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研究

2022-04-20吴芹瑶杨江帆林程管曦

茶叶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变迁茶园茶叶

吴芹瑶,杨江帆,林程,管曦*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研究

吴芹瑶1,杨江帆2,林程3,管曦2*

1.福建商学院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福建 福州 350002

以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构建考虑文化因素在内的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993—2018年16个产茶省区的面板数据,阐述了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规律,厘清其主要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18年期间,中国茶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急剧扩张,茶叶生产空间变迁明显,特征差异显著;茶叶生产布局是自然资源、消费需求、文化因素、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茶叶生产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引起全国各产茶省的差异;自然资源、科技进步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制约条件。茶叶生产布局变化的决定性条件是消费需求和社会经济因素。品牌建设和政策扶持对于当前的茶产业发展也是重要的补充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因地制宜优化茶叶生产布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茶园种植面积,保持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茶叶单产水平;利用茶叶生产区际交互影响,实现茶产业整体效益提升等政策建议。

茶叶;生产布局;比较优势;优化

中国是世界茶的发源地,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产业是我国诸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成为许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2018年期间,茶园种植面积呈现波动性上升,增长了1.18倍;茶叶产量持续增加,由26.8万t增加至261.6万t,增幅876.1%。随着各茶叶主产省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成本、效益和技术的差异逐渐扩大,茶叶生产正在向优势区域集中,生产布局也随之发生改变,出现了“东茶西进”的发展趋势[1]。但各地区的茶园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与全国总体情况并非一致,有些地区茶园种植面积下降明显。全国茶叶生产的平均水平掩盖了区域间的高度异质性,影响对区域茶叶生产变迁驱动力和规律的理解与认识[2]。茶叶的生产变迁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导致[3]。但不同阶段,因各产茶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成本、效益和技术等差异,进入市场化后,中国茶叶生产变迁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因此,厘清这一时段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规律与动因,有助于针对我国茶叶生产“东茶西进”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的实际问题,从供给侧层面入手因地施策,优化调整全国茶叶生产布局的结构,实现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生产布局变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粮食的生产布局,基于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重要性。主要集中在生产布局变化的统计描述与成因的实证分析,伍山林[4]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标分析粮食生产布局变动;罗万纯等[5]运用1978—2003年的面板数据,用生产集中度(生产集中度是指某地区某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对中国粮食生产布局进行分析,并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钟甫宁等[6]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了水稻生产布局变化成因,模型中水稻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包括水稻及替代作物每亩净收益、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例、时间趋势、政策等。钟甫宁等[7]还通过使用生产规模指数对棉茶叶产区布局变动进行了分析。近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开始着手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特征等研究,但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并辅以空间重心转移模型,但仅停留于特征与规律的分析。肖智等[1]选用中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名优茶产量、茶叶产值及名优茶产值这5个指标,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了2009—2014年中国茶叶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并提出影响这个阶段茶叶生产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政策的强力支持、科技的发展、品牌的推广等。林正雨等[8]以1990—2015年茶叶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重心模型和ESDA方法,对四川省茶叶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吴芹瑶等[9]基于1978—2018年我国茉莉花茶主产区生产面板数据,运用GIS技术和空间重心统计模型梳理了我国茉莉花茶将近四十年的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特征。但现有研究关于变迁背后的驱动机制分析还未有系统研究。

本研究以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利用1993—2018年全国茶叶主产省数据,系统阐述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规律,并实证分析影响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供给侧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本研究有利于科学认识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内在规律,科学研判未来我国茶叶生产布局的优化发展方向,有助于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引导茶叶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对于我国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茶叶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一些与茶类似的、蕴含一定文化价值的农作物生产布局变迁特征和动因分析提供了一个新颖且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其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对今后相关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我国茶叶生产的区域范围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江北、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对于茶叶生产而言,不同产区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构成茶叶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在本研究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问题,将研究对象界定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这16个省区,这些地区的茶园总面积占全国的95%以上,完全可以代表整个中国茶产业。本研究主要采用空间重心统计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茶叶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空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1 理论分析框架

