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图形联系,构建认知模型
——《看图解决问题》教学片段与思考
2022-04-21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科技岛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科技岛小学 朱 蓉
看图列式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也是一年级学生涉猎解决问题的敲门砖。它是利用数形结合、“分与合”的互逆关系来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打好“分与合”相关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把握好“分与合”的关联,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一、教学再现
如何以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学这部分内容?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围绕构建“品字图”模型、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分与合”)、重构“看图列式”模型、体会“分与合”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品字图”模型复习看图列式
片段1:提取“品字图”模型
1.用加法进行分与合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原来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一共有5只鸟。
师:你能在品字图上写一写、说一说吗?
生:因为2和3可以合成5,所以2+3=5。
2.用减法进行分与合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原来有3只青蛙,跳进河里1只,荷叶上还剩2只。
师:你能借助品字图边写边说吗?试试看。
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解决加减法问题时都用到了什么?
生:品字图。
师:今天我们继续借助品字图来学习新的知识。
【教学说明:“品字图”模型是笔者在教学“分与合”部分内容时就给学生练习的图示模型,学生经过一个单元的练习,对“求合”用加法、“求分”用减法已经掌握。通过复习加法和减法问题,唤起学生对“分与合”的相关知识经验,从而从加减法看图列式中提取出“品字图”模型,帮助学生迁移到接下来要学习的新知识中。】
(二)利用“品字图”模型进行表征
片段2:探究加法问题,感受“合”
出示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
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你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个别说,同桌说)
师:“盘里有5个苹果,盘外有3个苹果”这是我们知道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条件。“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我们不知道的,也就是要求的,我们把它叫作问题。
师:现在看着这三句话,请你说说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个别说,同桌说)
师: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你能在“品字图”中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教学说明:第二层次仍然利用“品字图”来解决加法问题,学生通过用“品字图”来表征题目中各个条件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这种问题可以用“品字图”来表征;从内容上看,这部分转化为用“品字图”来解决的问题学生已经非常熟练,通过“品字图”的巩固练习,自然而然为接下来引出“括线图”打下了基础。】
(三)建立“括线图”模型
片段3:“品字图”巧变“括线图”
师:同学们,我们是借助“品字图”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看,这个符号在数学上叫作括线,你能和老师一起用手势比画一下吗?这里的括线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上文中的情景图)
生:表示把盘里和盘外的苹果合起来。
师:括线下的问号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问题,要求一共有几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出示对比图:
生:都表示分与合的关系。不同的是“品字图”是连线,“括线图”是括线,但括线和连线都表示把它们连起来。
师:说得真好。我们能把这两幅图合起来吗?你想怎么合?
出示“括线图”:
师:其实“品字图”就是“括线图”,“括线图”就是“品字图”,只是连线变成了括线。不管是“品字图”还是“括线图”,这里都表示分与合。在加法问题和减法问题中,这里的分就是部分,这里的合就是总数。
【教学说明:学生有“品字图”模型的经验,于是教师向学生演示5个苹果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3个苹果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再用方框框起来或用括线括起来,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出“品字图”和“括线图”其实就是一种模型图,只是连线不同。接着,让学生观察“品字图”和“括线图”的异同,就自然而然地将新知和旧知进行了衔接,让学生对 “括线图”的理解变得容易了许多。】
(四)探索减法问题,感受“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括线图解决了加法问题,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借助括线图来解决减法问题。
……
(五)整理分类,总结提炼
师:转眼间我们解决了许多题目,老师把它们全部整理出来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你觉得可以分成哪两类呢?
生:加法和减法。
师:其实用加法计算就是在求总数,用减法计算就是再求部分数。老师现在想请小朋友上台分一分。
出示分类小游戏。(图略)
师:通过刚刚的分类游戏,我们发现了求总数的时候,要用加法计算;求部分数的时候,要用减法计算。
【教学说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运用分类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和整理,观察分类结果和整理出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求总数的时候,要用加法计算;求部分数的时候,要用减法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与总结归纳,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序、完整的思维模式,促进低年级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看图、分析和处理图中信息的能力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有一定关系。怎样才能让一年级学生从图文结合的情境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准确地看懂图意、列出正确算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看图列式”的读题和解题能力。
(一)是“联”
“看图列式”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分与合”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联系学习“分与合”时使用的“品字图”模型帮助学生回忆之前用“分与合”来解决的加减法问题,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用“括线图”解决看图列式打下了基础。
(二)是“看”
“看图列式”首先要会看图,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看清楚图中有哪些有效信息、给了哪些条件、提出了怎样的问题,包括看清图中的数字、文字以及括线、问号等的位置。不容忽视的是,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养成会看图、细看图的好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圈出来,将图中物体的数量标在图上,同时要也把问号的位置圈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是求总数、在什么情况下是求部分。所以说,学会看图是看图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三)是“说”
在学生看图后,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说清图意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已知一共有(总数),左边有(部分),要求右边有几个(部分)”的这句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部分用减法计算;而“已知左边有(部分),右边有(部分),要求一共有几个(总数)”这句话则可引导学生求总数用加法计算。学生会说图意,那么就真正理解题意了。
(四)是“用”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比起生硬的灌输,学生更需要也更喜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借助一些“模型”让学生自己修改,则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题目的印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操作学具是在增强学生的感知觉,促使零散的感性认知向系统的结构化认知发展,最后上升为数学思维。所以,数学学具的教学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在于它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一方面笔者联系之前建构的“品字图”模型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分与合”加减法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品字图”与“括线图”的异同,让学生明确“括线图”只是“品字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将使用“品字图”的经验转化到“括线图”上。这样,使原来生硬难懂的新符号变得更容易接受了。
(五)是“理”
看图解决问题的出题类型有很多种,通过变化括线和问号的位置,一道新的题目就产生了。
首先,教师出示常见的加法括线题和减法括线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分类整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类并整理出两类题型的特征:用加法计算的题目都是在求总数,问号都在括线的下面;用减法计算的题目都是在求部分,问号都在括线的上面。通过分类整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求总数的时候,要用加法计算;求部分数的时候,要用减法计算。
其次,当学生明确括线题的两种基本类型后,教师拓展左括线图、上括线图、右括线图,学生通过推理经验,总结归纳出做题的方法后,理解此类题型就容易得多。
最后,在练习设计时,教师重视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对比试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对比训练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加减法(分与合)的意义的建构过程,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另一方面要重视让学生经历整理的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有序、完整的思维模式,促进其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