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树在,故乡就在
2022-04-22田野
田野
从诗从发,寻找远方
淅川移民精神和移民文化是淅川人民的宝贵财富。在淅川后移民时代,想做淅川移民文化产业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去做的人不多,坚持做下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建设者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虽然很近,但要真正把文化做成旅游产业,把“诗”变成“远方”,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李先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地地道道的淅川人。为了寻求心灵的家园,他与他的团队从“诗”出发,踏上了“远方”的路,这一走就是八年。
留住树,就留住了故乡。
先有树,后有苑。
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的故事是从一棵树开始的。
李先生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他本人是移民,他的家是移民家庭,他的家乡是一个整搬整迁的移民村。在移民大搬迁前,李先生回老家探亲,再次看到了村口那棵皂角树。
这棵皂角树枝叶繁茂,树干粗大,几个人合抱不过来。李先生的童年就是在这棵皂角树下度过的。他跟小伙伴们一起在树下过家家,用长竹竿从树上打皂角。至今,李先生与当年的小伙伴们谈起童年的时光,最多的话题就是这棵皂角树。至于这棵皂角树究竟是啥时候栽种的?有人说200年前,有人说300年前,也有人说800年前,没有人说得准儿。反正,李先生爷爷的爷爷就是在这棵皂角树下长大的。
乡亲们要搬迁走了,村子也要被丹江口水库淹没。皂角树去哪儿?要么被村里人砍倒,当作木材卖了;要么沉没到丹江口水库下面,成为一棵树的“化石”。然而,这两种结果都是李先生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棵树浓缩了自己的童年,浓缩了小伙伴的童年,浓缩了乡亲们祖祖辈辈的童年。它是故乡的记忆,更是故乡的灵魂。
那天晚上,李先生一个人在皂角树下坐了一夜。他不停地喝茶,不停地抽烟。经过苦苦思索,他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这棵树移走,栽种到苗圃里,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对乡亲们说:“南水北调是国家行动,咱们得服从国家安排。不过,咱留不住村子,但可以把皂角树留住;咱留不住时光,但可以把记忆留住。无论搬到哪里,以后大家想家了,就可以回来看看这棵皂角树!”他的意见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
古树移栽可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这项工作对环境、时间、方向、光照都有很高的要求,耗工耗资也很大。移栽活一棵古树,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果只移栽家乡这棵古树,那对于李先生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可是,当故乡的皂角树在苗圃基地发出新芽后,李先生的意见变了。他要把全县285个移民村的古树都移栽过来,建成一个古树苑,永远保护起来。
在他眼里,一棵树就是一个故事,一棵树就是一段记忆。他是想把移民的根留住,把移民的记忆留住,把移民村落的魂留住。就这样,李先生投资数千万元,从285个移民村移栽了1008棵古树。有银杏、皂角、梭罗、金桂辛夷、佛肚……总共有50余个品种,尤其是千年菩提树、八百年皂角树、一千一百年樱桃树等,其树龄之长、规格之大,均为世界罕见。
八年过去了,如今,这些古树生长在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里,遮天蔽日,迸发出勃勃生机。每到闲暇时刻,李先生就会来到树前,与这些古树进行“交谈”。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树不是树,而是一段又一段的时光。
留不住时光,那就把记忆留住
如果只是移栽古树,保护古树,这些投资对于李先生来说,也许还算不了什么。但是,当古树重新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李先生的意见又变化了。他要建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
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是一个高起点、大手笔的项目,规划是由中國城市建设研究院规划设计的。那时候,我在县旅游局工作。这个规划从开始调研,到初期讨论、中期汇报以及最后的终期评审,每个环节我都全程参与了,创意确实不错。不过,项目真正做起来之后,李先生发现其耗资之大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为了建设好这个项目,李先生耗尽了几十年的积蓄,还不得不向银行举债。从2011年开始建设到现在,移民文化苑已经走过了八个春秋,耗资数亿元,工程至今还没有完全竣工,只有部分投入使用。不过,当我走进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我已经被文化苑的美颜惊呆了。
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是集移民民俗、生态观光、人文传承、康体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区,目前已被纳入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项目。
移民纪念馆以实物和声光电的形式,展示半个世纪以来,移民生产、生活变迁的历史过程。移民文化广场是一处以移民纪念碑、移民雕塑群和大型音乐喷泉为主体的游客活动中心。移民纪念碑底座长、宽均为4米,象征着水源地40万移民群众;高17.2米,象征海拔172米水位线。
走进小桥流水的移民民俗文化村,我不能不为它的美丽而惊叹。村落中间是一条河流,两边是古树,古村落。有石头房、土坯房、板土墙房;也有青砖灰瓦的砖瓦房……不过,这些民居不管外观多么古朴,多么生态,屋内的装修却是干净,整洁,完全能够达到星级标准要求。在这里,每一座农家院落就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每一堵墙就是一种地域的风格,每一片瓦就是一个种文化的烙印。
淅川县移民文化苑在建设和落成的过程中,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清明节举行了两届文化寻根活动,数千名青海支边移民、老移民以及搬迁到新乡、郑州、许昌等地的新移民回到淅川,相聚在移民文化苑,围坐在老树下,吃着大锅菜,倾诉离别情。
风,停了。
雨,还在下。
我望了望窗外,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镜头。
那是在我第二次采风即将结束的时候,李先生对我说:“建设移民文化苑,我不图挣钱,只想为移民建设一个心灵的家园。因为,留不住时光,那就把记忆留住。”
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闪现出那一棵棵古树,一座座古院落,还有那弯弯的小河……我心头一酸,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我知道,为了留住这段记忆,李先生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太多!
责任编辑 郝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