根据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所有的农业生产过程都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彼此交错、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茶叶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过程,必然受到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的影响;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产品比较优势、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唐华俊等[10]认为专业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自然、经济和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资源、市场、区位、技术、环境和政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资源和市场共同构成农业区域布局的本底系统,而政府政策因素是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与发展的控制系统,主要通过经济与制度环境来影响农业区域的布局、规模和竞争力,区位条件、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共同构成农业区域的生产转换系统,通过资源和市场因素从不同方面作用于农业区域布局的形成。

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市场环境、文化因素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因素变化造成茶叶生产比较优势的变动,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生产决策权,其生产行为的调整会自发地表现出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趋势,茶叶生产就会向优势地区转移,最终影响茶叶生产布局的变迁。比较优势原理不仅适用于国际分工,而且也适用于国内的区域分工。在开放经济中,区域分工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本地区在生产上是否都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都应当生产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通过外贸或内贸,进口或购进那些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这种分工格局形成的产业区位能够实现地区和全国资源配置效率和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茶叶生产布局变迁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其变迁的特征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需要我们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框架内分析。同时,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市场环境、文化因素、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变化对茶叶主产区比较优势的变动影响程度和区域间差异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具体的逻辑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1.2 研究假说

本研究基于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经济人”假说确定了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待检验的假说:

假说一:自然资源禀赋越充足的地区,茶园种植面积越大。

假说二:非农就业机会与茶园种植面积成负相关,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比与茶园种植面积成正相关。

假说三:茶叶的市场需求与茶园的种植面积呈正相关。

假说四:茶叶区域公用价值越高,茶园的种植面积会更多。

假说五:单产与茶园种植面积呈正相关。

假说六:扶持政策与茶园种植面积呈正相关。

图1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的逻辑分析框架

2 1993—2018年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特征

2.1 茶叶生产布局时间上变迁特征

1993—2018年,中国茶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急剧扩张。从图2可以看出,全国茶园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年末茶园种植面积从1993年117.07万hm2增长至2018年298.58万hm2,增长了1.5倍。这期间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1993—2002年茶园种植面积并未有明显地增长,处于比较稳定的态势;但2003—2015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开始迅猛扩张,增加了158.5万hm2;2016年呈现负增长,茶园种植面积减少了6.86万hm2,但到2018年达到历史高峰。这期间,当年茶叶采摘面积与年末实有茶园种植面积变化情况一致。

全国茶叶产量增长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图3),1993—2003年变化幅度很小,年均增速2.5%;2004—2014年全国茶叶产量急速上升,年均增速为9.64%;2015—2018年属于波动上升期,年均增速为5.09%。

1993—2018年,茶叶单产增速较快,由1993年的0.66 t·hm-2增至2018年的1.13 t·hm-2,增加了71.49%;产量上增长更快,与1993年相比,2018年增加了3.35倍。从图2、图3可以看出,茶叶单产的变化趋势和速度(茶叶产量/采摘面积)与茶园种植面积、茶叶采摘面积的增长趋势不一致,这与茶树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更新等其他因素有关。

2.2 茶叶生产重心变迁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把时间与空间动态整合在一起的特征,使研究的结果可视化。本研究运用空间重心统计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系统剖析1993—2018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动态演变规律。

图2 1993—201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采摘面积和茶叶产量的变化

图3 1993—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和单产的变化趋势

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建立茶叶生产空间重心统计模型,运用ArcGIS软件描绘茶叶主产区的空间重心坐标,再结合地图,解释茶叶生产重心的迁移轨迹、方向与距离。

假设我国茶叶主产区由个子区域组成,其中,第个子区域的重心坐标为(XY),M为该子区域某种属性的数量值(如面积、产量),则中国茶叶产区时期地理空间坐标均值(XY)就是该区域某种属性的生产重心。计算公式如下:

茶园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在主产区区域内的年际空间区位移动距离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D表示从第年到第年(>)重心移动的距离(K);(XY)与(XY)分别表示第年和第年的重心地理坐标;在纬线方向上的单位经度长度是变化的,但由于重心移动的距离往往不是特别大,本文对此忽略,取常数111.13,表示地表球面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平面距离的系数。

根据1993—2018年中国茶园生产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基础数据,利用式(1)、(2)计算中国茶叶生产的重心及其移动距离,并通过Arc GIS软件制图得到中国茶园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移动路径。

1993—201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重心落在东经109.71°—111.97°、北纬28.34°—28.66°区域。1993年茶园种植面积重心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8年重心迁移至湖南省益阳市保靖县,重心向西北偏移了253.75 km。面积重心纬向变化较小,表现为向北迁移;经向变化较为明显,表现为一直持续西移。中国茶园种植面积重心东西向移动距离大于南北向移动距离,说明中国东西方向上的茶园种植面积变化较大。2000—2009年,重心移动距离最大,为159.29 km(表1)。说明在此时间段内中国西部的茶园种植面积发展迅速,增长幅度高于东部地区。

1993—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重心处在茶园种植面积重心的东偏南位置,总体落在东经110.64°—113.07°、北纬28.12°—28.17°。同样也是经向变化大于纬向。1993年茶叶产量重心在湖南省长沙市市辖,2018年西移至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向西移动了270.17 km(表1)。从重心移动距离来看,2000—2009年期间和2009—2018年期间变化最为明显,向西偏南移动距离都在100 km以上,说明西南茶区的茶叶产量增长幅度较快。

表1 1993—201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与茶叶生产重心的距离

3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1 模型变量设置

3.1.1 自然资源禀赋系数

自然资源禀赋系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土壤类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光、热、水、土、气等自然条件等依赖较强,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必然会对农作物对生产布局产生影响,并随着气候变化而变迁。研究表明,气温在10~35℃时,茶树通常能正常生长,在20~25℃时生长最快,气温超过35℃时茶树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茶树生长的年降水量一般要求1 000 mm以上,最适宜种茶地区的年降雨量通常在1 500 mm左右。种植茶树以酸性红壤为最宜,pH为4.5~6.5,容易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经济产量。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拥有山地丘陵面积越大,其茶园种植规模也越大。因此,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山地面积占比所构成的自然资源禀赋系数与茶园种植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3.1.2 非农就业机会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也顺势攀升,第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不断升高,严重影响农民从事农作物生产种植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里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从农业流向了非农产业。

3.1.3 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收益比

“经济人”假设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决定了茶农在选择茶园种植生产时,会权衡考虑茶叶生产和其他农作物种植的比较经济效益,它包括茶叶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成本、市场价格、技术水平、规模等综合考量而定,从而影响各地茶园种植面积的变化。本研究借鉴罗万纯等[5]的研究方法,采用各省茶叶与该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作为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比的替代变量。

3.1.4 市场环境

根据生产者行为理论,茶叶的市场价格、人均茶叶消费量和茶叶出口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生产的最终收益,从而决定茶农的生产行为,是茶园种植面积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茶叶市场价格的变化对茶叶的生产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茶叶交易市场中,茶农是产品的供给方,对茶叶的市场价格最为关注。如果市场价格较高,说明茶叶的需求旺盛,茶农种植茶园的积极性会增加,倾向于扩大茶园的种植面积,增加茶叶产量;反之,如果茶叶市场价格较低,则茶叶需求疲软,供过于求,茶农继续种植茶园反而会减少收益,倾向于缩减茶园种植面积,减少茶叶产量。作为茶叶市场供需情况的晴雨表,茶叶市场价格可以影响茶农的生产决策,从而间接影响某一地区茶叶的生产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加之茶叶健康知识的普及,人均茶叶消费量也会日益增加,从而刺激茶农种植茶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作为茶的世界发源地和最早开始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的茶叶出口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国际茶叶爱好者对种类丰富的中国茶的需求和向往只增不减。

