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研究
——基于纳灰村和美泉村的对比分析
2022-04-20赵书虹
赵书虹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乡村旅游从发端至今,其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显现出强大的比较优势。但旅游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也使得乡村旅游需求高速增长与乡村旅游地发展低质、低效的矛盾非常突出。很多乡村旅游地由于旅游产品传统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而走向衰落。众多事实证明,乡村旅游地要以高质量发展思想为指引,以市场为导向,紧抓发展机遇,建构并不断优化运行系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一、文献评述
以“乡村旅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可搜到多达32000余条文献,这足以证明,乡村旅游发展一直为学界业界所关注;同时,从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乡村旅游的兴起和研究增多,可视为旅游发展已进入较为发达的阶段。在中国知网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关键词,查到刊载时间从2018年11月到2021年12月的文章共85篇,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2]、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念[3]等,仅两篇涉及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4][5]等理论问题。大部分文献都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这主要是由于近年党和政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号召,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实现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只有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才能破解乡村旅游发展难题。在此背景下,有关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出现了一定增长。但把乡村旅游地当成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并建构运行系统的成果尚不多见。
关于旅游系统概念的提出,较早见于Leiper[6]的论述,他建构了一个包含目的地、客源地、旅游者和旅游业等的系统模型;Gunn[7]从旅游供给角度提出旅游地系统模型;吴必虎[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吸引物、设施和服务;陆林[9]等研究了桂林-阳朔-漓江的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杨春宇等[10]把旅游地系统研究的理论视角分为一般和复杂两种流派。现有研究更多是从地理空间的视角切入,基于旅游地经济运行视角建构旅游地系统的成果还不多。
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运行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基础,突出当地资源特色,撬动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旅游地运行系统是以旅游地社会经济运行效果为评价其效率的基本标准的。因此,它是尊重旅游经济运行规律,依托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整合旅游经济运行所需自然文化资源,形成旅游经济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的系统。这个系统强调“在地性”,突出旅游经济发生发展对所在空间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基础的依赖和整合;系统也强调“关联性”,突出旅游经济长产业链、强综合性的比较优势;系统更强调“动态性”,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稳态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
二、系统建构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目标从追求数量规模逐步转向追求质量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优路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测评发展成效的终极指标。
(一)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既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运行,又要考虑其发展身处“三农”环境之中,要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事实上,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不难看出,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可以把乡村振兴战略视为高质量发展在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根据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可将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作为核心要素[11]来构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
首先,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市场供需两端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民生导向,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12]。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才符合大众旅游转型升级的要求。乡村旅游地多为城镇近郊,其通达性和可进入性符合大众中短途旅游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为基础,半天或者一天“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乐一乐”的内容老少咸宜,具备大众参与性;此外,乡村旅游经营户多以自有房产作为经营场所,自产农产品作为食材简单加工后进行出售,有果园、鱼塘的提供采摘和垂钓等服务,其价格亲民性相较于其他旅游产品更能吸引大众购买。乡村景观+乡风民俗+乡食乡宿构成乡村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以通达性、参与性和价格亲民性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更要以旅游消费升级引领乡村旅游供给侧发展。一是乡村景观多样化。乡村景观除了宜居环境还要有宜业生态,“绿水青山”才能承载旅游者对高质量乡村景观的需求;二是乡村旅游产品除了参与性更应该具备安全性。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安全、还应该包括食品安全,设施卫生等与旅游者消费活动直接相关的安全;三是乡村旅游产品要让旅游者不仅参与,更要互动甚至文化融入和学习收获,才能带给旅游者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
