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漳州茶出口及对海丝的影响

2022-04-22林燕腾

福建茶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漳州厦门茶叶

林燕腾

(福建省漳州茶厂,福建 漳州 363000 )

明清漳州茶叶出口,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历来为学者所忽视,是一大撼事,海丝研究兴起,此课题的研究,从茶叶角度,从域外寻找梳理资料,来证明明清漳州茶叶出口对于中国甚至世界的影响,不少资料在漳州首次发表,对于漳州海丝的研究地位,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漳州市政府对茶产业十分重视,茶叶已经成为漳州的重要农产品,成为山区多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支撑,此课题的开发,对于提高漳州茶叶在全国仍至世界茶叶的影响。

1 明清漳州茶出口的基本情况

明代漳州经济繁荣促进茶业发展,比中原相比毫不逊色。据《大明漳州府志》记载:“茶,本州旧有天宝山茶、梁山茶,今有南山茶、龙山茶,宋志谓:土茶味永,他州不及焉”。明清二代,漳州茶叶贸易得天独厚、繁盛一时,对于海上丝绸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在东南亚,以及世界,影响深远。漳州茶农的移居和贸易,使漳州茶叶品牌在东南亚,在国际上的影响深远,建立了极其辉煌一页。

1.1 明代茶叶出口

1.1.1 月港直接出口。随着郑和下西洋以及西方航海业的高度发展,西方殖民者很快就闻到中国的茶香。美国作家威廉、乌克(1873—1945),在《茶叶全书》(第三章茶叶传入欧洲 )中写道:“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首只船舶抵达日本沿海的平户岛,荷兰在1610年由此岛运载茶叶,到爪哇的万丹,再转运到欧洲。”瑞士著名的解剖学家及博物学家G•布金,(1560—1652年),在1623年的著作中,曾经坚持认为荷兰的船在1610年运输茶叶,文中记载:“荷兰人最早从中日两国运输茶叶到欧洲,时间是在17世纪初叶。”最初运到欧洲的茶叶是绿茶,从苏格兰的医学家作家托马斯•舒特(1690—1772年)的著作中可以证明,他说:“欧洲人最初订购的茶叶是绿茶后来则改成购武夷茶。1611年,荷兰公司得到日本天皇的特许,被批准可以在平户岛设立贸易商社经商。后来,由于他们和葡萄牙人的数次械斗,日本天皇下令驱逐一切欧洲人。荷兰人从平户岛移居长崎港的檀岛,实际上被软禁在该岛上。这种情况下,荷兰与日本的茶叶贸易日渐衰落,转而与中国开始贸易往来。

1604年,闽商李锦、播秀介绍荷兰商人到月港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率两只船舰达闽海,月港居民受利益驱使,与荷兰商人互市。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文化对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公元1610年,占领印尼的荷兰人,能在爪哇、万担买到月港商人运去的茶叶。随后,他们将茶叶传往欧洲,欧洲人这才开始懂得喝茶。早期国际茶叶消费的两大市场是英国和俄国,在华茶输欧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于1644年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专门与月港进行贸易。陈磬《古月港地名考》记载了古月港商市遗址地名。十三行地名,港口就旧桥商市街道南北、东西两排相向,左右相连,古肆木质结构正中大门,两边开“店窗”式,是明清典型商肆。二处商市原有铺商、店贾、牙侩、摊贩、钱柜、交引铺、寄附铺、总房等业。有十三行,即珠宝行、药材行、棉布行、丝绸行、杂货行、箍(豆饼)行、铸鼎行、糖行、丝线行、鱼行、纸行、木材行、茶行。这说明茶叶在月港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明万历37年,我国民间海外贸易开往日本商船的《装载货物清单》来看,当时输往海外的商品,除了丝织品、瓷器、糖、果品外,还有铁、纸、布、竹器、药材、茶叶、酒、漆器、金钱等。茶、蔗、水果是漳州自古以来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月港海商与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可以看出海外贸易对农业发展的带动。受月港贸易的影响,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苏惠萍在《明中叶至清前期海洋管理中的朝廷与地方——以明代月港清代厦门鹿耳港为中心的考察》材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在其所著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对康熙末年漳泉海商、闽台对渡贸易南北有这样的一番描述:“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在丝线、漳纱、剪绒……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豆、黑白糖饧、番薯、鹿肉售于厦门诸海口。至关东贩卖乌茶、黄茶,绸缎 布匹。”

