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校加持下的波士顿
2022-04-21马剑
马剑
哈佛大学旁的查尔斯河。
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是马萨诸塞州首府和最大的城市,1773年12月发生在这里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此后,世界上第一条电灯街道、第一条电话线……均是出自波士顿。即便拥有如此多的头衔,这里最出名的还是两所学校。我也不能免俗,到达波士顿,便直奔传说中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西边的剑桥市,距离市中心五六公里的样子,有直达的地铁和公交。若不是和公交司机再三确认,下车后我很难相信自己已置身于这所久负盛名的学校中。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和城市交错在一起,很难分清脚下走的是校园小路还是市区的街道。分散在四周的教学楼大多是红砖建筑,俗称“哈佛红”,古典素雅的建筑风格颇有几分英伦小镇的影子。这里的街道被命名为剑桥路、牛津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洋彼岸英国的那两所名校。据说当年英国传教士来到这里建造的小镇叫“纽敦镇”,他希望此镇能成为跟英国剑桥一样的大学城。没想到早已成为优等生的哈佛人,心中仍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剑桥梦。
虽说哈佛校园没有围墙,其校区中心本部所在的哈佛园却是有围墙的。当时正值6月,刚好赶上哈佛的毕业季,原本对外开放的哈佛园限制游客入内。入口处,有位高个子黑人保安正在严查通行证件,不少游客都被拒之门外。我只身一人,背着一个学生包,抱着试一试的心度,径直向校园内走去。黑人保安只是看了我一眼,毫无阻拦的意思,他把我当成了哈佛的学生。进入哈佛园内,东亚面孔的学生不在少数,难怪我可以蒙混过关。
园内的图书馆前热闹非凡,几百名毕业生和老师们在台阶上站成了七八排,听从摄影师的指挥,准备拍大合影。毕业生肤色各异,年龄多在三十岁上下,还有人带着小朋友直接坐在第一排的地上,这些毕业生大多是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此朝分别后不知会各自奔向怎样的人生,说不定未来会影响世界的大人物此刻就站在我的眼前。
哈佛园的面积不大,主要由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及宿舍组成。大概是没有游客的缘故,园内清净而悠闲,学生躺在随处可见的草坪上沐浴阳光,也有学生在草坪上欢畅地打羽毛球,偶尔还会蹦出一两只野兔子,东张西望,完全感受不到严肃、古板的学术氛围,倒像是一座闹中取静的市区公园。
一栋红砖楼旁的一座孤零零的汉白玉石碑吸引了我的注意。三米多高的石碑下是一个大赑屃,碑的上部有龙形雕饰,正面碑文满载岁月的痕迹。看了下面的石碑介绍才知道,这块碑是哈佛毕业的中国留学生1936年为庆祝母校成立300周年筹资修建的,碑文由胡适撰写。碑文显示,早在80多年前,哈佛大学就已有近千名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陈寅恪、竺可桢、赵元任……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师们,年少时曾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只是不知道那时的哈佛在他们的眼中是怎样的模样。
不远处一尊雕像前人头攒动,许多人正在排队拍照,雕像是哈佛大学成立时重要的资助者约翰·哈佛,为了纪念他,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被命名为哈佛学院。据说雕像并非是约翰·哈佛本人,而是仿照一个学生的样子雕刻的。一位华人留学生的妈妈让自己的小儿子去摸约翰·哈佛的左脚,并说道:“以后也要像姐姐一样来这里上学!”约翰·哈佛的左脚已经被摸得油光锃亮,据说这能带来智慧和好运,令哈佛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走出哈佛园,重新回到与城市相互交错的哈佛校园,沿路会看到不少二手书店,在这个网络时代,这些书店的生意非但不冷清,反倒颇具人气,这大概才是校园该有的模样。沿途还会看到不少别墅,我心想说不定哪栋别墅里就住着诺贝尔奖得主,而此刻脚下的路也一定被无数学者走过。
波士頓美术馆。
漫无目的地闲逛着走到一处庭院前,若不是门前的两座石狮子,我绝不会注意到这座并不出众的两层砖红小楼,走到近前才发现,这里竟是哈佛燕京学社所在地,90多年前两校共同成立学社是为了相互合作,更好的研究亚洲文化。如今,燕京大学早已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忆,这里却将它的烟火延续了下来,不免让人唏嘘。