其次,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建构在生态宜居环境基础上。乡村旅游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直接途径,乡村“绿水青山”既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根本所在,更是留住原住民、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乡村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中,应该立足“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乡村生态环境,确保乡村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被破坏,保持乡村旅游地的绿色化、生态化。
第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除了传统的农耕文化,还要充分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载体等资源,从乡村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挖掘启发现代文明的智慧,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和展示乡村文化,以文化+农业+旅游的整合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引导乡村旅游地文明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更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开展乡村旅游顶层设计,制定、组织和实施规划,整合、优化和开发资源,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员培训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引导与扶持[13][14]。
第五,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发展要能带动当地社区走向共同富裕。不仅是直接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农户能致富增收,通过“+旅游”的产业路径,也能带动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间接与乡村旅游产业相关或者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要素的产业部门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尤其可以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增加就地就业的机会,直接提供她们把家庭技艺转换成市场劳动并获得收入的可能性。因此,乡村旅游能带动乡村弱势群体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和推进要建立在乡村资源整合和社区参与的基础上,要通过环境整治、社区治理对接正在升级、变化的市场需求;要通过市场拉动、企业运营管理、市场监管保持有序供给;也要通过乡村旅游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效益,真正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带动相关联产业要素高效流动并获得市场回报。最后还要通过利益分配带动更多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共享发展红利。
(二)基于高质量发展诉求建构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
“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思想从20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以来一直影响着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根据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互为因果的反馈特点,从系统的内部结构来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而不是用外部的干扰或随机事件来说明系统的行为性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协同论和结构论。前者关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自组织自循环规律,而后者则认为系统结构直接决定功能发挥,不受外界环境干扰时,系统可以保持稳态结构,系统受到外部环境干扰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并导致功能变化。传统旅游经济运行系统[15]把旅游者活动、旅游服务活动、旅游经营活动当成系统运行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基础;把旅游市场竞争当系统核心,通过旅游市场机制直接引导、调节旅游活动、旅游服务等;行业管理和产业政策是旅游经济运行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乡村旅游经济也是旅游经济的一种具体类型,片面、简单强调供给需求市场关系的运行系统,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宏观、微观环境,供需矛盾难以解决,结构缺失导致功能不完善进而影响系统运行。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决定了大多数乡村旅游地必须对现有运行系统进行优化甚至重构,应全面考虑新发展观对乡村旅游的新要求,考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
从结构来看,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的基础结构是由产业内部各要素部门形成且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由于旅游业与生俱来的特性,基础结构会受到包括乡村旅游地空间、社区及宏观政策、需求市场等因素和条件影响,形成具有各乡村旅游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并显现不同的发展效果。传统旅游经济运行系统中,系统基础只涵盖消费主体、经营主体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缺少对乡村旅游经济真实运行所依托空间、产业和主体等要素的考量,而真正的乡村旅游地必须以农业为产业基础、以农村为空间载体,以农民为发展主体才能运行,因此,“三农“才是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基础。对于系统的拉引作用,传统旅游经济运行系统只考虑了市场需求侧,即外部动力 ,内生动力明显缺失。事实上,在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中,来自发展主体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协同激活运行系统,才使得乡村旅游地充满活力并持续显现发展成效。且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同程度等均会影响系统运行效果。乡村旅游运行系统的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产业政策、行业协会等要素,还应该包括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是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稳态的坚实保障。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如图1所示)是以乡村为产业运行空间载体、以农业为产业发展基础,以农民为系统运行主体的完整系统。依靠内外动力同向协同激活系统运行,政策支持助推系统作用显现。其中,系统基础是系统功能发挥的前提,动力系统是激发系统活力、推进系统协同作用的条件,支持系统确保系统结构稳态,是系统作用显现的保障。其生产运行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助力解决”三农”问题。
图1 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