1.1.2 月港通过厦门出口。明代,月港为一内河港口,其出海口在厦门,一般海外贸易船从月港出航,需沿南港顺流往东,经过海门岛,航至九龙江口的圭屿,然后再经厦门岛出外海。因此月港的管理官员仅需在厦门设立验船处,就可对进出口商船进行监督,以免出现隐匿宝货、脱漏饷税的现象,而且当厦门出现倭患海寇的警报时,停泊在月港的商船可及时转移或采取防范措施,这是在当时走私严重、倭患倡獗的形势下,作为私人海外贸易港必备的重要条件。因此,历史上中左所(现厦门)、浯洲屿(现金门)是月港洋船商舶进出门户。从元朝起,朝廷在中左所设嘉禾千户所。明初,置守御千户所,并移转永宁中、左两所兵戍守,故称“中左所”。朝廷还在浯洲屿置水寨千户所,明朝万历年间,在中左所设“商引”(即海关)以征“舶税”。当时,商船洋船需在中左所进行“盘验”,厦门成为月港出海的必经之途,所以国际上记录月港出口茶叶多从厦门开始。明朝隆庆开海之后,从月港出发的商船必须经由厦门办理手续,月港茶叶贸易都是在厦门港体现,使许多学者误以为是直接记录厦门港茶叶出口的情况。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办事处;1676年,英国又在厦门设立商馆,它们的任务是专门采购茶叶。1650年—1680年郑成功父子驻厦期间设立“牙行”,大量出口茶叶。茶叶价格 曾由郑氏“牙行”决定 。明末清初,当过郑成功谋士的阮旻锡,晚年曾写一首《安溪茶歌》,其中写道:“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官牙”指官营的贸易牙行。诗的意思就是,西洋人每年都派船来厦门购买茶叶,而茶叶的价格,全由郑氏设立的“牙行”决定,即官方定价,不容讨价还价。

《清代通史》载:“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输送华茶进入欧洲市场。美国作家威廉•乌克(1873—1945),在《茶叶全书》第六章(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专卖公司)写道:“此后东印度公司茶叶每年(1673—1677),从万丹、苏拉特,于扎姆、马达拉斯等地区源源不断地运入,直到1689年才有从厦门运入茶的第一次记录。在万丹的英国当局特地派出一艘船前往厦门,并且在1676年于厦门设立一家商馆。1678年,该公司从万丹输入茶叶4717磅,导致商场上供过于求,致使茶叶停滞了好几年。”先后担任中国总税务司署税务司、山海关(今营口市)税务司,并于1905—1908年担任厦门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塞舌尔•包罗在他所著《厦门》一书的记述:“厦门原是昔日中国第一个出口茶叶的口岸,(英语)tea这个字就是起源于厦门方言的te字……这是因为荷兰人最早从厦门这个地方得到茶叶,并把它介绍到欧洲的缘故。” 美国著名亚洲史、东南亚史、华侨史专家利•埃弗德拉 威廉斯教授(1924—),曾在美国驻中国机构工作多年。他在《中国商务指南》一书中指出:“17世纪初,厦门商人在明朝廷禁令森严之下,仍然把茶叶运往西洋各地和印度。1610年,荷兰商人在爪哇万丹首次购到了由月港商人运去的茶叶。1644年,英国人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运销武夷茶。1660年,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出版的《茶叶和种植、质量和品德》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此后,欧洲逐渐掀起饮茶之风,茶叶被他们誉为“茶中的香槟酒”、“茶中的鲜咖啡”。1661年,英国的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凯瑟琳公主结婚。凯瑟琳公主的嫁妆中就有一箱茶叶,凯瑟琳还有了“饮茶皇后”的美誉。自此以后,逐步开辟了武夷山经福州到厦门的东南茶叶之路。月港兴起于明景泰(1450—1456年)年间,盛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衰落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终止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如果我们推算时间,就会发现上述记载的厦门茶叶贸易,正是月港贸易时期,漳州茶叶和漳州商人茶叶就是这样出口至东南亚。

