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知己陶元亮
——论方鹏对陶渊明的接受
2022-04-22严梦静廖明洁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
⊙严梦静 廖明洁[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贤士们深感官场尔虞我诈却又无法改变,于是兴起了一股隐逸之风,那时的人们更多关注陶渊明的隐逸行为。陶渊明的诗文平淡质朴,不合当时的文学风格倾向,当时的人对他的诗歌评价并不高,钟嵘在《诗品》中只称他为“中品”诗人,并将其诗歌特点总结为“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可见较之诗文,他的德行更为当时的人所关注。刘勰的《文心雕龙》甚至没有提及陶渊明。不过南朝的萧统对陶渊明非常推崇和欣赏,在《文选》中也收录了八首陶渊明的诗歌。他是第一位认真搜集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并为他编纂文集。现今流传有《陶渊明集序》一篇,萧统曾描述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陶渊明能够安然置身于贫苦的生活中,不认为耕种土地是让人羞耻的事情,不把没有钱财当作缺憾。萧统发现了陶渊明的诗歌,但在整体上还是偏向于称赞他的高尚情操以及人品。
隋唐时期,人们对于陶渊明的接受逐渐从他的隐士形象、高雅脱俗的精神面貌和人格魅力转向对于陶诗的学习和模仿。盛唐时期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唐白居易就深受陶渊明影响,并与自己的生平经历相结合,产生了“闲适诗”。但是,隋唐时期对于陶渊明的模仿和接受还没有达到一个普遍化和典范化的程度。到了宋代后期,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才达到了巅峰。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写道:“渊明文名,至宋而极。”宋人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接受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研究》中所言:“上自宰相、朝臣,如宋庠、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下至隐士、僧侣,如林逋、思悦,莫不有评陶的言论。”而其中模仿陶渊明诗文最出名的是苏轼,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甚至认为:“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除此之外,苏轼还创作了约124首和陶诗,成功开创和陶诗这一文体。他的学陶诗、和陶诗影响深远。
自此之后的文人,接连学陶和陶,创作了一批学陶诗、和陶诗和集陶句,其中明代中后期江苏昆山一带较有特色的是方鹏的创作。在特殊的政治状况与个人的审美情趣影响下,他咏陶颂陶,引陶语、用陶典,创作了一批抒发真情实感、崇陶慕陶的诗文。
本文将从方鹏对陶渊明接受的内容、表现和原因,来论述方鹏对陶渊明的接受,从中研究方鹏如何把陶渊明引为精神知己、人生导师和创作导向。
一、方鹏对陶潜接受的内容
方鹏不仅在生活倾向上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喜爱闲逸,寄情山水;在人生选择上受到陶渊明的影响,辞官归隐田园;在文学创作上也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学习他平淡自然的诗风,文学审美趋于朴素。
(一)人格精神:归隐闲逸
陶渊明喜爱闲逸,《晋书·隐逸传》记载:“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他在少年时代就聪颖洒脱,随性自在,不愿意为世俗所束缚。他曾在诗歌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田园在他的心中是个好去向,尘世中的纷纷扰扰并非他所爱。后来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与山水为伴。
