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心在温暖的课程里安然绽放
——新安小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刘艳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安课程建设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 刘艳萍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愈加突出,而当前农村地区课程建设也出现校本课程开发方式单一、学校育人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心安”教育应运而生。接下来,就如何以“心安教育”为导向开展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究,以更好地促进“心安”教育的推行。

一、觅安沁心,确立课程理念

新安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因远离热闹的城市,优秀人才的缺失,外来务工子女的增加,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聚集,每个人的心里不禁多了一份不安,这同时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教师队伍薄弱,工作热情不高,教育质量不佳。面对现状,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重拾教育的使命,办好人民家门口的好学校,教师安守初心扎根农村,学生好学上进安然成长?这是校行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新安小学外来工子弟占比较大,他们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对孩子教育成长关注较少,学生的自信心也相对较差,在进行社会活动时,经常会出现局促、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结合《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基于校情梳理出新小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友善文明、多才多艺、阳光自信、乐学智慧、健康敏行的特质,即自信自强、身心健康的阳光少年,向善向上、厚德明礼的文明天使,勤奋好学、善思敏行的智慧学子。通过发掘学校文化,学校明确了建设心安课程的理念,为形成心安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践动力,并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开辟不同的跑道,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努力促进“心安”教育的实现。

二、安苑培心,制定课程目标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学校综合考虑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目标,立足于农村小学生的特征,以课程理念为指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积极借鉴优秀经验,按低、中、高三个年级制定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友善文明、多才多艺、阳光自信、乐学智慧、健康敏行的特质。(见表1)

表1 新安小学课程细化目标

三、育安润心,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课程目标,我们充分考量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特点、了解了学生的家庭、关注了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了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努力为学生设计课程,搭建展示和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培养学生“心平气和、安然从容”的特质。为此,我们从“品德、学识、健康、科技、艺术”五个方面入手将课程分成五类,取名为“心安课程”,形成心安教育的实践场。

第一类:品行与责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主要安排有道德与法治课程、安全课程、入学课程、节日课程等,着力拓宽视野。

第二类:语文与人文课程。主要安排语文课程、英语课程、快乐读书节、诵读与经典课程,美文赏读、经典诵读、童话童诗、新闻采写、英语口语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交往能力,着力帮助学生开发语言潜能,提高母语和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第三类:运动与健康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身心素养,主要安排体育与健康课、绳毽飞扬课程、少年武术课程、快乐排球课程、田径课程课,着力帮助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阳光心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第四类:思维与创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主要安排数学课程、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科学小实验课程,数学思维训练、科技创新、棋类、电脑绘画、科学与生活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类:艺术与审美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主要安排音乐课程、美术课程、缤纷艺术节、竖笛课程、舞蹈课程、画画课程、书法课程、手工工艺,着力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帮助每名学生有1~2项艺术类技能特长。

在此基础上,学校再进行具体的课程建构,形成分年级详细的课程设置表。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又不稳定,因此学校开设的各项课程是有梯度层级提升的,比如语文与人文课程中的“慧悦读”和“趣味英语”设置就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级递进的。(见表2)这样,学生在广泛接触各类课程之后,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表2 心安课程设置表(样例)

同时,这些课程的设置,也充分贯彻了“心安”教育的内涵,既着眼于教师的“教”,更着力于学生的“学”;既外显于学生的言谈举止,更蕴藏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安澜慧心,推进课程实施

课程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地探索和实施,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明确整体建设的原则,培养教师的引导意识,加强学生的主体观念,结合社会多方力量,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助力学生的长久发展。

(一)明确课程原则

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情况,彰显以人为本的课程教育理念。

(1)方向性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课程建设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位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与国家课程建设、地方文化紧密配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不同基础,强化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主观体验,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2)适用性原则

课程建设的本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教师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目标,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特征,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特点、了解学生的家庭、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借鉴优秀经验,不能盲目攀比,根据学校的实际能力来进行规划。

(二)整合多方力量

课程建设具有自身的复杂性,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加入,因此教师应该引入外部力量,强化社会各界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借助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强化学生的实际体验。在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以爱和责任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扩展课程活动的物理空间,整合数字媒体、交通部门等社会多方力量,构建课程建设共同体。教师作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教师本人的个人魅力和知识经验,会对学生产生更为持久的感染力。

(三)构建全面的评价机制

学校在特色课程开展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应管理责任机制,合理安排课时,确保课程实施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以问题解决为整体教学线索,探索丰富的教学形式,关注后续的课程评价,建立完善的特色课程评价机制。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目标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美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体力,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进行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综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时还要综合考量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利用自我反思、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明确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订相应的改进计划。教师要多维度、多层次发现学生的优点,建立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闭环反馈机制,纵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发展。

(四)强化日常的实践活动

学科科研活动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课程建设过程要集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持续思考,构建优质的授课样本。学校要构建具有综合性质的特色课程,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以学科为主的教育理念,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教学,注重知识的横向连接,持续进行单元主题整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持续扩展不同的学科内容。

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资源,持续推进教学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全面规划整合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构建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整体的课程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猜你喜欢

心安课程建设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生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