3.1.5 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

茶为国饮,茶是中国最具文化意向的符号。茶叶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与竞争优势。茶叶贸易使经济获益的同时,还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文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在韦伯、塞缪尔等学者的研究著作中被论述[11],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影响力。相对于其他农产品,茶叶具有更明显的兼具物质和文化的双重性。品牌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品牌价值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所蕴涵的独特茶文化,有助于从社会影响、区域形象、生态旅游等方面对区域经济产生系统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对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作用。

3.1.6 茶叶单产水平

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对茶叶生产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突破自然因素对茶叶生产的限制,使一些资源优势并不显著的地区也可以进行茶叶生产,从而改变茶叶的生产布局。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创新,如生物技术、优质茶树种质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茶园数字化管理、肥料缓释技术等都有助于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茶叶的品质,增加茶叶生产的经济收益。根据农产品供给理论,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与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呈正比,即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农产品的供给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3.1.7 茶产业政策扶持

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政策扶持会增加茶农种植茶园的积极性,从而扩大茶园的种植面积。以福建省为例,从2008年起连续9年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累计超过10亿元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从2009年起连续8年实施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并于2012年6月1日在国内推出首部茶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2014年8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等有力地推进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随后云南、湖南、四川、浙江、陕西、贵州等产茶省省政府也相继出台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意见,全国茶叶生产规模在这一时间再创历史新高。

3.2 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由于变量数据的单位不一致,除技术变化外,统一对其取对数,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具体模型形式如下:

式中,Yield为第地区第年茶园种植面积(万hm2);EF为第地区第年的资源禀赋系数;Jjxyb为第地区第年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比;Fnjy为第地区第年的非农就业机会;Conl为第地区第年的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kg);Expo为第地区第年的茶叶出口量(万t);Ppjz为第地区第年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亿元);Tech为第地区第年的茶叶单产水平年增长率(%),代表技术进步水平。技术变化中茶叶单产水平计算时用茶叶产量/采摘面积,所以“弃采”因素没有考虑在内。D为第地区第年的政策虚拟变量,有政策支持取1,没有政策支持取0;为截距项;β(=1,2,……,8)分别表示各个解释变量的待估计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

由于在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着时间滞后效应,尤其对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而且生产过程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播种季节农民做种植面积决策时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产出和收益状况,而且农业生产决策是一年一次,决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或更改,再者,中国茶叶生产主体经营规模很小,无力影响市场,所以,通常的做法是根据上一年度的相关信息做出本期种植决策,即:农户的种植决策主要受各个解释变量上一期值的影响,在模型中用表示。

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是1993—2018年中国16个茶叶主产省区的面板数据,包括江苏、浙江、湖北、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贵州、四川、广东、云南、安徽、陕西、甘肃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6个省区。数据引入模型后,各变量及其特征值如表2所示。其中年度茶叶采摘面积、茶叶产量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9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来自于中国气象数据网;茶叶出口量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ms.mofcom.gov.cn)提供的“重要农产品出口月度报告-茶叶”。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来自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结合各省茶叶产量与出口量,2008年、201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统计年鉴》整理得出,缺失部分从中国茶叶学会官网(www.e-chinatea.cn)中查阅、补充。各省茶叶人均消费量、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数据来源于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数据库”;各地方茶产业政策来自“北大法宝数据库”。其他相关数据均源于“中国三农数据库分省数据库”。

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1 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利用豪斯曼检验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确定合适的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为:“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是不相关的,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根据豪斯曼检验结果,统计量分别为73.63,对应值均为0.000,即强烈拒绝原假设,认为两个阶段的固定效应模型均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表2 1993—2018年的模型各变量及其特征值描述