系统基础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首先,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大多数乡村旅游都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农业生产方式是乡村旅游吸引物,农产品是乡村旅游的直接消费对象。乡村旅游的强关联性和长产业链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可能。其次,农村是乡村旅游地运行发展的空间载体。农田、农舍、林地、山坡、草地、河流等乡村风貌基本要素越齐全、越自然越能形成差异化景观,要素缺失或者人为干预太多都会影响乡村风貌,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空间载体还应该是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化有机融合的空间。因此,不仅要考虑乡村空间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更要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载体的通达性、可进入性,并将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建造技艺融合于乡村生态设计中,彰显乡村宜业宜居的吸引力,共同支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第三,农民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主体。乡村旅游发展为改变农民尤其是乡村女性传统生计、延伸家务劳动场景对接市场需求、实现就地就业带来可能,较传统农业生产而言,生计资本增加路径的多元化是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乡村旅游立足系统基础进行旅游开发,根本原则是保护“地方性、原真性、质朴性”,只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才能留得住乡愁”。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尊重乡村经济系统运行规律,保留系统地域特色,充分挖掘系统文化独特性并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才能发挥系统基础的作用,真正形成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并持续拉引消费需求。
乡村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动力系统包括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只有内外动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激活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其中,由规模市场需求拉引和创新发展驱动形成乡村旅游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不竭动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动力。与此同时,还需要着力培育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主体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注重经营主体理念更新并以新技术赋能,只有主体真正领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并逐步掌握参与发展的技能和工具,才能通过共建共享,真正发挥乡村旅游富民惠民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乡村实际逐步培育乡村旅游地运行组织,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民宿协会等促进乡村旅游实现“自组织、市场化“发展。
乡村旅游地运行还需要支持系统。该系统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设计、政府的有效引导、动员组织能力、招商引资能力等都能支撑和鼓励更多乡村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通过基层治理和构建乡村旅游治理机制确保乡村旅游运行效率,让更多村民受惠,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此外,政府有效落地相关政策并对社区环境进行治理,也有益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发展,满足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
综上,系统基础是发展支撑,动力系统引领发展,支持系统创造发展环境和条件。这三者协调、同向,乡村旅游地就会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动力系统缺失、未能夯实系统基础导致三要素不能协同作用,或支持系统缺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地全盘城镇化,乡村旅游地发展效应不佳等情况,乡村旅游地将逐步走向衰落。因此,建构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于乡村旅游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既必要又紧迫。
三、微观考察
笔者扎根乡村调研近20年,见证了乡村旅游辉煌的“农家乐“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的乡村旅游地积极响应,及时调整,形成系统化发展;但有的反应较慢,被动选择。在此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系统化发展态势的乡村即使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能很快复苏,并且开启后疫情时代的乡村旅游发展;但有的乡村旅游地子系统不能及时汲取营养快速成长甚至成熟,各系统间不能实现协同,已经停滞不前,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选取的两个案例地一个属于前者,发展态势良好,另一个属于后者,急需优化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
(一)案例地描述
案例地一:美泉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拉市乡,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居民以纳西族为主。截止2021年9月,美泉村有农户612户,乡村人口2659人,其中农业人口2380人,1740人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全村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5230元。2004年美泉村5位村民自发组建马帮,向游客提供“茶马古道”骑马服务,至2018年美泉村委会辖区共成立了23个马场,此后环保督查整改,马场缩减为8个,全部为私人经营;2020年受疫情影响,马场合并为4个,由村集体经济主导经营,共有1700多匹马参与牵马旅游服务。现在全村有490多户参与牵马旅游,乡村旅游发展让大多数人家都过上了好日子。2014年,美泉村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美泉村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案例地二:纳灰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一个位于国家4A级万峰林景区的布依族村寨,全村国土面积13平方公里,共有18个村民组,1643户,总人口5969人。纳灰村公路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内部交通四通八达,贯通18个村民小组,外地游客下飞机就可乘坐公交直达纳灰村。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依托万峰林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增产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纳灰村积极动员村民将自己的房屋装修成客栈进行经营,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同时,纳灰村还不断创新旅游业发展以适应游客和当地市民的需求,把原来的单一稻田种植升级到既种植水稻又养殖鱼、鸭等特色生态养殖,实现从出门务工到在家务农或就近在民宿、客栈、农家乐务工的转变。通过健康养老基地的打造不断丰富纳灰村的旅游业态,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纳灰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村镇”、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省十佳新农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课题组于2021年7月对两个村进行专项调研,每个村停留时间均为十天。调研主要是以边访谈边填写问卷边录音的方式进行,共计访谈600余人(户),回收问卷485份,收集访谈录音600多条。为保障数据的真实性,规避由语言造成的沟通障碍,调研前与美泉村村委会协调联系,访谈时有当地村民陪同翻译。
