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2022-04-22张佃波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省域水平区域

朱 焱,张佃波,李 洋

(1.大连理工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3.山东体育学院 教务处,山东 济南 250102;4.渤海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与资源分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中,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明:为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新方向”[2]。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是加快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公民体育健康权益,促进“全民健身”及“健康中国”等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但区域资源发展差距大、实际需求与现实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却成为实现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现实阻碍[3]。因此,探讨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状况和实践路径是化解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

从目前情况看,相关研究聚焦我国体产经济与区域经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地区人口与体育资源等协调发展问题,重点阐述了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同关系[4]、协同机制[5]与协同机理[6];探寻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方式[7]、发展模式[8]与发展路径[9];分析了我国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状况[10]、内驱动力[11]与关键因素[12];探讨了区域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失调问题及地区公共体育资源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公共矛盾问题。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多侧重于定性研究,仅有少数学者通过灰色模型对个别区域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目前看,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我国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等领域。对于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缺乏对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区域经济、人口数量及地理面积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状况与协调发展路径等问题的深入分析。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数量、地区地理面积,不断适应、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具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公共体育资源、体育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地理面积是资源健身场地设施配置及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的基础保障,四者耦合发展是推动区域群众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关键。但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公共体育资源的供需情况不尽相同,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协调度亦有所不同。区域发展的非趋同性,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因此,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与资源协调发展状况。旨在为促进新时期我国区域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甄选

本文评价指标的甄选,以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为原则,从区域经济、人口数量、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四个维度出发,初步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指标44项。进而通过函询对相关研究领域22位专家德尔菲询函调查的两轮反馈与修正,最终确定了包括24项指标在内的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13],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客观权重赋值见表1。

表1 中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为全面反映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地区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状况,本文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目前该模型已被该领域多位学者应用于研究相关问 题[14-15],二者对有效分析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问题具有独特的统计学优势。

1.2.1 熵权综合评价法

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度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状况具体结合我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指标数据,客观赋予相关指标权重,得到区域发展的综合指数,科学地评价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发展状况。公式如下:

(1) 初始决策矩阵

(2) 决策矩阵标准化研究考虑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指标数据集合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因此,需要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通过公式②、③对原始数据中的正向指标(越大越好)与负向指标(越小越好)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矩阵①转化为标准化矩阵记为④。

(3) 数据特征比重和信息熵值

第 个指标下的第个评价对象的特征比重计算公式为⑤,第 个指标的信息熵值的计算公式为⑥。

1.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反映多个评价对象间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的物理测量模型[16]。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耦合度,具体指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水平值,协调度是四者相互协调发展的水平值[17]。具体见公式⑦:

其中,为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耦合度; 为每个评价对象的综合发展水平值。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涉及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相互耦合作用与协调发展关系,因此,在耦合度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度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水平状况[18]。具体见公式⑧:

1.3 数据来源

本文2008-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和《中国体育事业年鉴》的官方数据,具体区域划分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19],将我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四大地区域,区域发展数据通过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数据整理计算获得,并以此为实证依据对我国区域公共资源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状况分析

通过对表2分析发现,2008-2018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增长显著,综合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0.122波动增长至2018年的0.163。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由2008年的0.114直线上升至2018年的0.165,具体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涨幅特征与我国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这表明,全民健身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卓有成效。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双轮战略的有效驱动,各省市自治区积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体育场地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的深入开展,从而促进了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经济、人口的综合发展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图1)。

表2 2008-2018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综合发展水平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东北地区,2008-2018年,年均增长率为0.021%;其次是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均为0.018%。近年来,我国“东北振兴”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东北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但从省均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情况看,最高的依然是东部地区,综合指数为0.212。尽管东北与中西部地区公共体育资源提升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发达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见图1)。

图1 2008-2018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综合发展指数

2.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1) 从全国看,2008-2018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经济、人口与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状况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协调指数由2008年的0.163,增长至2018年的0.189,年均增长率仅为0.007%,发展水平处于基本协调与中度协调之间。从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发展情况看,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与经济、人口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大、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是导致其协调发展速度提升缓慢的主要成因。此外,四类要素的耦合度明显高于协调度且发展趋势处于同步提升状态(图3),也从侧面说明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与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地理面积密切相关。为深入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状况,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区域及各省市自治区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以25%为临界点,划分为高度协调性[0.2001-0.2500);中度协调型[0.1701-0.2000];基本协调型[0.1501-0.1700];中度失调型[0.1001-0.1500];极度失调型(0.0001-0.1000]等五种类型,具体见图2。

图2 2008-2018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经济、人口、地理面积耦合协调发展度

图3 2008-2018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经济、人口、地理面积耦合协调发展度

(2) 从区域看,2008-2018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虽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但协调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较低,区域平均协调指数为0.165,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其中,年均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东北地区(HI=0.191)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状态;其次,是东部地区(HI=0.165)与西部地区(HI=0.160),处于基本协调状态;而水平最低的是华中地区(HI=0.143),处于中度失调状态。通过对比(图1)分析发现,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协调度也同样相对较高;而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协调度也相对较低。这说明,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有利于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