1.2 清代茶叶出口

1.2.1 清代出现名牌茶和外贸公司。清代,武夷茶是很名贵的茶叶。在清代,漳州武夷茶贸易始终名列全省前茅。清顺治十八年会元、漳州籍陈常夏说:“茶凡十余种,皆武夷早制之,最精者考公(建州南刹寺和尚)谓茶之上品,皆漳客重购以行,山中人或未见也。”

光绪末年,安溪匪患,茶山富户源崇美、名苑、林奇苑、张源美等相继开业漳州。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林奇苑、林瑞苑等茶庄开业。由于漳州毗邻茶叶需求量大的广东省,又靠近贸易港口城市厦门,茶叶内销出口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贸易居全省之冠。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行商经营茶叶的店铺也陆续开张,其中不乏大茶庄,或与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联系,或直接在外开设分店的,如奇苑、瑞苑、张源美、林荣胜、裕美、源崇美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光绪二十年前漳州年销量约360担,光绪二十年年销量约1200担,光绪末年年销量约1800担,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为年销量2000担至6000担。茶业的来源地有安溪、武夷山、漳平及长泰、平和、云霄等地,如长泰县枋洋青阳田尖、云霄县白云岩、龙海金仙岩等产茶区。

(张源美的正白毛猴)

漳州林奇苑(奇苑茶庄)的“三印水仙”是驰名中外的茶叶名品。同治年间(1862—1874),其后代林心傅在漳州创立“林奇苑”茶店,专营武夷岩茶。清末其在厦门设立茶栈,将武夷岩茶运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销售。民国初年,其又在云霄县设立茶栈,供应漳浦、诏安、东山等地。民国9~19年(1920—1930)茶店处在全盛时期,每年从武夷山运出武夷岩茶和中低档乌龙茶、红茶3000多箱(约1000担)。在这段时间,林奇苑在厦门、漳州、云霄三处营业额每年达30万元,漳州批发和零售占70%。民国21年,“三印水仙”就已成为脍炙人口、老少皆知的名牌茶。漳州林瑞苑茶行的“老枞水仙”也是流传百年的名品。林宏德于清咸丰年间成立漳州林瑞苑茶店,民国15年前后,林金泰茶行在新加坡、马来亚处于全盛期,一般茶楼酒家常把“金泰老枞水仙”作为福建乌龙茶的代名词。

(漳州林奇苑支票)

1.2.2 茶叶运销渠道。据《诏安县志》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诏安组织出口红茶615吨、绿茶631吨、乌龙茶318吨。清末,政府允许国人外迁。于是,诏安有三春、建真、来于、锡佳、春保、红记、松溪等一些人充当“客头”,引带一批又一批乡亲到汕头搭船过南洋谋生。在带人的同时捎带茶叶等货物,到南洋再将番货带回,无形中又开辟了一条茶叶运销渠道。民国初期,诏安“丰泰”、“顺记”、“中泰”等船行有木质机动船、小火轮10多艘,这些船行与县内“雪文”、“馥成”、“奇珍”、“振泰”等茶庄合作,组织茶叶,从汕头港出口南洋。民国3年(1914年),共出口红茶240吨、绿茶325吨、乌龙茶325吨。

“五口通商”以后,闽西南茶叶开始从厦门口岸出口,闽北闽东以福州出口,光绪年间增辟三都澳口岸。清道光年间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九龙江北溪流域自龙岩、漳平、宁洋至华安长泰一带山区茶叶源源经浦南航路运经厦门出口,安溪茶叶一部分经同安运厦门,一部分由九龙江航路运厦门出口。据1880年(光绪六年)《海关贸易年报》载:“本口岸的茶叶大约是210000箱,而安溪县经由同安线路供应了大约25000箱,其中部分运往海峡殖民地。据说,经由漳州线路运来的龙岩县茶叶微乎其微。所有其它的茶叶是浦南线路运来的,大约44000箱是在浦南聚集的,它们大都来自漳州府的长泰县,它的次一级市场是仙都和良村。其主要的集散中心及提供的茶叶如下,漳平县城43000箱、华崶43000箱、新桥15000箱、白沙10000箱、宁洋县城20000箱、龙岩县城1000箱。光绪前期,从厦门出口的乌龙茶在英美及南洋都畅销,它大部分是从九龙江北溪运出的,在1887年(光绪十三年)出口达9万担以上。

