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2022-04-20张丽平李伟博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革兰氏胎龄病原菌

张丽平,李伟博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新生儿科,河南 郑州 450052)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重要场所,其收治的患儿多具有病情危重、进展快、变化快、侵入性操作多等特点,极易出现院内感染[1]。NICU患儿发生院内感染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支出,还会影响预后,甚至导致死亡[2]。对NICU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减少N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2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NICU进入标准的重症新生儿;②经生化指标检查、胸部X线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先天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先天畸形;②临床症状不稳定,预计生存期<3个月。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38例;胎龄28~40周,出生体重815~4 531 g。

1.2 方法①临床资料收集:采用自制的 《临床资料记录表》,由研究小组成员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性别、住院时间、体质量、静脉营养、侵入性操作、应用抗菌药物时间等,并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②病原菌鉴定:采集患儿的血液、痰液、尿液等生物学标本后送检,通过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标本进行菌种鉴定,鉴定过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记录菌株的鉴定结果。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患儿院内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院内感染标准:新生儿住院后>48 h出现的感染或出院后<48 h出现的感染。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院内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引发感染的高危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CU院内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320例NICU患儿中,有29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为9.06%;其中肺部感染20例 (68.97%),血液感染4例 (13.79%),口腔感染2例(6.90%),其他3例(10.34%)。从29例感染患儿标本中检出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2株(34.29%),革兰氏阴性菌22株(62.86%),真菌1株(2.86%)。见表1。

表1 NICU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2.2 NICU院内感染风险单因素分析感染组的胎龄<37周、住院时间>10 d、体质量<1 500 g、静脉营养、侵入性操作、应用抗菌药物时间>7 d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见表2。

表2 NICU院内感染风险单因素分析[n(%)]

2.3 NICU院内感染风险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10 d、静脉营养、侵入性操作、应用抗菌药物时间>7 d是NICU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见表3。

表3 NICU院内感染风险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NICU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新生儿的特殊区域,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虽然随着NICU规模的扩大和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危重症的存活率显著提升,但院内感染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3]。所以,对NICU病原菌分布和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十分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NICU患儿中感染发生率为9.06%(29/320),以肺部感染为主(68.97%);29例患儿标本中检出35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占34.29%,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62.8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占2.86%。邱潇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NICU患儿的感染率为8.37%,其中肺部感染率(71.58%)高于血液、口腔感染率;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3.24%,高于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本研究中NICU患儿的感染率为9.06%,以肺部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根据NICU病原分布情况可以在尚未明确致病菌或病情危重时进行经验性治疗。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的胎龄<37周、住院时间>10 d、体质量<1 500 g、静脉营养、侵入性操作、应用抗菌药物时间>7 d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10 d、静脉营养、侵入性操作、应用抗菌药物时间>7 d是NICU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刘庆倩等[5]的研究显示,NICU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在胎龄、出生时体质量、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等方面存在差异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10 d和侵袭性操作是引发NICU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果相近。分析原因[6]可能在于:①静脉营养对机体免疫系统有一定影响,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外源性感染风险;②侵入性操作会破坏皮肤及黏膜,增加院内感染风险;③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株产生,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影响感染控制。

综上所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时应加强识别潜在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猜你喜欢

革兰氏胎龄病原菌
病原菌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分析性能质量评价研究
女性下生殖道分泌物检测中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分析
五代头孢有何区别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我国科学家创制“革兰氏阴性菌”解药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常用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