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高铁车站黄土路基沉降特征及原因分析
2022-04-20刘阳杰
杲 斐 李 硕 刘阳杰
(1.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70;2.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1 引言
高速铁路对轨道的精度要求高,路基作为轨道结构的直接载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抗变形能力[1]。从目前运营高铁来看,路基变形主要发生在地基部分,其原因多为荷载和外部环境耦合作用下,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发生变化,承载能力降低而导致路基本体变形,路基本体变形的反射作用引起了轨道结构的变形[2-3]。为此,要高度重视高铁路基结构的变形监测,定期对路基变形段落进行评估,分析路基的变形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保障高速铁路运营安全。
目前,运营铁路路基变形监测方法还是依靠常规接触式测量手段,常用高精度水准仪、全站仪、GPS等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其缺点为劳动强度大、观测周期长、受营业线和光线影响大[4-7]。近几年,兴起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已经用于部分交通工程的区域变形监测,该技术为非接触式测量,可以监测到长期地表缓慢形变,具有全天时、范围广、受天气影响小的特点,可以定期提取交通工程沿线区域沉降变形情况。雷朋涛[8]将InSAR和北斗监测及传统水准测量相结合,对比分析了某高寒铁路路基沉降情况,证明了InSAR技术的可行性。张兆旭[9]采用PS-InSAR技术对京沪高铁静海段上典型PS点进行沉降时序分析。张学东[10]基于PS-InSAR技术分析了京沪高速公路京-冀段变形情况。秦晓琼[11]以上海轨道交通工程为例,采用PS-InSAR技术分析了沉降格局,探讨了其形变特性及原因。总体看来,PS-InSAR技术用于交通工程的变形监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要求。
在高铁路基病害原因分析方面,高超[12]针对运营高铁某站场路堤轨道面沉降病害,分析成因并提出采用基底及路堤主体注浆加固技术治理病害。李尚飞[13]以大西高速铁路高速综合试验段为例,对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主要成因、整治措施及其效果进行研究。李坛[14]分析了沪昆高铁某软土区路基沉降变形原因,得出部分地段路基受到新增荷载影响造成土体偏压,导致路基本体发生侧向滑移变形等病害的结论。李金良[15]针对兰新高铁部分水泥土路基上拱病害,研究了路基上拱原因,指出路基填料中高含量的硫酸盐和水泥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钙矾石、硅灰石膏的过程中膨胀造成路基变形。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路基病害与路基内水分分布关系紧密。
本文以某高铁车站黄土路基沉降病害为例,基于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RA)对高铁路基范围内地面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其沉降规律、发展趋势对高速铁路线路的影响。在现场钻探取样,分析地基土的干密度和含水率分布特征,寻找路基变形的原因,以便指导后续病害治理。
2 工程概况
某高铁车站位于黄河的二级阶地,紧邻既有兰新铁路,区域地形开阔,城市道路交错,交通极为便利,是利用旧的铁路编组站而新建的大型客运枢纽,车站范围内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1)砂质黄土,分布于黄土梁峁区边缘,厚度8~12 m,Ⅱ级普通土,承载力为120 kPa,具有Ⅲ级湿陷性;(2)细圆砾土,成分以砂岩为主,Ⅱ级普通土,承载力为400 kPa;(3)粗圆砾土,Ⅲ级硬土,承载力为500 kPa;(4)卵石土(Q3al7),Ⅳ级软石,承载力为750 kPa。
轨道结构为有砟轨道,路基基床表层为60 cm厚的级配碎石,路基填高0.6~2 m,地基采用强夯、水泥土挤密桩和DDC桩处理。路基两侧设置矩形排水侧沟,宽度0.6 m,沟深0.6~1.8 m。车站自2017年7月开通运营,2018年,观察部分股道路基的排水侧沟开裂,轨道出现下沉,影响了列车的运营安全。
3 路基沉降特征分析
鉴于变形段高速铁路在限速运营,采用传统的接触式测量进行路基沉降观测费时、费力,同时列车运营也会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观测人员的安全。为此,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进行路基变形观测,分析路基沉降原因。
PS-InSAR技术是利用某一固定区域的长时间序列SAR影像,筛选出1幅主影像和N幅辅影像进行干涉分析,选出大气影响小,且与时间和空间失相关的稳定的房屋、桥梁、裸露岩石等组成的永久性散射体,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程序,将形变相位分量与其他相位分量分离,反演地表在固定时间段内的形变特性,然后使用SRTM90m DEM数据进行二次反演分析和干涉图的二次差分处理,得到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特征。
本项目采用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29景IW模式的VV极化方式SAR影像,影像的轨道号为62,入射角度约为44.6°,时间段为2017年2月19日至2019年6月9日,选取10 km铁路路基200 m宽的范围,共计65 km2进行干涉分析,总计选出12 846个永久散射体点(见图1)。
图1 观测范围内永久散射体分布
