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审视

2022-04-22毕卫强刘春

中学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整本整本书名著

■毕卫强 刘春

开展整本书阅读是近几年来语文学界十分热衷的教学主张,而作为一种阅读形态却由来已久,可以说,它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优秀传统之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观之,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高品位著作,发展思维品质,提高鉴赏水平,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也体现出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自觉意识。

一、整本书阅读提要钩沉

在古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特别是对“四书五经”的学习无不是以整本书阅读的形式来进行的。为此,南宋理学家朱熹还对读书方法进行了系统化地归纳整理,总结出了一套专门的读书方法,即朱子读书法,这为语文教学高效践行整本书阅读做出了实效性贡献。进入近现代,叶圣陶先生针对学生不读整本书的现状也提出了“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的教学主张。叶老的主张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整本书阅读”的开展进程,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200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面也增加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内容表述,并郑重其事地体现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2]之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3]更是以“独立设科”的形式专门建立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这一学习任务群,并且它在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当中位居榜首,这些事实无一不在彰显着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地位。

二、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厘定

1.语义学内涵的重申

我们不妨先从“整本”立论。“整”可以理解为“完整,不残缺”的意思。对整书本而言,“整”字不仅意味着内容上的完整性,也代表着文章结构上的连续性,语言风格、艺术手法上的相似性等方面,因此“整”字只是整本书阅读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换言之,在进行阅读时,倘若书本只是内容完整而缺乏统一结构和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那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正如高楼大厦虽然是由无数砖头石块构成,但其间如果没有水泥的凝固,没有钢筋的支撑,没有把它们恰当地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也会轰然坍塌、碎如齑粉。而类似《论语》《诗经》《增广贤文》《古文观止》等这些具有汇编性质的著述由于文章内部单篇相对独立,结构松散,意义并不统一,因此,它们只能属于“集本”,而非“整本”,对其实施“整本”阅读,则是另外一重意味的“整本”阅读。

就“本”而言,通常情况下它代表的是一个数量单位,是一本或多本的意思,也可以指具有内在或外在联系的几本(书)。在这里,“书”的内涵则要更广泛一些,它不仅包括装订成册的整本书籍,也包括经过系统研究整理的学术著作等其他不同类型的作品,特别指那些“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灵魂与气质的著作”[4]15。至于“阅读”,它指的是读者通过浏览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作品从而获得一定信息知识的一个心理过程。

综上,笔者从语义学的视角观之,所谓“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对具有完整生命气息作品的阅读。

2.关键学者的立场提炼

为了对整本书阅读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研究,笔者对“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内涵的论述评说不乏有见地、有侧重的观点;为此,我们做了整理归纳,详见表1。

表1:整本书阅读内涵的观点举隅

代表学者集中于“区辨”“功效”“样态”三个视角,展开立论,虽见解不一,但立场鲜明。

就“区辨”分支来看,学者们的观点集中论及整本书阅读与其他关联阅读的联系与区别,着重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名著阅读”“课外阅读”的异同。对此,我们将在后文逐一对照阐释。

就“功效”层面来看,整本书阅读可以鼓励学生深入解读名篇佳作,而且也对课程开发大有裨益。就“样态”层面来看,不乏学者站在“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基点上,对整本书阅读的本质进行形象化地剖析深解,他们的不同见解值得我们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一再反思。

此处,学者李卫东[7]15把整本书阅读视为学生在自主自愿情况下地自由阅读,这种阅读带有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性质。之所以是“非正式的”,是因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阅读,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同时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强调享受阅读中的乐趣。加注余党绪[4]18的观点,学生要读的书更多的应该是与作者的生命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独特灵魂与非凡气质的著作。

3.相关术语的区辨

(1)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

篇章阅读可视为整本书阅读的起步阶段。它的文本内容通常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对文本进行深耕细读,但对其解读文本的范围会被囿于方寸之地,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止步于浅层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往往很难得到发展。

不过,由于学生在学习单篇短章时可以习得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这就为他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扫除了些许障碍。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感知不同文本在语言风格、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并在阅读中进行思考、评判、比较,不断提高自身对文本的评判能力和鉴赏水平。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再去进行篇章阅读时也会用更加宏观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虽格局有别,但它们之间仍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整本书阅读与名著阅读

名著是相对于一般作品而言的,它通常是指经过了岁月考验,在披沙拣金的过程中被人们广泛认识及流传的作品,通常指经典的文学作品。上升到整本书阅读时,我们习惯于把“整本书”阅读等同于“名著”阅读,这样一来,显然就把整本书的阅读范畴给局限化了。就像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这里的“书”不仅仅局限于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哲学著作、人物传记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故而,在不同类型的书本之中必然包括名著作品。就阅读种类而言,“名著”是整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无疑要率先致敬经典、研读名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拓展阅读边界,广泛涉猎不同读物。

(3)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是指学生通过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报纸或观看影视来学习巩固知识的一种语文课外活动。由于整本书阅读内容丰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口气读完,需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才能完成,正因如此,很多人把整本书阅读看作是课外阅读。

诚然,整本书阅读作为内嵌于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之内,否则教学环节就是不完整的。而单凭在课内进行整本书阅读又是不太可能的,面对这个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教师应给予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有计划地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文本篇章,这一契机,恰恰也是他们远眺天地万物,开拓自身视野的一个绝好窗口。

阅读作为一种终生的学习行为,需要随时随刻、随处随地践行。教师不妨利用好课外阅读,把课内阅读无法完成、落实的整本书阅读进行有计划、有序列地延伸、拓展、漫溯……从而引领学生去享受阅读整本书、别本书、更多本书的乐趣。

整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所谓“整本书阅读”是区别于篇章阅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自主的阅读方式,通过对具有完整生命气息的整本书阅读,实现与作品交流对话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进行理解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去看待,而要把它们当作是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它形成一个完整、清晰、深刻的认识,正如“如果不把一棵棵树种植在同一片区域的话便不能将其称之为森林”。

整本书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空间,陶冶崇高精神,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提升。它最终应指向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上面,只有这样,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才算真正达成。

猜你喜欢

整本整本书名著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教学策略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整本英语小说整进整出教学实践
《论语》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长篇小说整本阅读教学研究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整本书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试题命制探究——以2016-2018年为例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