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运输环节要素评价及效应分析
2022-04-21王乔
0 引 言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在我国注重农业供给改革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得到了发展,农产品输送市场获得了大规模的扩张[1]。此外,为了顺应社会时代潮流,农业互联网和农业电子商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农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中,运输是一个重要环节[2]。快速、有效、安全的运输,不但包括运输路径和环节要素的合理、高效,还包括如何降低运费控制成本,这些都是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农产品运输包括存储、搬运和装卸环节。理想的运输,需要良好的运输操作和合理的运输路径规划。装卸搬运人员的操作会影响农产品及其成品的质量,在整个农产品运输中还有信息流、运载工具等物资流,好的运输设施、设备如冷藏设备等可以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3]。聚焦商品内循环发展视域,产业链、供应链与运输链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特别是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运输环节的升级优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意义重大[4]。得益于商品内循环的发展优势,农产品运输物流网络建设不断丰富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着农产品供应链全域整合。立足于运输链的深层环节,运输网络的建设有利于为农产品经济与物流经济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赋予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更多便利条件,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与产业经济发展路径[5]。此外,农村和城市间的物流运输网络建设有利于企业下沉市场,提升农产品的供给侧质量,促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升级转型与整合开发,推动国内经济稳健发展[6]。综上所述,着眼于供应链视角,分析当前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运输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对未来农产品供应链中运输环节的优化有所助益,并让农产品流通成本更加合理,以促进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1 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运输环节要素
农产品供应链指从上游的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合作社、企业生产基地,到中游的产地集贸市场、批发商等中间群体,再到下游的消费者,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7-8]。而我国资源富饶、国土辽阔,农产品丰富、种类多,因此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具有分散、复杂多样的特点;同时农产品还具有品种杂、季节性生产等特点。这些问题均成为了影响农产品物流的因素,同时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因素,许多农产品要求鲜活运输,因此农产品的保存期长短也会影响物流运输。此外,如今国内农业生产是以小微商户散营为主,大多同类农产品间存在竞品关系,由此传统运输环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对农产品运输环节进行效应分析与评价[9]。
本文以蔬菜、水果、肉禽、水产蛋奶等农副食品为研究主体,针对市场渠道、物流(流通)、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特征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图1为农产品供应链范围环节示意图。
图1 农产品供应链范围环节示意图
2 农产品运输环节要素评价
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供应链系统结构和农产品运输环节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系统结构和农产品运输环节
2.1 供应链环节多、链条长、耗损大
农产品的供应链规模小且增长快,供应链环节多、链条长、耗损大。国内农产品的经营模式以分散的小规模个体散户为主,根据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农业经营户仅占4.72%,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1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农产品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达32.6%,其中新鲜瓜果和肉禽蛋类的交易额较往年增速较快,表现出居民的食品消费着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发展[11]。农业作为供应链最源头的供给端,提供了蔬菜、水果、肉禽等众多农产品。农产品具有不耐储运、生产季节性强、消费弹性系数小等特点[12]。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逐渐成熟,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地域限制也逐渐被克服,优秀的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消除农产品属性制约、农业新零售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为农产品的运输效能提供强大的动力。
2.2 运输链长,供给环节相隔多层分销环节
传统的分销供应链模式下,运输链长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相隔多层分销环节。农产品上游生产的时空分布不均,必须依赖多级产销地批发市场等分销地才能实现大范围供销流通。其中,产地采购商起到了整合当地农产品的作用,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农产品产销地批发市场通常交易规模大,能辐射至省级、市级区域。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悬殊,使得各环节的流通速率、储存条件参差不齐,链条冗杂削弱了农产品从业者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生产者与消费终端相隔多层分销环节,生产者通过建设品牌而建立竞争力的能力也受到极大的约束。随着农产品网购模式的兴起、线上用户覆盖数量增加、农产品网络供应链的升级,农产品线上交易模式也将快速发展。
2.3 受供应链技术制约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
农产品运输要素与供应链衔接的紧密度也决定了供应链是否高效,一般表现为交易成本较高,还未形成规模效益。尤其是冷链核心技术较落后、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操作员工技术培训较少、对全程低温运输的观念认识不强、操作偏差时有发生。供应链节点上众多供销商和而不同、关注分散,从信息流和高效益的角度考虑,这会使得信息流通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技术创新和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保障。
2.4 运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专业的运输人员和技术
国内的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大批量集中上市的特点,且生产要素多集中在村镇,但是我国农村或偏远地域存在交通不便的因素,导致了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滞后流通问题,进而引发了诸多供销链问题;同时农产品的保存期短,消费端对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和卖相的要求较高,但农产品物流中缺少配套对应的包装、装卸设施,且冷藏库、专用仓库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的落后对我国的农产品运输造成了阻碍。