1.2.3 漳台茶叶贸易兴起。清初,闽台间直接贸易的商业管理组织“郊行”已开始发展起来,与台湾贸易联系不少,如茶郊,专门从事福建南部各地及台湾淡水等地的茶叶贸易。漳州的海澄、石码、漳浦、铜山等地有不少经营台湾贸易的郊行。据《石码史事》记载,清未民初,全镇商业共有34个行业、店铺633家,其中茶叶店有14家。台湾也出现了专营茶叶贸易的郊行,清雍正三年(1725),台南出现郊行,著名的有府城三郊、北郊、南郊港交,以苏万利、金永顺、李胜新为始,共推祖籍漳州的李胜兴为港郊大商。

2 基本原因

2.1 月港独有优势

月港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它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这里自古就有造船通番的习俗,弥漫着海洋文化的氛围。据明代《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从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这里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茶叶做为重要的出口物质,从这里出口,成为历史的必然。

2.2 茶叶之路畅通

月港往岭南广东、西南各省以及漳州内地的水运,主要是依仗九龙江支流。月港经南溪过浮宫、白水营可到漳浦官浔,按漳潮(州)大路到达广东。月港经西溪、过石码、福河,可进入闽南重镇漳州,这一段水运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从漳州,再向上游航行,可达南靖船场。再由此,可达永定梅州等客家驻地,以南靖船场又以平和小溪和韩江支流连接通龙岩四中,粤东北)。月港,北溪流程最长,沿途可达华封、漳平、长泰、安溪、永安、汀州,衔接闽江,抵邵武、光泽等福建内陆各地,嗣后辗转进入江西。由赣州、抚州的抚河至信江下鄱阳湖,出长江、通湖广以至中原各地,由浙江杭州连接京杭运河通东北北方各省,且直达北京,中国的各产茶区的茶叶和京货、杭绸、漳陶随着这条水路运到月港。

据《华安文史资料》记载,在清代,珍山(今湖林)乌龙茶在闽南很出名,华安茶叶便是从归德溪、永丰溪以平板小船装载,在九龙江西溪与平和、南靖等地的产品一并从水路运输,抵达月港后实现对外输出的。当时珍山乌龙茶、仙都茶叶大量经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行水路,至海澄月港出口,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荣。清中晚期,据仙都大地村的《蒋氏族谱》记载,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后代创制的“泽春名茶”,把北溪出产的茶叶,也运到龙海的月港、厦门一带出售,受到洋人的欢迎,后来,便把茶叶销售推到外洋,运至西洋,并创出二宜楼泽春名茶品牌,获利甚巨,为建造二宜楼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据《龙海市供销社茶叶史》记载,明代后期至清初龙溪县和海澄县茶叶发展很快,那时龙溪县种茶面积达数万亩,而月港衰落以后一落千丈。光绪六年(1880年),龙溪、海澄两县茶叶出口亏损,万亩茶园抛荒,这说明月港的影响力惊人。

2.3 清代中期之后,土地租赁经营大量出现,茶叶种植土地可以租赁经营,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如在闽北茶区,租赁者可租种山地,因此漳州大批客民涌向闽北租地种茶,土地租赁方式的出现客观上使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经营茶叶有利润的情况下,拥有较多土地的经营者开始雇工种植茶叶,并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雇佣更多劳动力,这种资本经营方式的大量出现也促进了清代茶业的发展,维持漳州茶叶出口的原料优势。

