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
2022-04-21樊士博徐敏
樊士博 徐敏
摘 要: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存在相互贯通关系,集中表现为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统一战线具有天然的人民民主基因,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从团结到民主”的意涵表现为:统一战线增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体性、广泛性、真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更好发挥统一战线的团结作用。“从民主到团结”的意涵表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统一战线扩大包容性、增强代表性、强化共识性。民主越充分,统一战线的团结效能越能实现最大化;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团结,全过程人民民主越能有序深度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全过程人民民主;团结与民主;协商
中圖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2)01-0078-08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谈及十八大以来的政治建设时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人民民主特质,是人民民主的最新表达。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定维护者。为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接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始终同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相伴随,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方面、重要制度和重要力量。
学界对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的逻辑关联展开了一些讨论。一是在论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运作机理等基础性议题中零星涉及统一战线的相关内容。焦洪昌、杜浩鹏指出,政府参事制度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别制度载体,又是巩固统一战线的制度选择。二是强调统一战线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认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同促进人民民主是相向而行的。不过,既有研究多是从二者的某些外在实践形态的相关性入手,缺乏对二者之间内在逻辑理路的整体性梳理。鉴于此,本文以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为视角,梳理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的逻辑关联。
二、从团结到民主:统一战线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
《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统一战线具有天然的民主基因,对实现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一)统一战线增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体性
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是民主政治的两个面向,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双重驱动力。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协同配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有机统一。实质民主作为一种理性诉求,是民主价值的集中彰显。而程序民主作为一种工具性诉求是民主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民主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重要的是旋转的过程。离开了这个旋转的过程,民主政治这个陀螺就会倒下。”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注重运作过程的民主形态,在民主实践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始终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价值取向,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政治优势之所在。
民主的真谛在于协商,协商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统一战线作为以实现合作共赢为目标的政治联盟,非常重视在求同存异原则下开展协商。统一战线作为践行民主协商真谛的重要场域,坚持程序性与实体性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不同的民主协商形式,都要遵循一定的民主程序,只有这样协商民主效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运作机制而言,统一战线是政协协商、政党协商、人民团体协商有效运作的实体性支撑。《决议》强调“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通过统一战线制度安排,有序规范地进入到人民政协中。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为推动实质民主发展提供支持。
(二)统一战线增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全”,即广泛性。《决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在民主运行的全过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核心位置,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在民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还体现在民主内容的广泛性,而这与统一战线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统一战线具有增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性的价值。
一方面,统一战线有利于增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广泛性。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国家性质决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广泛的参与主体。人民具有广泛性,统一战线的范围也具有相当的广泛性。统一战线的范围与人民民主的主体具有交叠部分。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围绕共同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最广泛的政治联合。其行动取向是争取与集结最广泛的力量,目标取向是争取最广泛的人心。统一战线主体的拓展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强调,统一战线对象“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越是范围广泛,统一战线范围与人民民主主体的交叠部分就越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参与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范围也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统一战线有利于增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广泛性。在横向层面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在纵向层面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过程完整性,涵盖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全部环节。《决议》强调:“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统一战线广泛参与国家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以当家作主的姿态为国家治理贡献智慧力量。统一战线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广泛性,使其具备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效能的关鍵要素。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统一战线正式定位为“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所依赖的政治基础得到拓展,以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为旗帜。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促进统一战线围绕圆心发挥作用,增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三)统一战线增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全过程民主是具体的、真实的、有效的民主,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无力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仅是过程性民主,更是结果性民主,能够切实回应并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绝不是一种“话语”点缀,而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旨趣所在。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统一战线蕴含协商基因,是激发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性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包括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社会组织协商以及基层协商。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增强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在统一战线中,不同类型的协商民主形式都有制度保障,增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政党协商是促进党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抓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多样化的政党协商形式成为参政党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政协协商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具有常态化、专业化的运作特征。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更是体现在决策之后。政协协商实现了同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有助于促进协商成果的转化落实。