4.2 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本研究应用Stata.13软件进行回归并作膨胀因子检验,各变量方差膨胀系数均小于10,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具体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自然资源禀赋系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土壤类型)对茶园播种面积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自然资源禀赋系数越高的地区,拥有山地丘陵面积越大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壤适宜的地方,其茶园种植的规模就大。资源禀赋系数每提高1%,茶园种植面积将提高1.032 2%。这表明,茶树是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大的农作物,自然资源禀赋系数低的地区无法大面积种植茶树,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这也充分验证了为什么茶树都集中连片种植在北纬23°地带。西南茶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更有利于茶园种植规模的扩张。

非农就业机会对茶叶生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的偏弹性系数估计值为–1.995 6,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农就业机会增加1%,茶园种植面积平均下降约2%,表明非农就业机会对茶叶生产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与预期相符。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的比较收益低下,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增强,这为农民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项目之间做出最优选择提供了可能。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广东省逐渐失去规模比较优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省的非农就业机会选大于其他茶区。

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比对茶园种植面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偏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949 2,均在1%的水平下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比每提高1%,茶园种植面积平均提高0.95%。这表明农户在不同农业生产项目之间进行决策时会根据当地不同作物的经济效益状况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同时也表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通过价格手段引导资源配置的程度越来越高。

消费需求在模型中对茶园种植面积也起到了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和茶叶出口量的偏弹性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44 2、–0.012 3,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在10%的水平下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提高10%,则茶园种植面积需增加0.044 2%,表明国内市场的消费量对于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而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迭新,科学饮茶的知识得到宣传普及,广大消费者对茶叶消费认知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扩大,从而加快了茶园种植规模的扩张速度。与预期不同的是,研究发现近26年来,茶叶出口对茶叶生产变迁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茶叶出口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因此对茶园种植面积的增减影响不显著。

表3 1993—2018年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注:(–1)表示上一期;***、**、*分别表示系数估计值在1%、5%、10%水平上达到显著

Note: (-1) denote previous period.***, **, * denote that these coefficient estimat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1%, 5% and 10% levels, respectively

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对茶园种植面积具有显著影响,但偏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115 8,作用为负,这与预期不符。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中国茶叶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宣传力度不够,对茶叶生产变迁还不足以达到影响的程度;二是鉴于文化因素指标的量化和获取难度大,单以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这一指标作为文化禀赋的评估过于简单,这是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需要以后的研究做重要补充和拓展。

茶叶单产水平在模型中对茶园种植面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偏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133 8,在1%的水平下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提高1%,茶园种植面积会提高0.133 8%。表明茶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茶叶生产。

茶产业政策扶持。地方性茶产业扶持政策对茶园种植面积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使得该产茶省茶园种植面积提高0.049%。说明茶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了茶区茶园种植面积的扩张。

5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以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利用1993—2018年全国16个产茶省区的面板数据,阐述了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特征与规律,厘清了影响中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主要影响因子,特别是文化因素的影响,阐明了这些影响因素背后的影响机理,系统解释了我国茶叶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最后为我国各区域茶产业发展提供适宜的发展政策建议。改革开放后,1993—2018年,中国茶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急剧扩张。我国茶叶生产空间变迁明显,各茶区发展特征不一;全国茶园种植面积、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相一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和产量重心持续西移,说明西南茶区茶叶生长增幅高于其他地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生产布局是自然资源、消费需求、文化因素、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茶叶生产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造成全国各产茶省的差异。自然资源禀赋系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土壤类型)对茶园种植面积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自然资源禀赋系数越高的地区,拥有山地丘陵面积越多的地方,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壤适宜的地方,其茶园种植的规模就大。非农就业机会对茶叶生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对茶叶生产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茶叶与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比对茶园种植面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对茶树播种面积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茶叶出口量对茶叶生产变迁的影响不显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对茶园种植面积具有显著影响,但后续研究还需改进提升。茶叶单产水平在模型中对茶园种植面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茶产业政策扶持也会促进茶区茶园种植面积的扩张。可以概况地说,自然资源、科技进步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茶叶生产布局变动的制约条件。茶叶生产布局变化的决定性条件是消费需求和社会经济因素。品牌建设和政策扶持对于当前的茶产业发展也是重要的补充因素。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建议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茶叶生产比较优势和显著影响因子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规划茶园种植面积,保持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茶叶单产水平;利用茶叶生产区际交互影响,实现茶产业整体效益提升,并提出相关具体政策建议。

[1] 肖智, 黄贤金.2009—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 2017(1): 109-120.

