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写作真实发生

2022-04-22刘攀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思维训练

刘攀

[摘要]作文在语文中考试卷的分值比重,决定了它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作文能力对一个人终生成长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依然困难重重,缺乏独立的作文教材,缺乏专门的作文课程,作文教学很大层面处于低效状态。如何才能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呢?基于学情、搭建支架、训练思维,是一条指向有效作文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以学定教;支架搭建;思维训练

2021年12月,在河源市深河中学举办的广东省教研院“走进粤东西北(河源)教研帮扶活动”初中语文专场,来自深圳的三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以“联想和想象”为主题的作后指导型作文课,其中《十年后的我》由张剑挥老师执教,《一件奇怪的事:故事接龙》由阳丽丽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续写》由温海娟老师执教。

下面,笔者就“基于学情、搭建支架、训练思维”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三节作文课获得成功的共性,希望能带给大家启迪和思考。

一、基于学情与以学定教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从三维目标发展到了核心素养阶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个大的方面,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无论是哪一项语文核心素养,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写作教学也不例外。

王荣生教授认为,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首先,母语状态中的写作学习,学生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由“不尽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生写作水平的不高,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只是局部性的要素缺失或错误。教师只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补充或改造,就可以较好地提升整体写作水平。

其次,学生的写作问题都直接显示在其所写的文本中,作文就是学生思维外显的结果,最易于为教师掌握。因此,教师只需要分析学生习作就能够把握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准和所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写作微课程开发》中,从学生写作的起点、终点、距离和路径四个角度上,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写作教学,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距离多远?如何到达?”。这四个角度不论哪个角度,都与学生的学情紧密相连。

基于学情,以学定教,是写作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育(语文)毕业的周子房博士认为,基于学情设计写作教学任务,有两大路径:基于学情调查;基于学生初稿。

因为本次送教的三位老师都来自深圳,本身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与河源的时空距离决定了进行学情调查的难度。所以,三位老师都采用了基于学生初稿进行写作学习任务设计。深河中学也全力支持,将学生写好的作文本快递到了深圳三位老师手中。三位老师通过认真批阅和分析归类,各自找准了这次作后指导的学习目标及训练的重难点。

比如,张剑挥老师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无中心、无变化、无“我”、无根据,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1.培养审美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得体的语言形式表达想象,表现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而阳丽丽老师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学生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品没有关联,无论是奇人、奇景、奇物、奇事,前后之间没有逻辑,看起来思路比较混乱,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寻找关联点,具有逻辑、具有创新、具有故事性,从而让接龙的故事合理而有意。

在此基础上,阳丽丽老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感知接龙故事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方法的探寻;尝试运用探究的方法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故事接龙;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明确本课的重难点:探寻方法,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故事接龙。

而温海娟老师,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字数不够、不是续写、情节不合理、想象无新意,从而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学习续写故事,使人物言行和性格与原文相符;巧妙合理构思故事情节。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的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

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三位老师以学定教,通过全面细致的批阅分析,找到了各自教学的突破口,并帮助学生完成了关于想象与联想的语文学习经验建构。这是非常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的。而隐藏在分析背后的心血与强烈的责任感,则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二、认知负荷平抑与支架搭建

就学情而言,学生写作面临的真实困难主要有:不想写,缺乏兴趣、动机;没的写,缺乏写作内容;不会写,缺乏写作技法。

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指出,这些问题是由“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一次的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包括学生的写作动机、现有的生活积累及表达水平”;“这一次的写作任务”包括:题目的要求、相关话题信息、生活经验,这次写作所需技能。

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这些需要填补的经验,以及填补的过程、方法、策略等,共同构成了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搭建拾级而上的支架,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头上的桃子。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学习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认知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这就被认为是认知超载。写作学习活动显然是一种复杂认知活动,其中包含众多认知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会超出个体所拥有的认知资源总量。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写作困难,很可能与高认知负荷密切相关。学习支架的搭建,其实质就是便于使学生降低其认知负荷,以便可以集中精力关注学习目标,从而有利于写作学习的深入开展。

在学习活动开始阶段,教师一般需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支架作为学习支援;随着学生能力的逐渐增强,教师应当逐步撤走支架,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寫作任务。

纵观三节课,每一位执教老师都力图适时提供适度而具个性化的支架,以推进课堂学习、突破重难点,而事实上,也基本达成了意图。这里以张剑挥和温海娟两位老师的课为例进行说明。

张剑挥老师的《十年后的我》作后指导课,先后使用了四个支架。

其中支架一采用了表格形式,让学生清晰了解到本次写作要达成的目标。支架二授课者提供了一个素材清单,从身份、地点和故事上,给学生以支撑,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迅速打开思路非常有帮助。支架三,以“十年后”为前提,从“家、校园(内外)、路上、其他地点”四个角度进行提示,让学生能更迅捷地打开思路。而支架四,则是提供了一个评价清单,分值分别是3分、2分和1分。评分项目有四项:想象合理、十年后的场景变化、形象故事、其他亮点。这样清晰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能更精确地进行自评和他评,有利于学生在思考评判中加深对本课时内容的理解。