三、从民主到团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对统一战线的要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要求发挥统一战线功能,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团结过程本身蕴含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更好发挥统一战线的团结作用。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统一战线扩大包容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与巨大优势集中体现在它是“人民”的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语境之中,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具有广泛性。统一战线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首先就在于它能把人民中的各种政治社会力量以联盟的形式包容进来。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通过大团结凝聚追求民主的广泛力量。《决议》强调:“党领导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广泛统一战线。”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统一战线的历史演进同党的光辉历史相生相伴、荣光与共。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时局环境的演化,统一战线的历史形态也随之调整。但是其团结不同力量、凝聚最广泛共识的职能一直未变。大革命时期,为推动革命深入发展,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起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中国共产党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等革命进步势力,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1926年,党的六大正式提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成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致力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各被压迫阶级,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统一战线的行为准则,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以巩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将新时期统一战线确定为“爱国统一战线”。伴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以及统一战线包容性的增强,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不断拓展。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增强统一战线的包容性。在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统一战线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群体的团结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搭建了参政议政的政治大舞台。在人民政协框架内,多样化参与群体能够围绕中心和大局,展开政治协商,使重大决策吸收来自社会各方的意见与建议。当然,统一战线对于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并不是无底线的承认,有悖于统一战线共同基石的“多样性”,绝“不能让其以多样性的名义大行其道”。统一战线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必须有利于增进共同利益。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统一战线增强代表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前提。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现代民主主体性困境的制度回应。利益代表性越广泛、越充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效也就越明显。
基于中国的国土规模与人口规模,民主政治只有借助一定的制度依托,才能实现利益整合的目标。统一战线是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主体代表性的重要制度安排。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统一战线辐射多种多样的群体与圈层。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文化信仰与价值观点上各有特点。然而,统战工作不可能对所有党外人士开展,主要团结其中的代表性人士。有效联系和团结党外代表人士,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影响力传递机制。早在新政协筹备期间,周恩来就对人民政协的代表性问题强调:“为了扩大政协的代表性,首先要扩大参加政协的成分、单位和名额,使它能够代表全国各民主阶级、各民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增强统一战线的代表性。就个体而言,要求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建设。要从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发力,把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质量关,引导其“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一方面要拓展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与储备渠道,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与教育,加强实践锻炼,夯实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监督网络,确保其职能的有效发挥。面对新技术时代统战工作领域出现的新特征,要适应信息时代人群数字化集结的现实,在动态、多重语境中发现和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就组织而言,要求重点加强人民政协的界别代表功能。界别是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组成单元。要尊重不同界别各自的特点与需求,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化,对政协界别设置进行完善,进而使各阶层能够完整、有效、充分地实现利益表达。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统一战线强化共识性
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渐趋多样的社会转型阶段,如何弥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价值认识差异,形成能够凝聚各方力量的社会共识,是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重要任务。“政治共识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益的协调过程,政治共识实质是利益协调的产物。”通过充分有效的民主形式实现利益整合、利益调节、利益表达,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民主制度若不能成功地逐渐创造出和谐一致的基本共识,它就会是一个难以运转的和脆弱的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不同政治社会力量置于民主实践场域之中,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增强和凝聚社会共识。
统一战线是基于一定的共同利益而結成的联盟,没有共同利益就不可能结成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的共同利益不只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简单利益重叠,而是基于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共同利益萃取。在不同历史时期,共同利益的具体内容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其背后的人民利益的逻辑没有发生变化,人民根本利益始终是推动统一战线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统一战线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建立在其对不同利益差异、价值差异的包容基础之上。然而,“包容”不是唯一目的,“求同”是“存异”的归宿。因此,巩固已经形成的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是统一战线能够持续发挥作用、释放积极性的必要前提。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共识功能。凝聚共识是汇聚人心、加强团结、增进力量的基本前提,也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统一战线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特质决定了其具有弥合差异、增强认同的政治功能。价值诉求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统一战线运用交流沟通与说理的机制,既给予表达不同意见建议的机会,又不断促进多样价值诉求转化为共识,在最大程度上汇聚奋进的力量。反观西方民主政治现实,人心不齐、四分五裂、互相推诿的政治极化现象,极大地撕裂、扭曲、挤压了民主政治的空间。产生不了共识、凝聚不了人心的民主制度空转,已然成为西方民主政治陷入困境的重要缘由。
四、走向团结与民主的统一: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同互促
