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行
2022-04-22丁言昭
莊火明是福建漳州木偶剧团的编剧,写过许多木偶剧本,而且得过许多奖,可说是“获奖专业户”。
初识
1984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全国木偶皮影新剧作讨论会。五月的鲜花,五月的歌声,我们可以自豪地喊一声——五月的木偶皮影盛会!这是一次对木偶皮影创作的大检阅,又是同行们的一次大交流和大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讨论会,不但见到了老朋友,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哎,快来喝功夫茶!”听到这每个字都咬重音的福建话,我就知道是他——庄火明。因为有早锻炼的习惯,我起得很早,总是看见他拿着两个热水瓶去打开水,相互点点头,算是打招呼。
我与庄火明分在一个小组,在讨论的剧本中有两个是他的。看完剧本,我不敢恭维说作品已是完美无缺、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了,但是可以准确无误地说,这是一个木偶剧本,不是人演的剧本。作者对本团的木偶特点和演员的表演特长相当熟悉,特别是对杨烽等演员的拿手技艺更是了如指掌。
原先我还以为他出身于木偶世家,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1960年自福建龙溪地区艺术学校编导科毕业后,同年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班学习。回福建后,从事芗剧创作,1973年调入漳州市木偶剧团任编剧。
我不知道庄火明能在不长的时间内熟悉、掌握木偶特点,写出好剧本,是否与喝功夫茶有关。但我相信,只要有为木偶事业献身的精神,即使不喝功夫茶,也能达到如此水平的。
陪虞哲光赴漳州
1985年6月7日我和虞哲光先生乘375次火车,于11时35分离沪赴漳州,虞先生是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主席。6月8日18时10分抵漳州,庄火明来接站,把我们迎到漳州宾馆住下。这次是应中国福建木偶影视制作中心之邀,其中也有庄火明的作用,他是主创人员。
福建历来被称为“木偶之乡”。闽南布袋木偶艺术以其表演技巧高超和造型精美闻名于世。为使这优秀古老的民间艺术更好发挥作用,成立了中国木偶影视制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的宗旨是:发挥福建木偶艺术优势,研究、传播木偶艺术,丰富影视节目,为广大观众和少年儿童服务。
我们去的时候,“中心”正在拍摄《岳飞》,这个剧本是庄火明创作的。那天,在剧团领导金能调,杨烽,还有庄火明的陪同下,我和虞哲光先生参观了“中心”。
一走进摄影棚,就感觉到热火朝天的工作情景,导演和演员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着。导演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演员的表演,演员拿着手上的布袋木偶,双手灵活地操纵着。听说演员练基本功很辛苦,每天要将双手浸在冰水里泡,再将大拇指和食指打开,成一字形,这都是为了在舞台上能将没有生命的木偶演得如真人一样,但又不失木偶的本性。
在拍摄过程中,不时地听到导演喊:“停,停,出镜了,重来!”由于演员第一次拍电视连续剧,还不懂什么叫镜头,难免会发生这些事情。拍到后期,这类事就很少发生。
在漳州,我们观看漳州市儿童木偶剧团的演出,又到漳州实验小学,看了该校录制的独唱、舞蹈、团体操、上山采集标本的电视录像。虞哲光先生谈了观后感,我充当翻译,由于虞先生是无锡人,福建人根本听不懂。有趣的是,有媒体来采访他,虞先生总是说:“你们去采访小丁好了,她比我自己还清楚。”
庄火明陪虞哲光先生和我游览了名胜古迹,有百花村、南山寺、木棉庵。还去了厦门,参观了当年鲁迅看过傀儡戏的地方,还有鼓浪屿、日光岩等处。
在这些参观访问中,庄火明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戏剧与电影、电视有不同的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视觉艺术。布袋木偶的体积小,高不超过50厘米,如果到大剧场演出,效果就差了,所以布袋木偶一定要“触电”,借助电影电视。漳州木偶剧团与福建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八仙过海》《黑旋风李逵》,放映后,观众反应很好,尤其是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要建立“中心”的想法。在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剧团与福建省几个单位联合成立了“中心”。