相距不远的麻省理工学院却会让人感觉陌生得多。从哈佛广场顺着主路向东南方向走,大概不到20分钟,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两所高校如此之近,难怪当年两校曾有意合并。
哈佛还保持着几分传统大学的模样,麻省理工则没有一点这样的影子。坐落在查尔斯河一侧的校园,只有那座由一组互相连通的大楼组成的中央校区容易辨认,此外很难再找到一眼就能认出的教学楼。校园内几乎所有的建筑都用数字代表。譬如作为中央校区入口的罗杰斯大楼被命名为七号大楼,听这里的一名中国留学生讲,即便没去过的教学楼,只要靠编号他就能迅速确定它的方位。但对于不熟悉这里的参观者,这种数字编排既枯燥又使人晕头转向。这名留学生讲,这里的建筑通常会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但麻省理工的学生不喜欢赞美个人,除非这个人像爱因斯坦一样有重大贡献,否则还是以数字称呼更好。
进入七号大楼,是一个近30米高的开阔空间,据说这里常会被学生当作大型室内恶作剧场所。一条被称作“无尽长廊”全长251米的走廊,将中央校区从西到东的几栋大楼连在了一起,以便学生往来于各个院系。但你走上几分钟就会感到乏味,毫无美感可言。在如此漫长的走廊里,学生们学会了自娱自乐,曾有人为走廊定制了一套交通规则,安置了交通信号、车道标线,做得有模有样。更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每年有数天,太阳落山时阳光会贯穿走廊,出现梦幻般的景象,此时大家定会好好庆祝一番。
无尽长廊经过的十号楼是麻省理工的标志性建筑,从外部看,正面的十根爱奥尼柱式组成的柱廊搭配上楼顶硕大的穹顶,颇有几分罗马神庙的气势。十号楼外的草地是学校最佳的取景地,毕业典礼仪式通常在这里举行。
草地上,一位即将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和父母讨论着拍照角度,我略带抱歉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请他们帮我拍张照片。拍完照后,那名留学生拍了拍我的肩膀,“明年你就会熟悉这里了!”他以为我是来报到的新生,我随口附和道,“一定!一定!”
除了中央校区几座庞然大物的混搭组合外,整座校园里还凌乱分布着时代风格迥异的建筑,给人感觉它们完全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与玛利亚史塔特科技中心,它的编号是“32号楼”。这栋建筑的外形由圆筒形与长方形交错而成,从里到外,有曲面墙,有斜面墻,外墙材料有砖,有铝板,有不锈钢,像个大杂烩,有人形容其是一堆喝醉的机器人在一起狂欢。
不喜欢的人认为它丑陋不堪、故弄玄虚,喜欢的人认为它是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为外行,我不好妄加评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确实足够独特,在这片倡导冒险、勇于创新的校园里毫无违和之感。
麻省理工学院造型奇特的32号楼。
站在这座怪异的楼前,我正绞尽脑汁地想该如何理解设计者超前的艺术理念时,一对新婚夫妇带着摄影师来到楼前的铝板外墙合影,反光作用下,新人在铝板上投影出了奇幻的模样,我突然体会到这是不一样的美。
相比哈佛,麻省理工更加自由与无拘无束。这里的建筑不拘泥于传统,这里的学生被鼓励进行天马行空的创新和不断地挑战权威。教学楼里的教室、实验室以及图书馆,游人也可以自由出入,在这里似乎没有什么规矩是不能被打破的。
都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两所学校和来时心中想象的样子出入不小。领略过两校的风貌,还有些意犹未尽。波士顿不止是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还有塔夫茨大学、布兰迪斯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等40多所知名院校。这些院校分布在波士顿的各个角落,因为学校不设围墙,与整座城市交融在了一起,这让波士顿有了美国大学城的名号,这里是全美居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只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就犹如身处校园之中,你可以随意地走进一间教室,一个图书馆,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不是年轻的学生便是白发苍苍的老师,这样的生活,令人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