坚持统一战线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具有密切逻辑关联。一方面,要将统一战线的巨大政治效能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资源,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更大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为统一战线发挥重要法宝作用扩展实践空间。
(一)坚持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好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内在要求坚持统一战线,善于通过统一战线凝聚社会各方共识。加强党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领导,是在民主政治发展中纳入统一战线这一特殊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统一战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变异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也是党的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统一战线是党的总政策与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它贯彻到党所领导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全党上下一致努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政治领导即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上对统一战线予以领导,确保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能够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与爱国主义方向和谐发展。
(二)发展协商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而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本身蕴含着协商民主的辩证逻辑。在统一战线视阈下,要从全面性和真实性两个着力点有效推进协商民主发展,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商真谛。一方面,健全协商民主条件,实现协商民主全覆盖。“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协商民主与统一战线的深度融合,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健全人民政协制度,促进协商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发展。人民政协是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政治组织与民主形式的统一体。要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实践夯实制度载体。
(三)完善统战制度
统一战线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统一战线制度具有涉及面广、层次多样的特质,以统一战线自身制度为核心,涉及国家层面的众多具体制度。完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整合发挥统一战线的民主资源,为统一战线更好发挥民主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决议》强调:“党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构建大统战格局有助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巨大力量与效能来源于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合力,而不是单一核心主体的单向势能。具体而言,要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等,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制度化运行。
(四)提高团结质量
全过程人民民主旨在实现最真实最广泛的人民当家作主,包含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广泛存在于我国各环节各领域,集中体现于统一战线领域。处理好“一”和“多”之间的关系,要创新统战工作机制,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性的统一。要加强政治引领,把统战工作过程变成发扬民主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统战工作“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要增強吸纳效能。面对多样化的统一战线成员与统战环境,要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法,创新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避免僵化、固化地处理统战事务。对于不同的统一战线成员,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契合其实际需要的方式。要加强团结与斗争的统一。对危害一致性的大是大非问题进行斗争,实现以斗争求团结;对无伤大雅的多样性加强教育引导,从团结目的出发开展批评,最终达到团结的目的。
五、结语
《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在人民民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百年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坚持统一战线,存在高度交叉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同向同行。统一战线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有赖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实现,也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壮大。民主越充分,统一战线的效能越能实现最大化;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团结,全过程人民民主越能有序深度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丰富与发展,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的价值契合性将愈加紧密,相互促进的效能将更加显著,不断彰显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9.
[2] 李笑宇.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与显著优势[J].科学社会主义,2021(5):116-123.
[3] 阙天舒,方彪.国家治理场域中全过程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基于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21(4):80-87.
[4] 林尚立.团结与民主: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1(3):2-3.
[5] 蒯正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9):71-78.
[6] 焦洪昌,杜浩鹏.政府参事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侧面[J].行政管理改革,2021(12):26-34.
[7] 本报评论部.中国民主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②[N].人民日报,2021- 12-17(5).
[8] 于化民.多党合作与民主新政——论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在筹备建国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J].史学月刊,2020(11):71-81.
[9]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及其与统一战线、选举民主的关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3):3-9+55.
[10] 刘佳义.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N].人民日报,2021-12-15(9).
[11]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56.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49.
[13] 徐隽.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 栗战书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5(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1.
[15]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0.
[16]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致以誠挚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汪洋韩正出席[N].人民日报,2021-02-02(1).
[17] 林华山.整体性统战:新时代统一战线发展战略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39-46.
[18] 马九福.略论和谐社会政治秩序建设[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6-161.
[19] 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上卷[M].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47.
[2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2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7.
[22] 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7.
[2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
[2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N].人民日报,2021-12-05(5).
DOI:10.13946/j.cnki.jcqis.2022.01.007
作者简介:樊士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敏,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0&ZD014)
引用格式:樊士博,徐敏.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团结与民主的辩证实践[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