我们离开漳州时,拍10集的电视连续剧《岳飞》已拍摄完成4集,预备8月摄制完工。目前创作人员又在着手筹备当时最长的一部木偶连续剧《姜太公讨纣》,共50集。
1991年我又去漳州出差,庄火明曾陪同我去寻找漳州的提线木偶戏班。以前人们一直说漳州只有布袋木偶,没有其他木偶品种,但是我偶然看到一份资料,讲到漳州可能还存在提线木偶。我一到漳州,就问庄火明,你们这儿有没有提线木偶?他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去打听一下。
庄火明可真有办法,不久,就打听到了。1991年10月18日,他带我七拐八拐,到了一栋楼前,走了上去,进门后,我看到屋里有提线木偶,一个老伯,还有一个姑娘,大概是他的女儿,他们说着客家话,我是一点也听不懂。可能是向主人介绍我,因为老伯听完后,与我握手。这个戏班叫“九和堂”提线木偶剧团,成立有些年了,姑娘拿着木偶演示给我看,庄火明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成了珍贵的历史照片。这次采访给漳州市的木偶史填补了空白。
与台湾木偶大师会见
1991年10月的一天,台湾地方戏交流团一行人到上海木偶剧团参观访问。交流团的成员都是台湾木偶界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是92岁高龄的黄海岱先生,他是台湾布袋木偶戏的一代宗师,他知道我,想顺便来看看我。谁知道我却在福建漳州给全国部分省市幼儿木偶调演当评委。我也非常想见见这位台湾木偶界宗师,如果错过机会,不见上一面,岂不可惜!
庄火明知道此事后,也很着急,黄先生年纪大了,以后啥时再来不知道。一定要联系上,经过几次长途电话,最后决定交流团提前一天到漳州,我则推迟一天离开漳州,这样双方可以碰上一面了。
台湾交流团到漳州的那天,庄火明去接站,待他们安排好住处后,庄火明陪我去闽燕楼参加为交流团洗尘的宴会。当我踏进宴会厅时,迎面见到一位头顶光亮,耳朵硕大无比的老人,如果请木偶设计师来造型的话,那耳朵肯定会被肆意夸张的。
“老伯,这就是《中国木偶史》的作者丁言昭小姐。”与黄海岱先生同来的江武昌先生热情地介绍道。江先生是专事研究台湾木偶史的年轻人,我与他是以文交友,互相从文章上知道对方,直到1990年10月在泉州举行第二届国际木偶节上才第一次见面,可以说是神交已久。
我赶紧迎上去,可我一步还没跨出,老先生已动作利索地站了起来,握着我的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老先生昨晚睡前还在看你的书呢。”江先生在我耳边悄悄地说。我一听大为感动,拿起酒杯,斟满酒,对老人说:“谢谢,谢谢!”
我坐在黄老先生的对面,时不时地看着他,他的脸上布满了时间刻下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那么一件事,至今被人传颂,就是他在日本人统治台湾期间,曾为演出民族木偶剧而被迫害的故事。当时日本人在台湾极力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摧残我国传统文化,致使台湾布袋木偶戏也在劫难逃。在台湾木偶界,有不少人因为反对日本对中国传统木偶艺术的摧残而遭到迫害。五洲园掌中戏团的掌门人黄海岱就是其中一个。
黄先生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喜爱祖国传统文化。1918年,日本军阀在台湾强行推行日语布袋戏,而黄海岱不但拒绝,还演出颂扬民族精神的布袋戏,遭到日军的缉捕迫害,被日本人打成内伤。说起往事,黄先生说:“没影啦,我哪有那么贤。做戏趁食,哪有闲工和日本人相打,是日本人不给我们演,堵着啊,才会和他们闯。”
在台湾木偶界朋友与漳州木偶剧团同行互相进行观摩时,我欣赏到了黄先生精湛的表演技艺。他无论是丑角,还是花旦、武旦都演得惟妙惟肖,令人叫绝。特别是他的嗓音,居然还是那么高亢挺拔,如不看到他的形象,根本不相信是位老人在演唱。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纵有千言万语,也有分手的一天。带着眷恋,带着满足,带着情谊,台湾地方戏交流团的朋友要回去了。但我耳边仿佛还听到黄先生的说话声:
“今天到这里来很高兴,可以多活几年了。这儿的风俗习惯,语言音调和台湾一样,我好像在自己家中,没离开台湾。我们要互相学习,不要怕丢脸,我已经92岁了,但我还要学……”
这次与黄先生欢聚,要归功于庄火明先生,如果没有他的热心帮助,恐怕我这一辈子无法见到黄海岱先生了。
斗胆为庄火明写序
2005年的一天晚上,我刚从外面采访回到家,侄女冰冰交给我一个信件,说:“你的快件,是我签名收下的。”我一看上面写的是来自福建漳州,就猜想是庄火明寄来的。可是他为什么寄快件呢?难道有何急事吗?
