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
2022-04-22吴宁银
吴宁银
摘要: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分析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一是如何适应双减背景以及采用哪些具体措施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二是如何利用好农村地区的独特的教学资源,扬长避短,让地区优势资源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在思考教学时,应该从这两个方向出发,既注意到双减背景给整个教学环境带来的变化,又要注意到双减背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具体改变;既要注意到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客观设施上存在的不足,又要发现农村地区的特殊区位优势以及其可能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体验教学、主体转化教学的方式充分扬长避短,实现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双减背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双减措施带来的教学压力,如何适应这一教学环境的变化成为教师思考以及讨论的热点。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认为适应双减背景最好的方式便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提升能力的基地,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掌握教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以及实践,同时还对农村地区特殊的语文教学优势进行了思考,并将其融入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中,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在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这是构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具体使用与语文教学中的环境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式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对于环境描写多发的阅读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方式中的图片、视频等形式,提升对文本环境的亲近感,使其有效地理解其中的环境描写,并以此为基础,一步步向作者的表达主旨靠近。
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中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的教学为例。古诗教学特别适合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由于古诗经常使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因此理解 “景”是理解诗人“情”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该诗中“荷”“雨”“菊”等的意象,并在其中贯穿对这些意象的解读,让学生通过借助具体图片以及教师分析的方式来靠近意象,从而获得对其中的“景”的理解,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感情打下基础。
二、利用体验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体验教学可以与实景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接触与教学文本中相似的景物,从而获得文本作者在写作时的体验。许多文本中描写的景物以及文本背景环境都可以在农村地区找到相似的基础背景,这便是农村地区在语文教学中所拥有的特殊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与教学文本相似的环境,从而让其在课堂文本教学的各个环节游刃有余。这样可以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增进教学理解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应对双减背景带来的一系列改变。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中《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有相似环境条件的农村地区,教师可以借助相似的环境来让学生体会与感受文本所描写的一系列不同的场景。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并在课下的自由时间去寻找鸟、观察鸟,并认真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学生在经过近距离感受文本景色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加高效,其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在“赏鸟”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感受,让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主体转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主体转化的语文教学实践可以运用在阅读、写作、识字等各个教学环节。这一实践方式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让教师由教学主导地位转变为教学附属地位,这对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是个巨大的利好。虽然教师在主体转化实践中已经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但其依旧要负起引导学生的责任,为学生规划主体授课的内容、流程、规则、以及对学生的授课进行完善补充,如此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衡,更好构建高效课堂。
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中“多彩的活动”为主题的习作教学实践为例。在关于该主题的文本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篇范文,让学生结成小组对范文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对其中的文本结构、写作思路、写作特点等的具體内容进行主体转化实践下的学生授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能动性,经过热烈的小组讨论,不同小组的学生在文本授课中都表现良好,而经过教师的补充也弥补了学生理解的一些不足,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该主题文本写作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在双减背景下需要因时而变,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让其成为学生能力持续成长的园地。而在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构建还应该融入对地区资源的思考,通过将实景体验教学等的方式纳入到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丁峰高.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172.
[2] 高晓东.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