3 对于海丝的贡献和影响

3.1 漳州茶叶的出口是中国海丝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月港一度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获国家批准的港口,月港茶叶的出口成为中国少数与荷兰商人互市的贸易茶叶之一,其通过荷兰商人转贩,深刻影响欧洲茶风,是中国海上丝茶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以来,漳州茶叶出口贸易甚至为“全省之冠”,对于东南亚海上丝茶之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2 影响东南亚的茶风

3.2.1 东南亚(或称南洋)地区,一千年前就与中国有贸易的往来。近代以来,这些地区先后沦为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的殖民地。在这个时期,列强在华掠夺华工,漳州人很多人漂洋过海到南洋一带谋生。由于他们自古以来一直离不开茶叶,所以把家乡的茶叶随身携带到这些地区,或自饮用、或馈赠亲友。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茶叶有生津止渴、清凉提神作用,颇适宜这些地区人民作为解暑的饮料。漳州茶民的移居,影响着世界的饮茶习惯。

3.2.2 郑和水手留居、移居东南亚。明初,航海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为饮茶风气向海外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郑和下西洋,所带的随从大部分是漳、泉、潮一带的人民,因而和南洋通商逐渐频繁,留居南洋各地的漳州人也日益增多。如龙海角美镇鸿渐村许氏族人就于成化年间定居吕宋。尔后,鸿渐村人到南洋越来越多,至1491年,该村十户就有八、九户到南洋谋生。成化七年(1417)龙溪县海商丘弘敏等私下通番,航行到马六甲,后常有航船到南洋各地。航海家郑和从明成祖永乐3年(1405年)至宣宗宣德8年(1433年)7次下西洋,把茶叶运到东南亚和一部分非洲国家,大开海外的饮茶之风。1405-1433年郑和还把茶籽带到台湾去播种,开辟了台湾茶区。有些随郑和下西洋的漳州人后来就留在东南亚,成为明朝以后的第一代福建华侨。他们带去漳州茶叶和饮茶风气,影响着东南亚。

3.2.3 月港商民移居海外,改变当地的茶风。月港“泉漳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皆然”。郑和下西洋后,“朝贡”式的官方贸易逐渐衰落,而私人海上贸易活跃起来,其中漳州月港是明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贸易港口。“闽南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当时月港附近的一些地方,如与月港毗邻的石码、月港东北方向的海沧、东南方向的港尾卓崎、西北方向的石、角、东(今角美一带),甚至远到漳属各县,已有许多人取道月港出国谋生。从月港出国的漳州华侨大多前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而以移居菲律宾(吕宋)人数最多。“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至者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孙”。嘉靖年间(1522~1566),吕宋商贩达数万人,其中福建漳州海商占“十之八”。威廉•乌克在《茶叶全书》(第八章茶树征服爪哇和苏门答腊)写道:“在这段时期内(1828年前后),苏门答腊的班库兰和马尔堡的中国人大都在住所附近,开辟一处家庭式小茶园。当时,因为该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已经确立,于是苏门答腊成为荷属东印度最后成立植茶业的一省,也就成为爪哇最早产茶地之一。”月港商民移居,对于当地的茶风有深远的影响。

3.3 漳州人饮茶、品茶、泡茶的技艺也带到日本。

日本也是月港商船经常抵达的重要国家,但是由于倭患,明政府严禁民间与日本通商,即使隆庆元年取消“海禁”后,也只准贩东西洋,依然禁止与日本通商。然而,私商“率多潜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福建人因往日本贸易,为台风所飘而至朝鲜者,达千人以上。可见,私往日本贸易的闽商很多,且其中许多是漳州人。嘉靖后期,中日官方认可的“勘合”贸易中断后,日本当局曾致函福建总督,请求恢复,没有得到允许。“勘合不成,然南京、福建商舶每岁渡长崎者自此逐年增多。”万历四十一年六月,“漳州商舶六艘入长崎”。四十四年闰六月,“又有漳州商舶载多额砂糖来纪伊之浦津”。至嘉靖末年,国人赴日者已达二、三万人,其中大多为漳属各县人。崇祯元年(1628年),在漳州船主的倡议和资助下,日本长崎原乡建起了福济寺(俗名漳州寺),并聘请明僧漳州南山寺主持觉海等人传播喝云衍派,这是漳州人到日本经商的表现,此外漳州人饮茶、品茶、泡茶的技艺也带到日本。

