氏家族,目前主要的传承人是威海市中医院周围血管外科主任李俊,其以中药治疗为主,原秘方由鹿角霜、黄芪、怀牛膝等10余味中药配制而成,烘干研磨成末,蜜调,甘草煎汁送服,其治疗特点为:服药后迅速止痛、皮温改善、伤口愈合快、保肢。

对以上项目对比分析发现:

健脑补肾丸制作工艺以某药企为保护单位,目前因特殊原因,已处于停产状态,没有代表性传承人,仅凭大众口口相传的形式而传承,已处于濒危状态;扁鹊脉学文化、三字经小儿推拿、张汉臣小儿推拿、袁氏接骨膏制作工艺、解氏中医、于氏慢性肾衰疗法、李氏脱疽病疗法等非遗传统医药项目以省、市、镇级医院为保护单位,但传承系统构建不完善,缺乏集非遗知识、项目管理和医药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传承人才。董家骨科、华疃骨科与田氏痛消接骨膏均属于家族传承,总体发展较好。

在进行调查非遗项目的同时,我们也向非遗项目所在地周边的群众发放了调查问卷,但回收率不高。分析原因,群众文化水平有限,对非遗传统医药项目不了解,同时也反映出非遗项目的普及度不够,辐射范围有限。但在与群众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接受过非遗传统医药治疗的群众普遍对其评价较好,这充分说明非遗传统医药普及工作具有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确切的社会价值。

3 山东中医药大学医教结合问卷调查

医教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项目与多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在此文章中的“医”指的是非遗传统医药项目,“教”指的是与传统医药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医院校教育。在文献检索和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医药项目后继人才缺乏、公众认识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进一步明确医教结合在中医高等院校中的开展情况,我们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展了非遗传统医药教学问卷调查。

3.1 目的了解非遗传统医药在中医院校普及度及院校学生对医教结合的态度。

3.2 方法 2020 年7 月2 日—2020 年7 月31 日调研团队借助“问卷星”平台线上发放问卷,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全日制在校生开展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29份,涉及专业29 个,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非遗中医药在中医院校普及度低 在知识层面上,629 名被调查者中,对“非遗中医药项目内涵及具体分类”,有36.57%(230/629)表示完全不了解,50.56%(318/629)表示了解较少,熟悉者仅占12.88%(81/629);对“家乡传统医药项目”有58.35%(367/629)表示完全不了解,28.46%(179/629)表示了解较少,熟悉者仅占13.20%(83/629)。结合被调查者的地域分布情况,可证明在校生对山东省内非遗中医药在知识层面上缺乏基本了解。

在实践层面上,629 名被调查者中,自身及亲属经历过非遗中医药的治疗者分别占27.50%(173/629)和35.61%(224/629),说明非遗中医药在实践层面上的普及度同样不高。

3.3.2 中医院校学生对医教结合接受度高 在629 份调查问卷中,愿意参加医教结合的被调查者达72.18%(454/629),持中立态度者占25.44%(160/629),持否定态度者仅占2.38%(15/629)。这充分说明中医院校学生对非遗传统医药的学习充满热情,这也为非遗传统医药与中医院校间交流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3 医教结合路径选择呈现多元化 我们对614 名表示愿意参与医教结合或对此态度持中的学生关于医教结合具体开展途径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医教结合具体途径的选择在总体上表现出分散性,开展医教结合的具体路径宜多种方式结合。见图1。

图1 医教结合路径选择

3.4 结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院校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非遗中医药了解程度低,二者间交流路径不畅通,医教结合的实施具有必要性。学生对非遗中医药了解充满热情,因而医教结合的开展具有可行性。在医教结合的开展路径上,被调查者的选择表现出分散性,所以在中医院校进行非遗中医药教育时要注意路径多元,结合非遗项目特性与学生兴趣,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