明代方鹏受到陶潜的影响,在任中辞去官职,居家归隐十余年,悠然闲适。他在诗歌《亲友惠菊有名醉杨妃粉褒姒者》中写道:“秀色寒香两绝尘,漫加题品是谁人。平生知己陶元亮,何物幺幺敢比伦。”在此诗中,方鹏大赞菊花颜色与香气,引陶渊明为平生知己。而在陶渊明留下“身后名”的一千多年中,他的诗歌被投注越来越多的目光,菊花也渐渐变成了他的象征。淡泊高洁、不与世人相争的形象是大部分诗人心中所推崇的。方鹏也在《松皋颂》中说:“菊肖陶翁。”方鹏也想要挣脱世俗,在时代的潮起潮落中维护自己的本心和气节。他也同陶渊明一样热爱“花之隐逸者”——菊,其中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归隐闲逸的人格精神。
在《寿张天方八十》中,方鹏说:“觧巾漉酒得陶真。”觧巾、漉酒均是田园生活的象征,代表了一种质朴自然的气息,却能够“得陶真”,渲染出陶渊明归隐生活的闲逸自得。
(二)文学审美: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己的乡村生活为创作源泉和素材,包括乡村劳作、风土人情、自然景物等,展开了一幅广阔的乡村生活画卷,内容朴实却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在艺术手法上,陶渊明善用白描,简笔勾勒,故而其作品呈现出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方鹏创作的一批学陶和陶诗中,学习了陶渊明的创作风格和诗歌风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平易晓畅,可见他对陶渊明的喜爱与推崇。如《树下晚坐有怀小山邑口集陶句寄之》:
吾生梦幻门,正宜委运去。得口不复知,穷通靡攸庵。皎皎云问月,苍苍谷中树。口口园林好,无乐自欣豫。世路廓悠悠,几人得其趣。思口尔为膦,挥盂道平素。
此诗中,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将月色的朦胧、树木的苍老、园林蓊郁的景象勾勒出来,巧用叠词“皎皎”“苍苍”“悠悠”,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而且表现出自己在田园悠然自得的心境。
又如《仰止陶翁因集其句》:
东方有一士,志意多所耻。即日弃其官,且口从莆乐。暧暧远人村,口口荒山重。贫居依稼穑,辛苦无此比。
“暧暧远人村,口口荒山重”中的“荒山重”,表现出心境的沉重、路途的遥远以及环境的艰苦。一字便抒发出内心的千愁万绪,可谓用字精炼,具有其诗歌一以贯之的自然,在不经意间透露出诗人的心理状态。
二、方鹏对陶潜接受的表现
方鹏对陶渊明的接受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中用陶渊明的典故、多次提及陶渊明之名,更主要的是对陶渊明的歌颂,将其引为知己。方鹏隔着一千多年,百世的时间长河,以陶诗会其人,在诗歌中直接说“平生知己陶元亮”。
在诗文中,方鹏歌颂陶渊明的为人之真与隐逸情怀。如《李夫人挽诗后序》中写道:“鹏独怪夫陶潜耽隐而翟氏荷锄,鲍宣守贫而少君携瓮,何修洁清苦之行萃于一门耶?盖夫妇之间,日夕之所亲眤,耳目之所冀染,感而化焉者易矣。以陶之真,以鲍之节,虽田夫野妪犹向慕之,而况其妻乎?”在这里,方鹏把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大力夸颂,认为即使是野老田夫都羡慕陶渊明这样的人。
他在《游大石记》中写道:
陶之真,谢之达,百世之下,闻者与起。予不敢比迹二公。
方鹏把陶渊明的真实与谢安的旷达相提并论,认为几百世之后的人,听闻他们的事迹都会赞赏不已。除此之外,方鹏还仰慕陶渊明之道、之志、之趣,在《靖节先生遗像记》中写道:“夫身世黄虞,风神夷皓,贫而不改其乐,困而不失亨者,先生之道也,予慕之,学而未能。宁饥冻切已,犁锄自执,不辱身于二姓,不折腰于五斗,先生之志也,予慕之,学而未能。其诗萧散而冲淡,如所谓逸鹤任风,闲鸥忘海,使人读之,悠然有超世遗物之想,先生之趣也,予慕之,学而未能。”在此文中,方鹏认为陶渊明之道,是“贫而不改其乐,困而不失亨”;陶渊明之志,是“不辱身于二姓,不折腰于五斗”;陶渊明之趣,是诗歌“萧散而冲淡”。可见其对陶渊明的评价之高,向往仰慕之甚。
他在《九日无菊》中写道:
陶翁无酒花空好,老我无花酒懒斟。此日两人俱寂寞,不同时世偶同心。
陶渊明有花却无酒,而“我”是有酒却无花,虽是不同的情况,但是这种花酒不能兼得的寂寞是相同的。方鹏借此感叹自己与陶渊明虽生不同时,却二人同心,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仰慕向往之心,引为知己之情。
又如《梁母夏孺人墓志铭》写道:
然渊明之诗独步千载,固非闭门觅句过于矜持者所能窥其堂奥,而少陵诗圣,亦岂尚西昆体者所能望其籓篱哉!