总体来看,两地乡村旅游起步时间大致一样,国土面积和人口(包括家庭户数等)相差不多,距离城区均在15公里一级客源市场范围内,交通便利,也都在2010年到2016年间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并取得系列发展成就。此后,纳灰转型升级继续稳步发展,美泉旅游大不如前。两地的有关发展指标对比见图2。
图2 纳灰、美泉两村被调查人口从事旅游相关劳动获得收入情况资料来源:根据2021年7月两村实地调研统计整理而得。
(二)运行系统对比
从调查统计情况来看,两村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运行效果差距很大详见表1。
表1 乡村旅游地系统运行效果对比
第一,运行系统稳态运行的底层逻辑是夯实系统基础。乡村旅游地运行的系统基础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业附加值,打造农旅融合的闭合产业链是关键。对比两村发展实际,纳灰村在高产高效农业,农业景观打造和建构农业产业链等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从供给侧实施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既把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种植养殖产业链终端消费市场,就地实现产销对接,使种养殖户直接受益,又确保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游供给安全健康,确保乡村旅游产品高质量供给,形成农旅融合发展的有机内循环。农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既要保持田园风光,更要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普遍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只是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更为本地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提高生活品质创造条件,如纳灰村小广场、小商场、小球场的建设投入,真正实现“旅游设施生活化,生活设施便利化”。生活于乡村旅游地的村民们也由于设施功能完善、交通状况改善、民居功能提升、乡村社区和容而“安居乐业”,受益于旅游发展的村民更加支持旅游业发展,自觉遵守乡村治理、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主动维护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为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运行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规模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带来乡村发展旅游的不竭动力,不仅拉引更多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更吸引大量外来投资者进入本地,注入社会资本,活化闲置民宅。纳灰村现有民宿中50%以上由外来者经营,外来经营者不仅注入资本还带来时尚设计理念,绿色经营模式和客源,推动乡村民宿、餐饮等高质量发展。内部动力来自社区和原住民,只有社区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制订发展规划,采用奖补政策培育乡村旅游精英,才能有效激活内部动力。纳灰村乡村旅游发展至今,最初的18位由政府资助一万元率先发展农家乐的带头人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其中王昌燕在自己的“万峰第一家“一直保留打糍粑这样的传统美食文化项目,提升游客的文化休闲体验质量。政府还组织这批创业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甚至请兴义市内酒店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培训,从管理到后厨,技术赋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提高参与能力,提升发展效益,形成整个社区支持、参与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从两村接受访谈村民的人口统计指标来看,统计结果符合旅游业国际经验,即旅游业从业人员80%以上是女性,而旅游业发展60-70%是由女性贡献的,且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可能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成效——经营主体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经营效果的差异。(详见图3、图4)。
图3 纳灰村填问卷人员(N=258)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
图4 美泉村填问卷人员(N=227)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
第三,运行系统持续运行的顶层逻辑是强化政府和政策支持。美泉村位于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活化村域自然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共同富裕,支持系统的作用更为重要。乡政府虽然编制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但对美泉村缺乏明确定位,未明确在自然保护区究竟应如何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长年仅靠骑马获得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禁锢了经营者和村民的思维,未能挖掘美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并与当地自然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对市区及远距离市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纳灰村委会从顶层设计开始,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主导思想贯穿于基层各项工作中,围绕旅游进行环境整治、空间营造、招商引资。还组织村民建立乡村旅游运行组织,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经济行为进行统一,将分散的农村多种土地进行整合,将分散的长期闲置资金进行捆绑,在系统基础运行中发挥能力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均摊等作用,以规模化效应解决个体农户不易办到、政府部门不能包办的事情[13]。支持系统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不难看出,美泉村要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对乡村旅游运行系统进行优化。