① 东北地区,2008-2018年,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增长幅度较大,具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发展,协调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009%。东北地区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特别是辽宁省,近年来依托地区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优势,迅速开展群众体育事业,并有效地带动黑、吉两省公共体育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② 东部地区,2008-2018年,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协调发展水平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具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发展,协调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仅为0.005%。虽然增长速度较慢,但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协调发展水平。东部区域地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从而有效带动了区域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了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但从综合发展水平看,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人口与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公共体育资源与地区经济、人口发展不匹配是导致其协调发展速度提升缓慢的主要成因。

③ 西部地区,2008-2018年,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增长幅度相对较大,具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发展,年均增长率为0.008%。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该地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公共体育资源设施配置数量的提升,从而促进了西部地区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协调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但受过往区域经济、人口与公共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致使其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④ 中部地区,2008-2018年,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增长幅度相对较大,具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009%。虽然中部地区近年来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但从过往协调发展水平情况看,依然处于中度失调的发展状态。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过低是制约其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3) 从省域看,2008-2018年来我国省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依然有近半数的省市自治区处于失调发展状态。截止到2018年,我国有16个省市自治区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其中,6个省域自治区处于高度协调发展状态;5个省域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状态;5个省域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此外,有15个省域处于失调发展状态,其中,云南、安徽、福建、新疆、江西、吉林、重庆与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处于中度失调发展;北京、青海、宁夏、天津、上海、海南与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处于极度失调。从省域情况看,协调发展的省市自治区多数位于东北与东部地区;失调发展省市自治区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由此可见,省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见图4)。

图4 我国省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状况

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与经济、人口发展水平之间不匹配的矛盾问题,依然阻碍着其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各区域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应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为指导方向,以体育强国建设为总体发展目标。依托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各地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探索区域公共资源协同发展、合作发展与补偿发展的建设路径。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公共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提供路径选择与实践参考。

3.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同发展路径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发展水平的差距大、不匹配等矛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供给过程中,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人口发展数量与全民健身的具体需求,结合区域地理面积及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之间的协同发展。第一,建立区域经济与公共体育资源协同发展新机制。政府部门要准确把握制度建设的原则和方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推动区域经济与公共体育资源深度融合发展,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与市场改革出发,积极完善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市场供给机制、区域合作供给机制,同时强化政府的监督保障机制,确保区域经济与公共体育资源高效协同发展。在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公共体育事业发展投入,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生产经营与产品研发,从而有效提升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水平,逐步扭转区域经济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促进区域经济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同发展。第二,健全区域人口与公共体育资源协同发展新格局。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人口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实际,逐步形成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区域共同发展的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新格局,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在有效满足大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水平与人口数量及体育健身需求的协调发展。第三,优化区域公共空间与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新结构。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地区公共体育空间与资源配置现状,推进区域公共体育空间与资源均衡配置,优先解决突出矛盾与重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需注重群众观念,不断优化调整地区公共体育空间与资源配置结构,促进紧密型区域公共体育空间内部资源配置种类、内容与结构的优化配置,提升公共体育空间资源配置水平与利用效率;强化松散型区域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公共体育空间内部资源配置水平与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地区发展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的协调 发展。

3.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合作发展路径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合作互补发展是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目前看,区域内部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的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与区域互补发展新路径。重点加强华北地区(京津冀)、华中地区(豫湘鄂)、东北地区(黑吉辽)、华东地区(长江经济带)、华南地区(沿海边线)以及西南地区(川藏沿线)等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合作供给的层次与水平。促进区域、省域内部城市群体之间在公共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中的紧密合作,重点突出省域内部城市间在公共体育资源供给过程中的产业分工、设施建设、服务共享、问题治理与创新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协调联动。积极探索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模式,鼓励围绕公共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区域公共资源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的区域联盟,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企业、技术、人才等公共体育资源合作供给平台,实现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共同提升。各省域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中,应打破地方行政壁垒,积极建立跨省域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公共体育资源合作供给新机制,发挥区域内部省域合作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协同供给作用,充分利用各省特有建设与资源优势,创新不同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合作供给的新模式与新方式,形成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工作供给与协调发展新格局。其中,需特别加强中西部地区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合作,健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与利益共享的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新机制,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协调发展。

3.3 区际公共体育资源补偿发展路径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差距,所造成的公共体育资源失调发展问题依然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协调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与协调发展的原则,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区际公共体育资源补偿供给新路径,深化区际、省际在公共体育环境建设中的补偿发展。健全毗邻区域与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供给规划与对接机制,统筹解决区际公共体育事业协调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完善区域内省际间公共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协商补偿供给机制,共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体育资源协调配置体系,强化区际公共体育资源互补与公共体育服务共享。通过区际财政补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人才培养与共建共用等方式,促进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较高的地区,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地区,提供财力、人力与物力资源支持。低水平地区应积极建立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增进双方人才、技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区际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方式与补偿方式转型发展。要不断完善多元化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补偿发展机制,加强对公共体育资源供给匮乏地区的纵向支持与横向补偿力度,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需要,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帮扶引领,由东部经济发达、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较高地区,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的地区,实施全方位精准对口支援,推动中西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 发展。

4 结语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地理面积密切相关,后四者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对推动区域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资源协调发展的角度切入,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综合水平、协调状况、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探索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并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新路径。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为我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开展带来了困难,2019-2021年我国体育场地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分类数据并未被《国家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所收录,因此,本文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仅以2008-2018年发展状况为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前沿性。第二,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失调发展的形成机理、运行机制是什么?如何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省域水平区域
张水平作品
分割区域
作家葛水平
擦桌子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区域发展篇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