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研究
2022-04-22张婧
张婧
摘要:不论在哪个领域信息技术都是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现象在教学上的作用更为显著。与传统课堂的讲台课本不同,教师使多媒体与教学结合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终很好的把握了课堂知识。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模型;深层次结合
引言:数学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尽可能多的探索数学的奥妙,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但是在作用的时候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现在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教学模型进行研究。
1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智慧型课堂情况的讨论
小学数学智慧型课堂的目的就是培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数学智慧型课堂能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掉队。在智慧课堂的目标和规划方向应该适合学生,其应该是灵活性,探索性和多元化为一体的。给学生们塑造新鲜的学习体验,让他们不知不觉融入其中。然而现实中还存在以下许多问题。
1.1引导探索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欠缺
以往的教学方式就是课堂上教师教授完基础的知识点之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然而这样学生就像是被动学习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学习乐趣。如果学生能拥有够自主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的话,这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最宝贵的。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理想状态还有待挖掘。学生在数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在现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善于思索的人才。大家都知道这种道理,但是没有办法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然而通常数学的教学中都是枯燥无味,没有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能照搬照抄,格式化的套公式,这样对思维的发散是非常不利的。
1.2缺少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的培养意识
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标准中添加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表明了基本活动经验在当代的学习中有着多么举足轻重的运用,数学基本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多么核心。然而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是注重学生课本掌握程度,没有深层别的考虑多元化发展。知识的传授当然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但是这只是机械化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师总是通过教授课本知识后通过多次试卷检测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但是学生不能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思想和灵魂都没得到应有的熏陶。
1.3缺少策略规划和活动归纳总结
教材中提出来的四大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的东西吸收然后转化,最后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但是就现在来看我们对于吸收这一阶段做的还不够。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能任何阶段都“亲力亲为”,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和尊重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2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在现在的智慧学堂构建的大时代下,小学的建设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问题,学生由于自身阶段限制对于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没有具体的意识,只能通过教师规划和课程计划走。接下来我们就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的假设构建,这样就能够根据学生阶段年龄准确实施正确的措施。
2.1智慧模型的建构依据
数学智慧课堂建设的依据来源于生活,数学是对数和空间几何的研究,俗话说得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我们可以知道虽然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它却高于生活的,我们只有让学生们有一定的生活实践基础才能更容易理解数学的本质。犹如盖高楼,缺少地基学生怎么可能建的起知识的大厦。教师教学是都应该从生活上升到数学,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真实趣味性,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再反馈到现实生活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教学授课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现实,并且从现实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反作用到现实中去。
2.2以智慧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智慧教育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思考,学会主动去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试卷上的数字而是学生具体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比老师机械化填鸭式的教育要强的多,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探索的知识记忆更深刻,运用也会更加灵活。能在理论基础的知识上自己探索一遍才拥有的经验,这样才能在遇到其他的数学问题都能够无师自通迎刃而解。
3结束语
全文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模型研究进行了深度分析,认识到剖析智慧课堂建设的问题并找出其中的缺口对症下药的重要性。同时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身份,适时“放手”,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知识在学习中“碰壁”最终完成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琳,陈耀华,李康康,赵苗苗.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1):33-40.
[2]黄平,李太平.教育过程的界定及其生成特性的诠释[J].教育研,2020,(132):18-27.
[3]杨承军,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9(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