首先,强化支持系统。基层政府应更全面理解、梳理相关政策,充分运用相关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突破发展瓶颈。尤其是加强县政府及县级相关部门对包括美泉村在内的县域发展规划,划定产业集聚边界,为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做好服务;乡政府要加强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协调与沟通,明确自然保护区保护重点,确定保护区非核心地带的产业布局;村委会要根据“农业+旅游”的战略重点,引导现有旅游经营企业升级转型,通过整合乡村资源,设计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乡村研学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和乡村康养旅游产品;与此同时,促使乡村经济由高污染向低污染,高投入向低投入,高成本向低成本,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其次,激活动力系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尤其是鼓励原来经营农家乐的接待户“重起炉灶”,吸引本地人的周末消费和外地人的假期消费,打造乡村传统美食品牌;鼓励非遗传承人将纳西刺绣工作室等技艺展示场所融入乡村旅游线路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扩大乡村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利用新媒体赋能非遗宣传,打造乡村文化IP,拉引更广大范围的市场,形成发展的外生动力。通过奖补政策和专项培训提升村民参加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为能力,通过合作社连接乡村旅游市场供需两端,让更多参与其中的原住民受益,形成内生动力。
再次,夯实系统基础。美泉村要保持农耕场景,形成大地景观还需尽快调整土地规划,使分散的农田连片,使污染较大但又是主要吸引物的骑马项目转移到半山。村域环境通过亮化绿化实现美化,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通过种植林果等经济作物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大苹果、梨、冬桃等传统优势品种的品牌塑造力度,加快“绿色食品牌”申报宣传工作,实现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的本村居民回乡创业就业,已经成功吸引回乡的人才要努力创造创业条件,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通过支持系统培育更多本乡本土人才,发挥“种子教官”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最终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四、系统优化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地转型发展的普遍需求,大多数乡村旅游地与美泉村、纳灰村一样,面临着通过优化旅游地运行系统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美泉村、纳灰村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可清晰看到,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要通过不断的优化过程,维持自身的高性能,才能保持整个系统的高绩效运行。
首先,支持系统有力而稳定。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过程中,行政力量和政策的导向能够起到有力的掌控和推动作用,县、乡、村各级政府要以“民生导向“为指导原则,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群众发展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带领大家共同致富。顶层设计以“引导”为主,确保正确理解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基层政府可在乡村旅游发展急需解决的土地政策、环保政策、人才引进和金融支持政策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因地制宜执行政策,保护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保障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便利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确保乡村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活化都能以包容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与发展并举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增长点。基层治理以“撬动”为主。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乡村建设投入,撬动各部门各组织力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垂直一体化基层治理机制,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撬动一切可动员力量推进乡村旅游市场化运作,提高乡村旅游地经济运行效益。
其次,系统基础牢固而具协同性。乡村旅游是整个乡村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基础与其发生发展的场域空间协调共生,在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环境整治与绿色发展中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高度协同,才能发挥系统基础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确保乡村田园风貌与改善乡村环境协同,保持乡村文化原真性与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相融合,尊重乡村经济自然运行秩序的同时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效益。总之,确保乡村旅游发展建立在“三农”高质量协同作用的基础上。
最后,动力系统保持持久的内生活力。内生动力的持久性决定发展的持续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因为参与乡村旅游实现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内生动力源泉。只有通过乡村旅游培训赋能经营主体,提高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激发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新性,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有效利用系统基础,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并逐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与此同时,支持系统提供持续稳定的保障条件,让乡村旅游经营者持续受益并扩大收益,让乡村旅游消费者不断丰富体验,重复消费并传递口碑,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最终形成乡村旅游地持续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形成外生动力。
总之,在乡村旅游运行系统中,三个部分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地运行系统中,新发展理念引领政策等支持系统创造发展条件,新农村建设促进系统基础各部分形成协同效应,新产品新业态满足新需求激发系统活力。所以,只有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运行系统才能解决乡村旅游地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