Xiao Z, Huang X J.The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ea production from 2009 to 2014 [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1): 109-120.

[2] 郑旭媛, 徐志刚.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J].经济学, 2017, 16(1): 45-66.

Zheng X Y, Xu Z G.Resource endowment constraints,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inducible technological changes: tak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China’s food production as an example [J].Economics, 2017, 16(1): 45-66.

[3] 俞春芳.中国茶叶生产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408个茶叶生产县的调查[D].杭州: 浙江大学, 2018.

Yu C F.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tea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a survey of 408 tea-producing counties across the country [D].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8.

[4] 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 2000(10): 38-45.

Wu S L.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J].Economic Research, 2000(10): 38-45.

[5] 罗万纯, 陈永福.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5(6): 58-64.

Luo W C, Chen Y F.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J].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5(6): 58-64.

[6] 钟甫宁, 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7(9): 39-44.

Zhong F N, Liu S F.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J].China Rural Economy, 2007(9): 39-44.

[7] 钟甫宁, 胡雪梅.中国棉茶叶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8(1): 4-9.

Zhong F N, Hu X M.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cotton and tea production [J].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8(1): 4-9.

[8] 林正雨, 何鹏, 李晓, 等.1990—2015年四川省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1): 76-84.

Lin Z Y, He P, Li X, et al.Study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5 [J].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8, 34(31): 76-84.

[9] 吴芹瑶, 孙朝锋, 杨江帆.我国茉莉花茶生产空间变迁特征研究[J].茶叶通讯, 2020, 47(2): 313-320.

Wu Q Y, Sun C F, Yang J F.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changes of jasmine tea production in my country [J].Tea Newsletter, 2020, 47(2): 313-320.

[10] 唐华俊, 罗奇友.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87.

Tang H J, Luo Q Y.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87.

[11] 屈峰, 陈秋华, 谢向英.基于空间计量的文化因素对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化影响研究[J].林业经济, 2017, 39(1): 36-41.

Qu F, Chen Q H, Xie X Y.Study on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olong tea industry based on spatial measurement [J].Forestry Economics, 2017, 39(1): 36-41.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

WU Qinyao1, YANG Jiangfan2, LIN Cheng3, GUAN Xi2*

1.School of Tourism and Leisure Manage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Fuzhou 350002,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3.Fu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Fuzhou 350002, China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rational "economic man"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taking cultural factor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s in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 into account was constructed using data from 16 tea-producing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 from 1993 to 2018.The panel data of the district expound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changes in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 and clarifie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that affected the changes in China's tea production lay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1993 to 2018, China's tea industry had agglomerated and expanded in terms of production scale, and the tea production space had changed significant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2) The layout of tea yield was based on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er demand, and culture.The factors lik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 over time, and resulted in differences in tea-producing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3) Natur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ere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changes in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The decisive conditions for changes in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 were consumer demand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Brand building and policy support were also important supplementary factor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land resources, rationally plan the area of tea gardens, maintain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attach importanc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 yields and use the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 of tea production to achie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tea industry.

tea, production lay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optimization

S571.1

A

1000-369X(2022)02-290-11

2021-06-21

2021-08-07

福建省现代农业(茶叶)技术体系专项(闽财指【2019】897号)

吴芹瑶,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茶文化与茶业经济管理研究。*通信作者:gxi211@163.com

(责任编辑:赵锋)

猜你喜欢

变迁茶园茶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茶园飘香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周宁生态茶园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茶园观色
变迁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