我快快地打开,一看,果然是急事。原来他的剧作选,将在今年年底出版,让我写一篇序。哇,我可从来没有给人写过序,而且写序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资历很深的。论年龄,我该叫庄火明为大哥,论资历,他从事戏剧创作比我早。可是后来想想,还是答应下来,原因是咱们是同行,又是老朋友,写就写吧,凡事总有第一遭。
庄火明从一个芗剧编剧到木偶戏编剧的转轨过程中,经历了一场艰辛的磨炼。刚开始写木偶戏时,他用创作芗剧的技法编写了一出木偶童话剧《百花园》,结果还未公演就被淘汰了。后来庄火明又写了个木偶剧本,还是失败了,他很伤心。但是他热爱木偶、热爱孩子,暗暗发誓:不写出个像样的木偶剧本誓不罢休。
漳州木偶剧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团里有不少技艺高超的艺术家,都愿意帮助青年人。于是,庄火明虚心向团里的木偶表演艺术家请教,并从学习和解剖木偶大师杨胜、陈南田生前编演的优秀传统名剧入手,如《大名府》《雷万春打虎》等进行仔细研究和观看,再把人戏和木偶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处理作了比较,获益不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庄火明终于悟出一个道理,木偶剧本最大特点是:第一,是奇特的题材。戏剧题材是剧作家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及舞台体现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经过加工提炼后,寫入戏剧作品中的那一组生活材料。然而,由于各类剧种的艺术特性不同,表现生活的方式、手段也不同。木偶戏的编剧,根据剧种的特点,往往选择奇特的题材。第二,是自由的结构。戏剧结构一般分纵横两方面。纵的,指一个戏的几条情节线;横的,指一个戏有多少发展阶段,俗话说的起、承、转、合。笔者写的《迷人的雪顿节》,就属于这种结构。第三,是鲜明的人物。戏剧人物形象塑造是戏剧创作中的主体。由于儿童的思维发育尚未成熟,比较单纯,对任何事和人的要求是一目了然。因此,木偶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要有足够的可辨认性,也就是说要达到类型化、可视性和直观性。第四,要用简单的语言。语言和行动都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在木偶剧中尤为重要。木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木偶的造型和形体动作带有夸张的色彩,因此木偶戏的语言造型必须和木偶造型、形体动作一致。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庄火明在自己创作的《八仙过海》里,将李铁拐的机智、诙谐,吕洞宾的傲气、勇猛,蓝采和的天真、活泼,韩湘子的温文尔雅,张果老的古怪、任性等,写得淋漓尽致。该剧参加1981年的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得到一致好评。不久,《八仙过海》拍成我国第一部木偶彩色电影,被称为是部“难得的珍品”。
庄火明没有沉浸在喜悦中,而是再接再厉,一门心思地写木偶剧本。那时剧团要上演儿童木偶剧。庄火明到学校去体验生活,和老师交朋友,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在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创作了两台戏,有《我爱国旗》《小英雄追国宝》。
庄火明一直致力于福建漳州木偶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数十载来笔耕不止,剧作有百余部。其中《狗腿子的传说》《两个猎人》《钟馗元帅》《知音马》《阳阳和威威》《八仙过海》《神笛与宝马》《少年岳飞》等大量剧目,在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和国际木偶艺术节,福建省戏剧会演上,屡屡获优秀剧本奖、最佳编剧奖,不少作品搬上银幕、荧屏,蜚声海内外。
庄火明说:“木偶表演艺术家,能使一个死的‘偶像’变成能说会道、活灵活现的‘活人’,而木偶剧作家,则是给这些‘偶像’灌输心血和思想灵魂。”
说得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