温海娟老师的《皇帝的新装:续写》使用了三个支架。

温海娟老师首先使用统计数据,点面结合表扬学生评价优点,迅速拉近师生距离。然后出示学生第一次习作问题统计数据,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接着通过游戏热身(自问自答或你问我答;三分钟)——骗子去哪里了;那里有什么故事;还有人受骗吗?结果怎么样。引出第一个写作支架:问题串联,有情节。再次投示续写要求。学生思考修改分享。师投示学生习作一,引出第二个写作支架——首尾相顾,有起点。学生思考修改分享。接着师投示学生习作二,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此处皇帝的反应应该怎么才符合原文的性格?请进行修改。师顺势提供第三个写作支架——性格发展,有逻辑。学生据此继续展开想象,现场续写: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直接在习作中修改自己的作文或者重新续写,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列提纲、还可以是故事概要介绍。学生分享后师投示范例,点出童话写作,立意为先。最后以师的一首小诗结束学习。通过这三个支架的支撑,学生明确了写作中的方向,张开思维与想象的双翼,一步一个台阶,逐渐走向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推进策略可知,适时、适度的支架,对于引导学生突破写作过程中的困境,极具力量。每一位对写作教学有追求的语文老师,都应当深入研究作文支架的运用智慧。

三、思维训练:整体性与连续性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个大的方面,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一个是语言。

那么在写作中,如何从思维和语言层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新经验语文创始人杨祥明老师认为,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从知识的建构到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加强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核心素养时代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

杨祥明老师在《关于作文教学经验重构的思考》中指出,“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思考,即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活动”。据此,杨祥明老师提出了通过“听”来训练学生作文思维的整体性、通过“说”来训练学生作文思维的同步性、通过“写”来训练学生作文思维的连续性。

纵观这三节想象类作后指导课,《十年后的我》《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件奇怪的事:故事接龙》,虽然都是旨在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但也都涉及到思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为如果没有思维的整体性,要么写不下去,要么顾此失彼。而没有思维的连续性,事物本身的逻辑混乱,前后不搭,想象与联想无法有效展开,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指出思维与写作的关系:思维引导写作的基本走向;写作修正、丰富并完善思维;思维与写作不断互动,互相生成。

可以这样说,三节课,三位老师基于学情明确了学习目标,搭建支架,让学生从自身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一步步走向了学习目标。为什么这些支架达成了这样的目标呢?我认为,这三位老师都抓住了杨祥明老师“新经验语文”所注重的思维训练,特别是思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最终,学生張开了想象与联想的双翼,顺利飞翔。

比如,张剑挥老师《十年后的我》,其中的“想象大胆有依据”“社会变化有场景”“未来形象有故事”,无不紧扣《十年后的我》创作中思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十年后的我与今天的我,在个人形象上有变化,在社会场景上有变化,在个人生活上有不一样的故事。但变化与故事不能脱离“十年”这个参数,因为十年前后的我,十年前后的社会,是一个变化中有不变的整体。如果缺乏思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学生就无法写出真正释放出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佳作。张剑挥老师正是紧紧抓住想象作文思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从而使得支架真正发挥出作用,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而温海娟老师《皇帝的新装:续写》,其实就是童话世界里一个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变化,跟《十年后的我》一样,也是变化中有不变。如果学生续写的故事,人物前后形象变化太大又缺乏说服力,那么,思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也就被破坏了。温海娟老师正是抓住了思维训练的要点,搭建出合适的支架,使得学生在展开想象与联想的同时,又兼顾了思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最终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而阳丽丽老师《一件奇怪的事:故事接龙》,仅仅两个支架,“奇而有理”“怪而有意”,却牢牢地抓住了思维训练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这个核心。再奇再怪,只要“有理”“有意”,符合逻辑,思维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故事有写作中心,想象围绕中心展开,就是成功的写作。

杨祥明老师高屋建瓴地进行了理论建构,提出了思维训练的三重性,三位授课老师在实践中进行了充分践行,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思维,确实是智慧之魂。思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确实是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核心。

三位老师基于学情,以学定教,搭建支架,训练思维,带领学生围绕写作点反复穿行与训练,拾级而上,让写作真实发生,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写作。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鲜活的示范。我想,这也是作文教学应该有的样子。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2]冯善亮.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微课程开发——初中作文教学研究新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4):4-7+2.

[3]杨祥明.新经验语文教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18.6.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思维训练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再谈说明文到底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