农产品运输以个体运营或集中代销为主,环节上存在缺少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性低等情况,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不合理现象,如车辆超载、装载率低等,从而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有时还会因为运输不当而导致农产品破损,造成诸多农产品浪费。因此缺乏专业的运输人员也是我国农产品运输问题突出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运输环节也缺乏专业的农产品包装、装卸等运输技术。农产品大多要求鲜活储存、运输,因此农产品的预冷处理至关重要,低温分拣、加工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和运输过程中的装卸存放、车辆行驶中的震动、运输中的温度控制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成本。许多农产品在收购时由于装卸、搬运操作不当,使得其被极大地损耗,降低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
3 农产品运输环节的效应分析
3.1 供应链视角下的农产品渠道网络整合
在供应链发展视域下,诸多物流企业自发地在农村地区建设区域物流渠道网络,整合农村市场物流渠道。这对农产品供应链资源整合、环节优化以及效能提升等方面都形成了积极效应[13]。农村物流渠道网络搭建的深入发展,摆脱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实现了低成本分散运营,可控制经营成本,有利于驱动农产品供应链运输渠道整合。此外,农产品物流渠道网络高度畅通,可改变既有仓储模式存在的信息流通不畅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升供应链的仓储效能,有利于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与运输渠道的整合。农村物流渠道网络覆盖面扩大,可推动农业产业业态继续升级,进而为农产品供应与运输元素的整合带来正向效益。
3.2 供应链视角下的农产品运输网络整合
打造农产品高效运输网络,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打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阻滞,形成更加畅通的运输网络循环链,还要通过推进资金、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供给,着力推动运输网络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简而言之,乡村物流运输网络完善化发展可有效控制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完善物流环节,降低源头环节的流通成本,可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积极性。此外,农产品物流运输网络搭建可有效控制运输过程中的时间成本,既提升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也优化了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农村物流运输网络布局还可打通供应链环节,优化网络整合驱动体验,使得国内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实现深层次运输供给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运输物流与供应链整合体系。这促使农产品运输网络更加规模化、专业化,有利于各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下沉。
3.3 供应链视角下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整合
从生产供应信息的获取来看,受制于农村生产地域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农业生产者接收产业前沿信息、商业交易信息的渠道较少,这导致较多农业生产者难以掌握强时效性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资料无法实现高效应用,使得供应端的农业生产者收入低廉、农产品供应链效能持续低下[14]。而在供应链视角农产品信息网络整合的发展视域下,国内统一高效的市场得以形成,这促使农产品物流网络布局以信息驱动方式聚焦农村物流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经营信息网络的建构,提升了信源效率,有利于传递市场信息,并能够辅助农业生产者获取前沿技术,推动农业产业链延申,为农产品的高效供应提供了更多透明的信息渠道。这有利于农业生产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可推动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端高效整合。农村物流网络和农产品信息网络整合可优化农村经济基础,推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进而间接地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带来利好,农村生产端的物流网络建构与完善可带动大量资本涌入,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基础优化。
4 农产品运输环节的实践建议
4.1 关注农产品供应链与运输环节信息共享效率
关注农产品供应链与运输环节信息共享效率,政府应大力发展区域内生产供应方的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区际间的信息协同体系,并建立信息高效流通、便捷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机制。在此基础上,相关主体应向农民及时地提供传播相关领域的技术、实时的农产品市场供求等关键信息,使供应方得以灵活匹配农产品当下的市场需求,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与运输环节的数字化效率。此外,管理部门可为当地农产品供给和运输市场提供产业信息网络检索,提升线上资源的前沿信息获取便捷性,以数字化与信息化赋能区域农产品供应链和运输环节的整合。
4.2 持续推进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当前,国内农产品主要生产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借助以运输改革为主的发展优势,行政管理机构应持续扩大对于农产品生产地区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专项支持,提高乡村地区公路、水电网络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支出,为农村和城市近郊区域供应链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应将偏僻地区的路网、桥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聚焦新兴线上农产品物流业态实践,积极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与运输链的协同优化路径[15]。相关主体应大力引入物流领域的商业资本力量,在农村区域覆盖更多物流服务站点,扩大农村物流的覆盖范围,以网络化效应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与运输渠道的高效整合。
4.3 遵循市场规律,加强产输衔接
利用线上电商和线下物流结合的优势,解决农产品产输衔接难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直播电商重点进行农产品品牌推广和销售,及时地公布买卖信息,针对当地农产品的分布特点、销售形势,建立区域特色农产品专项产销产供运输的衔接活动,不断完善销售渠道,使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加强输送规模效益。以消费者为核心,根据线上、线下订单信息,有效地生产农产品,实现点对点供输,以降低流通成本。
4.4 加强运输建设,培养相应技术人才
近期国家很重视农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的搭建,在较集中的乡村聚落地区修建直通公路等基础设施。多数农产品由公路运输,因此,要确保公路交通的首要地位,才能使农产品便捷、快速地从产地输出。而且也要大力发展铁路、航空及其他运输方式,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确保农产品的完整性,可通过培养专业的输送人员,规范人员操作,合理地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尽可能避免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耗,这些都可提升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减少其运输损耗。通过此上途径能够逐渐完善运输技术、节约运输成本,保证农产品的运输品质。
5 总 结
我国应该逐渐完善各个运输环节的机制效应,向农产品供应链与运输环节要素结合网络搭建倾斜,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支持经营主体建设储藏、分级、包装设施,提升农产品的产后输送能力。利用区域商务的带动作用,推动实现农产品供销运输网络一体化建设,整合区域物流、货运等资源,建立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农产品的运输不是独立环节,应该和其他环节相辅相成,只有加强各个供应链间的协调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产品运输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