为了详细了解沉降情况,在图1所示车站范围内路基中布设A、B两个区域进行时序沉降精确分析,A区域位于车站东咽喉以东部分站线,B区域范围为车站东西咽喉范围内的部分,选取2017年2月19日至2019年6月19日时间段内DEM图像进行干涉分析,在A区域选取a、b、c三段(见图2),B区域内选取d和e段(见图3)进行累计变形分析,绘制时序累计变形分布图(见图4)。
图2 A区域永久散射体分布
图3 B区域永久散射体分布
图4 车站内观测点时序累计沉降量分布
由图4可知,截止2019年6月9日,A区域a段高铁路基平均累计沉降为-21.39 mm,b段的平均累计沉降为-14.28 mm,c段的平均累计沉降为-13.28 mm。B区域高铁路基内d段的平均累计沉降为-9.67 mm,e段的平均累计沉降为-17.11 mm。a段的平均累计沉降最大,d段的累计沉降最小,b、c和e三段的累计沉降相近。从趋势看,A和B区域内5段的高铁路基的沉降趋势相近。
从时序角度考虑,图4中的5个监测段落在2017年5月至2017年9月、2018年4月至2018年7月两个时序段内的平均累计沉降呈逐渐增加趋势,时间与平均累计沉降呈线性关系,沉降较快;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两个时序段内,平均累计沉降较为缓慢,接近于无沉降状态,特别是B区域的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看,2018年7月之后,沉降趋势开始减缓。
4 地基土密度及含水率特征
2018 年9 月底,在 a、b、c、d、e五个段内布设5 个钻孔,孔位编号依次为 ZTa、ZTb、ZTc、ZTd、ZTe,分析地基土的含水率和干密度分布特征,取样深度为10 m,绘制含水率和干密度随深度的分布图(见图5和图6)。
图5 地基土含水率随深度分布曲线
图6 地基土干密度随深度分布曲线
4.1 地基土含水率分布特征
图5为地基土样含水率随深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地基土样的含水率在12.9%~25.2%间,其中地下0.3 m处土样的含水率分布在12.9%~16.7%之间,地下2 m处土样的含水率分布在17.1%~21.9%之间,地下4~10 m范围内土样的含水率分布在17.9%~25.2%之间。从含水率分布趋势看,自上而下呈增加趋势,地下2 m和4 m处为含水量增加趋势的拐点,其中地下0~2 m范围内的含水率增加较明显,定义为快速增加阶段;地下2~4 m范围内的含水率增加趋势减缓,定义为缓慢增加阶段;地面以下4~10 m范围内的含水率几乎不变,定义为稳定阶段。在快速增加阶段,单孔地基土样的含水率随地基深度增加了大约30%;在缓慢增加阶段,单孔地基土样的含水率随地基深度增加约10%;稳定阶段的含水率几乎无增加。
4.2 地基土干密度分布特征
图6为地基土样干密度随深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地基土样的干密度在1.5~1.77 g/cm3之间,其中地下0.3 m处土样的干密度分布在1.5~1.64 g/cm3之间,地下2 m处土样的干密度分布在1.65~1.68 g/cm3之间,地下4~10 m范围内土样的干密度分布在1.6~1.77 g/cm3之间。从总体趋势看,干密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地下4 m处为拐点,在地下0~4 m范围内干密度增加较明显;地面以下4~10 m范围内土体干密度增加较少。对比各点的干密度,ZTa点在地下0~8 m范围内的干密度小于其他点位,对应的a段累计沉降较大;ZTd点的干密度自始至终大于其他点位,对应的d段累计沉降也较小。
根据地勘资料,该段地基黄土的天然干密度为1.5~1.67 g/cm3,土样的干密度绝大多数分布在地基土天然干密度区间内。这说明地基处理范围有限,对路基侧沟外侧地基土影响较小,干密度偏小,土壤渗透系数较大,地表积水容易下渗。
5 路基沉降原因分析
从气候特征考虑,研究区域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9月,11月至次年4月为冻结期,主要以降雪为主,而PS-InSAR观测数据提示,2017年5月至9月、2018年4月至8月两个时间段内平均累计沉降速率较快,这段时间对应春夏季,降雨量较大;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两个期间内,平均累计沉降较为缓慢,这段时间对应秋冬季,降水较少,多数时间地表封冻,地表水入渗较为困难。路基的沉降与气候和降水关系较为密切,但是总体而言,沉降速率有所减缓。
从地基土的含水率分布特征分析,地面以下0.3~4 m间的地基土样含水率处于增加阶段,地面以下4~10 m间的土样含水率基本保持不变,结合文献[16]研究结论,认为地表水入渗引起地基含水率增加。
从地基土的干密度分布特征分析,地基处理范围有限,并没有影响到侧沟外侧地基土,侧沟外侧地基土样密实度偏小,土壤渗透系数较大,地表积水容易下渗。
综合分析认为,该段路基位于车站内,地势平坦,路基间的场坪汇水面积较大,横坡较小,地表汇水通过路基两侧的侧沟排水,而场坪地表为砂砾石,没有采用合理的防水措施,造成雨水及融化后的雪水渗入地基下卧层,造成黄土路基下卧层湿化变形。另一方面,新建路基的侧沟为C30混凝土结构,雨水和雪水从侧沟边渗入沟底黄土层,高含水率黄土的冻胀作用引起了侧沟的开裂,而侧沟的纵坡较小,排水不畅,沟内积水从裂缝中渗入黄土地基,进一步引起了地基的湿化沉降。
6 结论
通过采用PS-InSAR技术和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依托工程黄土路基的沉降特征和原因,得出以下结论:
(1)该段路基沉降主要发生在2017年5月至9月和2018年4月至8月两个时间段,春夏季沉降速率较大,秋冬季相对平稳,总体沉降趋势有所减缓。
(2)车站地基土的含水率没有线性变化特征,在地下0.3~2 m范围内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2~4 m范围内含水率增加速率减缓,4~10 m范围内含水率基本稳定,地下2 m和4 m为含水率增加速率的临界深度。
(3)路基部位地基处理影响范围有限,路基侧沟外侧地基土干密度偏小,渗透系数偏大。
(4)车站场坪的汇水面积较大,排水系统不完善,地表为透水性较强的卵石土,且没有采取防水措施,造成大气降水渗入地基引起黄土层湿化变形。
(5)整治措施为需完善车站股道间场坪地表的防排水系统,做好地表卵石土层的防水措施和C30混凝土排水侧沟防冻和防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