3.4 “茶”发音成为多国语言

陈椽教授指出,从闽南语译音而来的,闽南语茶字的发音是te,即tai。漳州人最早运茶叶到爪哇万丹,首先售给荷兰人。荷兰人由闽南音tai译成拉丁文thee,欧洲各国除葡萄牙外,初时都依赖荷兰供给茶叶。因此,茶字译音都是由厦门语音转变而来。英语tea原来发音tay,后来改tee,都是由荷兰的转变而成。据英国东印度公司记载,1664年茶的的拼撰是thee,后来变成了ter这个字是新创立。其他各国的茶字,也如英语、如闽南语演变而成,如拉丁语的thea、法语的the、新贺语的thay、塔木耳语tey、拉脱维亚语的teza、马来语的teh或te、芬兰语的tee、朝鲜语的ta、世界语teo、德语和犹太同thee,意大利语、瑞典语、丹麦语、匈牙利语、捷克语、西班牙语和挪威语同时te。西方人根据闽南方言的口音把武夷茶翻译为“BOHEA”,许多西方人因武夷茶而产生对中国的向往。和瓷器一样,当时的武夷茶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另一个符号。

月港人管茶叫做“TEY”(近似“贴”音),物名从主,漂洋过海来中国贸易的西洋商人,都要大批地买TEY。回去之后,告诉别人这东西就叫做TEY。但是,这个叫做TEY的物品,为什么用英文写出来的是TEA,读之为“梯”呢?据正音学者说,这TEA是十六七世纪时形成的。那时E和A两字母连写,作为“双元音”,读音为EY(类似汉语中后腔音“唉”),所以当时的TEA读音就是TEY。莎翁戏剧中有若干台词,凡以EA为字尾的,都押EY的韵,可资佐证。后来来自闽南的茶成了欧洲人的新宠儿,闽南语茶的发音也就流传了下来。

3.5 形成在世界影响深远“工夫茶”风俗

3.5.1 明末,漳州月港是开放的,在茶叶交易中的质量鉴评,乌龙茶醇香馥郁,但久浸易出苦涩味,所以茶具大多选择小巧玲珑的才能出优质产品,才是适宜功夫茶的冲泡方法。漳州人采取宋代“斗茶法”和《茶录》壶泡法,通过品评、论质、饮茶,逐渐形成“工夫茶”风俗。光绪年间,杭县(杭州)举人徐珂指出:“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究烹茶,以闽南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功夫茶的茶艺影响闽粤台和东南亚地区。

3.5.2 漳州东溪窑是漳州在明清出现的大型民窑,其显著特征为“白釉米色器,纹如冰裂”。华安县东溪窑有关茶器、茶具在日用品这个大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在漳州地产茶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漳州古代茶具,有力地佐证了明清时期漳州茶文化的繁荣。这些功夫茶具不仅用于内销,并且还远销海外各国,广泛传播着漳州的茶文化。道光元年十二月至1822年1月14日泰兴号从厦门港出发,航驶到印度尼西亚水域时,不幸触礁,罹难人数达1600人之多,超过泰坦尼克号(Titanic)。泰兴号出水了三十余万件瓷器,这些茶具包括了陶质的宜兴孟臣壶、烘炉、砂铫 及水瓶;另有瓷质的青花白瓷杯、瓷碗、盖碗及写有茶诗的茶盘;此外还有若干的锡茶罐。随同出水的墓碑主人杨廷柱来自「赤岭」,此处亦即著名的蓝国威墓〈陈鸣远款朱泥壶〉出土处,是典型的漳州漳浦县工夫茶区。此批工夫茶壶是最典型的孟臣壶,制作工艺具有一定水平,是当时中上档次的贸易商品,外销南洋侨乡,这也意味着它们的买主都是传统工夫茶俗的奉行者,其经济能力应是侨乡的中上阶层。

猜你喜欢

漳州厦门茶叶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