方鹏批驳陈后山说陶渊明的诗没有文采的观点,认为陶诗独步千载,不是闭门造车者能够窥探其中的妙处的,体现了方鹏对陶渊明创作的崇拜和维护行为。
再如《题涧明口集李句》:
间令去彭泽,遥欣稚子迎。乐室口人境,间读《山海经》。出门见南山,适与佳兴并。素心口美酒,独笑还自倾。眼花耳执后,颓然口前楹。斯为口隐者,日日悬高名。
此诗中“出门见南山,适与佳兴并”化用陶渊明在《饮酒(其五)》里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方鹏向往陶渊明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象,感受到了美好的自然风貌,从中可见方鹏对陶渊明诗歌意境的喜爱和向往。正是由于方鹏对陶渊明极大程度的接受,才使得其多首诗歌和多篇文章中出现了陶渊明诗歌的影子。方鹏使事用典更是信手拈来,侧面反映出方鹏对陶渊明的了解之深,接受程度之高。
三、方鹏对陶潜接受的原因
学陶风尚自古而有,到明代,人们由先前对陶渊明人格品德的学习更多地转向对其诗歌风格的学习。方鹏受到此种风尚的影响,又因为明代政治黑暗,故而辞官归隐。在此种情况下,他与陶渊明心灵相和,学陶崇陶。
(一)学陶风尚
明代文人在宋元陶渊明接受的基础上继续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个人形象以及处世方式上去学习和接受他。明代各种思想学派相继出现,如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等,这些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复古。他们推崇明以前的各代文学,尤以汉魏诗风及唐诗最为盛行。而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有着高尚的人生境界,无论是人品还是气节都为前人所称颂。
明代文人继承了唐宋赞美陶渊明诗品和人品的相和(罗秀美:《宋代陶学研究》),更进一步地发掘了陶诗的社会文化功用和价值,认为陶诗在一定程度上有为于世。明代文人重视人的本性和个性的自然流露,也与陶渊明的诗风不谋而合。所以在明代,文人墨客们对于陶渊明的敬仰和尊重之情较之前代有增无减。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唱和诗、各种《和陶集》层出不穷,如苏轼和黄庭坚的和陶诗。方鹏也深受明代学陶风尚的影响,在他的文集中约有十一首有关陶渊明的诗词,其中四首为集陶句,占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在方鹏的《矫亭存稿》和《矫亭续稿》中有三十篇左右都提及了陶渊明,或化用其诗句,或追忆陶渊明。
(二)社会原因
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君王无心朝政,党派林立,朝野纷争不断。方鹏处于这样的时代旋涡中,只能在《守寅记》中感叹:“世道愈下,则民心愈移。”社会的秩序遭到了破坏,人们生活日益艰难,在那样的大环境中,方鹏想要做些什么也是举步维艰。因此,他想要远离和逃避这样的生活。方鹏寻找古人为自己指明方向,“晋得一人焉”,在晋代他找到了陶渊明。两人身处相似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中,方鹏在陶渊明身上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于是他向往“渊明之三径”,即隐逸之士所行之路,同样过上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
相似的政治背景,使得方鹏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中,看见了自己应该何去何从,这也是他选择辞官归隐的一个重大原因,由此可见陶渊明在方鹏心中人生导师的地位。
(三)个人原因
方鹏喜爱并敬仰陶渊明,他在《靖节先生遗像记》中说:“贫而不改其乐,困而不失其亨者,先生之道也,予慕之……不辱身于二姓,不折腰于五斗,先生之志也,予慕之……悠然有超世遗物之想,先生之趣也,予慕之。”他用了三个“予慕之”层层递进表达出对于陶渊明的欣赏、喜爱和仰慕,对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始终豁达乐观的心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超然出世的行为深表叹服。“乃绘先生遗像,悬之厅壁,日夕敬对焉。”他更是绘制了陶渊明的画像,将其悬挂在墙壁上,“日夕敬对焉”。他时刻用陶渊明所展现出的品格来提醒自己,可见陶渊明已经成为方鹏精神上的支撑。陶渊明对于方鹏而言,不仅仅是知己,更是一种精神支撑,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给予他足够的精神动力。在这种动力下,他安于守贫,淡泊名利,远离朝堂纷争。
四、结语
方鹏创作了一批咏陶颂陶诗,其中引陶语,用陶典,集陶句。这批创作不仅仅是出于方鹏对陶渊明的热爱,更是受到了明代学陶、和陶风尚和政治黑暗的影响。方鹏隐居昆山十余年,以躬耕为乐,其诗作体现出来的人格精神与思想内容,与陶渊明相呼应。特别是其中平淡自然的文学审美,更是深受陶渊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