4 推进非遗中医药项目医教结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以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为代表的高校教育一方面能为非遗传统医药输出人才,同时能提升传统医药的影响力,因而从中医高等院校层面出发探讨医教结合具有重大意义[7]。尽管如此,部分传统医药保持着“家族不外传”的传统思想,为消除传承人的疑虑,保护好传承人的利益,建议完善鼓励传统医药项目对外开放的政策与传统医药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8-10]。在此基础上建议如下:

4.1 建议建立以中医高等院校为主体的非遗传统医药研究中心

4.1.1 建议将非遗传统医药纳入中医药院校博物馆 中医高等院校可因地制宜,将省内各级非遗传统医药收录到本校中医药博物馆,既能丰富展览内容,增强学生对非遗传统医药的认可度,又能为破除院校与民间的沟通壁垒奠定良好基础。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制定的改革方案,确立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内容、配套措施、实施步骤和组织保障。明确提出了此次改革任务: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报告体系。为以后建成我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4.1.2 建议组建非遗传统医药研究团队 针对文献、制剂方法、方药等进行深入挖掘,进行理论研究与成果输出,扩大其实用价值,促进非遗立档等基本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为非遗传统医药的课堂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帮扶工作,促进非遗传统医药与外界的交流,扩大非遗传统医药的影响力。

4.1.3 建议建立非遗中医药产业孵化基地 非遗传统医药从诊断到治疗、从药物原材料到成品是近似完整的产业链,在创新创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疗效显著的中医药产品,开展“互联网+非遗传统医药”,既增加了非遗传统医药的应用价值,也扩大了宣传度。

4.2 建立健全以中医高等院校为代表的医教结合体系

4.2.1 设立专门的非遗传统医药保护专业 传统的师带徒在培养规模上难以满足人才缺口,在专业领域难以做到博采众长,在知识结构上难以实现多学科贯通,因而难以与当今非遗保护的形势契合。中医高等院校可以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成立专门的非遗传统医药保护专业,与非遗项目对接,培养具有医药技能、人文素养和法律意识的高层次非遗传统医药传承人才。具体实施可包括:在师资队伍方面,可以与非遗传统医药传承工作室建立合作关系,聘请非遗传统医药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与非遗项目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引进有关工作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在学生来源方面,除统招外,还向有需要的民间非遗传统医药传承人开设非遗传统医药讲习班,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提升综合能力;在师承教育方面,可因地制宜与非遗传统医药项目对接,令学生跟随相对固定的传承人学习,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学生就业方面,可以建立“非遗-学校-企业”合作机制,使学生有机会与企业、地方相关部门接触与合作,掌握传统医药非遗的一线情况。

4.2.2 分专业分阶段开展非遗传统医药进课堂 针对调研过程中学生反映“非遗中医药的学习与课业无关,参加浪费时间”,调研组认为可以分专业、分阶段开展个性化的非遗传统医药进课堂,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建立对非遗传统医药的认同感。

在专业上,对于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可以顺应专业的学习规律,将非遗传统医药有机融入其中,例如在中药药剂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引入传统制剂技术非遗项目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学习和实践活动[11]。对于非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则应从文化的价值、保护、传承与创新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兴趣。

在阶段上,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概论、田野调查方法先导课,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在非遗传统医药教学基地实地研学,通过实操感受传统医药的鲜活魅力,还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影像、音频等撰写传统医药采风志,优秀作品还可刊印成册,作为珍贵的田野调查一手资料,供非遗传统医药的理论研究使用,形成实践-理论-教学的良性循环。

但必须指出的是,任何课程建设和专业设计都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及早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规范制度体系。

4.2.3 培育非遗传统医药校园文化氛围 需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非遗传统医药融入学生日常活动,例如鼓励学生成立非遗传统医药社团、开展非遗传统医药日及知识竞赛等,还可以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设立非遗传统医药调研专项,鼓励学生对当地项目开展调查研究,以文字、录音、摄影等形式记录研究成果,优秀者可进行表彰。

猜你喜欢

医教医药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