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乡彼乡谈种竹
2022-04-21陈巍
陈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脍炙人口的这首《竹里馆》以简朴清丽的遣词造句传达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气节、挺拔、高逸品格的象征。
竹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乔木形态的巨大的“草”,它往往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故有“蛰伏五年,一月而生”这样的形容。正因为它可成片成丛长出,竹类植物在世界森林资源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全球竹类可分为3族约123属,共1200余种,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亚太地区的竹子种类最为丰富、覆盖面积最广。中国更是竹子核心产区,它是如此受中国人喜爱,拥有悠远的栽培和利用历史。那么这类植物在世界其他地方又有怎样的境遇呢?
青青绿竹
我国栽培和利用竹子的历史悠长,至少可以追溯到数千前的新石器时代,且历朝历代相关记载斑斑可循。距今约5000余年的湖南沅江石城山遗址发现的房基中可见编竹墙留下的痕迹。而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出土过200多件竹编器物,涉及箩、筐、席、竹绳、捕鱼器等许多种类,可见那时竹子已作为常伴人居左右的植物,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耕种、纺织、捕鱼等诸多方面。
古诗见证了先民对竹子的栽培和利用。如《诗经》中吟诵“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刻画了园林绿竹的繁盛景象。
《吴越春秋》所载歌谣《弹歌》则说“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描述了人们用竹子制作成弹弓捕猎动物的场景。王维诗歌里的“幽篁”一词则来自于熟悉竹子地区的《楚辞》。
《禹贡》标明竹子是扬州,也就是现在江南一带的特产。专门讲述土壤性状和适宜种植作物种类的《管子·地员》,提到“息土”这种肥沃土壤特别适合种植竹子。《尔雅》《说文解字》等小学经典也透露出秦汉时期人们的竹子知识。东汉许慎在《说文》中列出“竹部”,他解释说竹子是“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即“竹”这个字源于对下垂竹叶的象形。
六朝时期,南渡士人与遍布南方的竹子接触更加频繁。东晋到刘宋时的戴凯之编纂了最早的竹类植物专著《竹谱》。全书实际论述40余种竹的分类、形态、生存环境和地理分布等方面,对竹子的外形观察尤为细腻。无论哪种竹子,分节(“分目”)这一特征是“大同”的。而壁的厚薄、孔隙大小只是“小异”。书中还列举了不同材质竹子的用途,如單竹可以提取纤维织布、射同竹可以制作箭筒、筋竹可以做矛,一些较粗的竹可用为梁柱,长而大的篁竹可以撑船等。
博物之竹
宋朝是博物学知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少知识分子在科举出仕之余,关心草木鱼虫之学。如宋初著名文人宋祁在四川做官期间,“凡东方所无,及有而自异,皆取之”,编成《益部方物略记》一书。对于“层出杂见,不可胜状”的川地竹类,他描述了紫竹、慈竹、苦竹、钓丝竹、椶(zōng)竹、方竹等。宋祁对植物形态描述比较准确,如他说“节间容八九寸者,曰笼竹,一尺者曰苦竹,弱稍垂地者曰钓丝竹”,这样就简明地概括出几种竹子的差异。
另一位著名学者沈括从截然不同的角度与竹子产生联系。1080年,他出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在那里看到因河岸崩塌在土下露出的如林般“竹笋”。沈括记录它们“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他不免感到疑惑,延州一带素来不生长竹子,这些竹子埋在数十尺深的土下,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产物。沈括推测这一地方有可能“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他发现的“竹笋”,很可能是1亿多年前中生代地层里中空有节的蕨类植物新芦木的化石。虽然对化石的具体种类判断有误,但他提出古今气候变迁的现象无疑是有远见的。
元朝以画墨竹闻名的著名画家李衎于大德三年(1299年)完成《竹谱详录》。据他在序言中说,为撰写此书,他曾“登会稽,涉云梦,泛三湘,观九疑,南踰交广,北经渭淇……”遍览“竹之族属支庶”。作者还利用自己极高的绘画素养,为全书379种竹子绘制了63幅插图,使之图文并茂,成为中国古代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范例。
竹之为用
历代古人对竹子的用途多有记载。竹片可劈成细条,为古人提供一类重要的原材料,即篾。它兼有柔性和韧性,通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加工手法,可制成扁担、筛子、箩筐、背篓、提篮等。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原材料也塑造了中国传统技艺。如四川盐井使用的篾绳既具有很强拉拽力,又便于改变形状方向,对井下作业带来许多便利。西方人初学深井钻探时,曾对中国盐井的高效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世纪经认真研究,才认识到篾绳这种不起眼的材料蕴含的奥妙。
在日用品方面,竹子可加工成家具、凉席、筷子、牙签等。古时竹席还不太常见,东晋名士王恭曾坐一竹席,被朋友王大要去后只能改坐草席,由此衍生出“别无长物”这个成语。时至今日,湖南益阳的水竹凉席和安徽舒城的舒席等,都是著名的地方特产。在工艺品方面,手工制作的竹编和竹雕工艺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竹编是利用各类工具,把细如毛发又具有较高弹性的竹丝编织而成的工艺品,以浙江省和四川省等产竹大省最具特色。在化学利用方面,竹浆造纸是非常常见的生产加工手段,直至今日四川一些地方仍流传着山间伐竹,槽边制浆的传统。我们生活中的打印纸、笔记本纸、书写纸等有不少以竹子为原材料制成。
此外,竹子还具备非常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竹笋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素食食材之一,味极鲜美、做法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它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同时具有非常高的纤维含量,能够有效帮助人体提升消化功能,与此同时具备减肥、防癌的功效。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下“顿顿食笋莫食肉”的金句赞美竹笋作为食材的鲜美。寄生在腐朽竹子上的菌类竹荪,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擅长吸收汤汁而散发出鲜美味道,成为受到欢迎的保健食品。
他乡之竹
竹子在南亚与东南亚也很常见。印度的竹林面积仅次于我国,每年产竹材1000多万吨,婆娑的竹影间诞生了许多历史悠久的传说。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曾于竹林精舍中讲经弘法,这里也成为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或者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汉代凿通西域的张骞曾在大夏国市场上看到途径印度贩卖至此的邛杖,有学者争辩这些物件或有可能本来就是印度手工品。篮、管、筐、笠、扇等竹制品在印度多个地方均有出产,可惜印度缺乏精确的历史记载,很难追溯其利用竹子的起源。
尽管竹子作为材料拥有许多优秀特制,在古代世界其他地方,也使用过一些替代性材料,如甘蔗、藤条、芦苇、稻草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与竹子相近的技术功能。传统农业社会对它们多有仰仗,这值得我们继续加以研究。
目前全球森林面积逐年递减,面临严峻的恶化趋势,然而竹子由于生长周期较短,全球面积仍保持增长的趋势。例如非洲竹子本来分布相对较少,但政府却把种植竹子作为重要扶贫手段和农业收入的新来源而进行提倡。竹子代替其他木材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保护绿地面积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