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究分析

2022-04-21王慧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王慧

摘要:中国梦的实现,与文化的弘扬与繁荣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传统文化教育,就谈不上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语文学科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学科。初中生求知欲望比较强,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但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文化的推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注入到学生的血脉之中,让学生多从中获得营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更自信的文化态度。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探索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是衔接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桥梁。我国语文课程的建设体系设计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层级性。初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增广贤文》等文化经典已然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中认识中华民族智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设18个学习任务群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单设学习任务群,各占2学分,比例巨大。作为衔接初中与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语文教学承担了接力棒的重要角色。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转变身份。基于以上对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认识,我们意识到,过去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理解的初中语文教学观念亟待转变。语文教学课堂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要有更高的教学站位。依托教材,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作为重要教学任务,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师理应具备的教学理念。

由教变学。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领地。近年来,翻转课堂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宠,却仍有不少教师存有抵触情绪,这在传统古诗文教学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通常,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无法读懂文字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以古诗文为例,学生在初中已有感性认识,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又属于浅易古诗文,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自主预习,是可以自主获取一些知识的。让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讲述自己的学习历程,这对于其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有着很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教学模式的转型

1.重视综合学习活动的开展。

多元学习探究活动是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策略。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综合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交友之道”有关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故事等资料,并通过制作手抄报、宣传海报等形式做成学习产品。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中,让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字,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文化的具体表现,还可以用漫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孝亲文化的理解,以促成学生对孝亲文化的深入理解,厚植孝亲思想。

2.重视多媒介跨学科的融合。

时代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为语文教学提供更便利的技术支持。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不同媒介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比如在文言字词知识的讲授中,可以利用字形演变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汉字文化,了解汉字演变历程,深入理解我国语言文化的变迁,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汉字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的媒体介入,对学生理解字词、感受文化、理解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有着积极意义。

3.重视依时宜地的校本课程开发。

依时,指的是依托时令。宜地,指的是借助本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常与时令相关,比如二十四节气,古人就留有大量与之相关联的诗文。春分时,让学生读一读朱熹的“迟日江山丽”;冬至日,让学生品一品张炜的“坐看儿童拜节回”。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学生在直观的物候变换观察中及时应景学习古诗文,体验传统文化现象,既有趣又有效。中国幅员辽阔,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传统文化的基因,身边的资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初中语文教师要敢于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与课内学习有效对接,让传统文化学习更具有亲近的空间。比如叶圣陶《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到家乡寻找园林案例,通过调查、记录、比较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共性和不同地域园林文化的个性。

4.重视阅读程序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会读”一类文比“读懂”单篇文更重要。要想让学生“会读”,就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程序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学阅读的程序性指导和习惯培养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知人论世意识的强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因子的文学篇章或文学名著,常因其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生命体验的距离,使学生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固然重要,而教师选定的资源是经过教师选择过的,直接提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存在局限性的。故而,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用探究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文本,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走向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向意义。

结语

近年来,与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相关的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传统文化在中初中的弘扬,主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构建中学生语文文学底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开展对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是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经典的现实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正确把握时代的脉络,激励学生成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J].黑龍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7):90-92.

[2]周仕德,蔡锦怡.初中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样态及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01):91-99.

[3]顾悦梅.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J].学周刊,2019(33):54-56.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3.04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