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路径及实践启示
2022-04-21缪建军 朱慧玲
缪建军 朱慧玲
摘 要: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技能素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校企合作层面,通过校企融合、企校双师联合、工学结合等做法,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 人才培养 实施路径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更是校企合作向纵深领域不断渗透的有效途径。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员工综合技能素质提升工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开展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的培训人员数量、培训专业工种逐年增加,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培训效果逐渐凸显,校企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已有335名员工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考核合格取得“双证”。
一、学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把握“商机”,主动走进企业
学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从2018年12月份开始,主动与深度合作企业联系,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与3家企业一拍即合,乘上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头班车”,并采取工学交替方式,组织3家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的35人参加了首批以校企合作形式出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二)明确目标,确定工作内容
学校采取“为企业把脉,对员工问诊”的方法,明确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培养主体职责和培养目标。企业新型学徒制以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新招和转岗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该模式以企业为培养主体,校企双方协作育人,企业与学徒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期限;企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委托学校承担学徒的部分培训任务,对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籍注册,加强学徒员工的学习管理,保证学徒能够到学校参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
(三)强化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主动强化职能,切实把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组織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把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作为学校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规范组织实施。二是做好宣传工作。从学校深度合作企业中找出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员工了解、关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好处,从而调动员工参与学徒培训的积极性。三是提高服务能力。学校安排专人全权负责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基础工作,如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并挑选专业骨干教师承担培训教学任务,提升培训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评价和监管。学校将需要培训的企业、培训内容、受训员工制成目录,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根据培训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动态调整。
(四)热情服务,消除企业顾虑
学校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集中宣传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各种优惠政策,一对一讲解分析通过培训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将培训的工作重点向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倾斜,有效保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质量,促使企业发挥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采取完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和员工岗位需求开展培训的措施,将技能培训的重点向岗位培训倾斜,将员工培训与生产紧密衔接,做到培训、生产两不误,消除企业员工参加培训会影响正常生产、影响个人收入的顾虑。
二、学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路径
(一)以员工为主体,培训方式讲究“弹性”
学校在承担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任务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要打开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局面,首先要注重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方式,要在“弹性”上下功夫。由此,学校开展了广泛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准确了解合作企业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并根据合作企业各岗位员工的不同岗位职责以及在岗时间规定等实际情况,将员工8小时工作制变成不定时工作制。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白加黑、5+2”等灵活设班的方式,灵活选择培训场地,弹性安排培训时间。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人数、培训对象和培训规模,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方便企业为原则,使学徒教育培训与企业和员工的需求无缝对接,保证了培训班的成功率。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合作培养过程中,根据培训质量的需要,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弹性变换主导地位。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则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便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注重企业化管理的内涵,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企业技术人员在学校传输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
(二)以学校为依托,培训内容注重“柔性”
学校在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要强化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教育、真正发挥学校的优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就应注重“柔性”。为此,学校针对当前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以及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强弱,根据员工肯吃苦、善钻研、操作能力强等特点,以“学得进、学得好、用得上”为基本原则设定培训内容,结合岗位实际情况展开培训,以此增强员工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与对所从事工作的兴趣。由此可见,有效的培训有助于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更有助于解决目前新型学徒制培训所遇到的困难。
企业是用工的主体,具有技能人才评价和考核的最终话语权。为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学校需要积极开发与企业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的需要即时调整技能培训内容和资格鉴定标准,让学徒制模式体现在学制教育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认证的高度统一上,教学过程采用“新型学徒制”教育体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授课过程全程参照企业的教学授课方式进行,并由企业在每个教学周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培训教学过程的监督评价。
(三)以企业为中心,培训质量力求“刚性”
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要以企业为中心,要搞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并保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高人气,就得在教育培训质量上下苦功,教育培训质量力求“刚性”。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员工岗位技能的再提升,也是培养企业员工成为“技能精英”的一种资本教育。学校在以“高技能、精技能”为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教学中,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使企业新型学徒制沿着“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需要”的方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着力解决企业“技能荒”的困难。学校明确企业的员工也是学校的学生,员工要遵守学校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且能够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主动对企业员工实行技能对口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实用性技能,从而实现“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初衷。
学校在确保技能培训需求的同时,应更注重参培员工的培养质量,即所谓“培训上岗即用”。由此,学校开辟了两条培训路径,一是让员工尝试入企后先到学校进行基础培训,完成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再返企工作。二是员工经过在企业相关岗位的锻炼,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再参加学徒培训,将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拿到岗位实践中检验,有针对性地补短板。
三、学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启示
(一)开展好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是做好“经营”文章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是国家根据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而推行的一项国策,对于技工院校来讲,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就是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公信力,促使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常态化和持续发展;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就是提高学校在技工教育市场中的关注度,促进竞争与创新,推动学校主动发展;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就是切实将技工教育功能向服务现代企业转变,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内涵。技工院校要有前瞻的视角、前卫的理念、可行的举措,抢先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技能人才,形成先发优势。
当前,部分技工院校对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政策研究不够,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索,还沒有跳出“全日制”办学的圈子,仅将其作为技工院校开展技工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当下,企业员工接受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愿望还不强烈,教育培训成效难以直观感知,要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现实。所以,目前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应更多地侧重于社会效益,使培训有所值,逐渐凸显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品牌效应。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衡量标准在于成效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可以教给员工技能知识,更新员工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教会员工“做”的方法,在“学中做”,在“做中练”,“做”才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根本。员工理论知识的学习受年龄与学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只有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授,才能使员工会做、会练,进而学会更高级的操作技能,并熟练地从事相应工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要强,要通过培训真正使员工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
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关键是企业员工岗位技能的再提升,不仅是进行基础技能知识强化的“基础性技能”再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侧重于企业员工职业岗位和精湛技能的“发展性技能”再提升。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员工特点,着眼于培养“基础性技能”与“发展性技能”融合的综合技能的提升。
四、小结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技工院校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企业看到新型学徒制的实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这样,企业自然愿意接受新型学徒制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就能大有可为,且前景广阔。
(作者单位:缪建军,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朱慧玲,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