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教学渗透史料实证
2022-04-20林发枢
林发枢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深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内涵。在当下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核心素养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挑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教-学-评一致性
前言
什么是教-学-评一致性?它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贯彻新课改、推进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范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历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应该强化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有效达成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新目标,切实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本文将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分析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及史料实证培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探求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课堂教学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于“形式主义”和“低效教学”等。
1.1教师选择史料时面临的困境
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相关的史料的时候,还存在着史料的堆砌现象,在选择时没有进行一些筛选,只在意史料的数量,不关心其是否契合教学实际,是否真的符合真实的历史。忽略了史料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甚至直引超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始史料,不仅无助学生理解知识,反而成为学生学习负担。教師所选的史料不具有突出的教学实用价值,造成教学知识点背道而驰,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1.2教师对史料实证素养认识不足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寻求渗透历史文化内核的教学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试图深入探究,但他们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缺乏深刻的认知,多是依然选择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无法提升教学活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拓展学习视野。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不强、素养不足,教师也很少朝这个方向引导学生,最终导致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无法得到提升。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2.1细化多维教学目标设计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进行教育目标的设计,将其作为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活动的基础和导向标。初中历史教学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来展开,教学目标的规划设计必须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期能够有效整合学习资源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不能脱离实际,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班级实际,既要树立自信,又不能太高。教师在备课时也要体现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从多维的角度设计相关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秦统一中国”的内容时,根据课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好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第一,基于历史实证,学生要从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对秦统一中国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识记与理解。了解秦统一中国后建立起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确这样的举措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实证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第二,基于对历史实证的认识,学生要从过程和方法这个角度进一步体会课本图片,如秦统一中国形势图、秦朝的政治结构图等图片,将历史实证和教材图片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获得深层次认识。第三,在有了深刻认识后,学生要深挖历史内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对秦统一的具体作用进行理解。总之,只有设定科学、多维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够围绕设定的目标有效地开展后续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2.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采用的任意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实施,只有将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完美整合,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方法的实效。为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整合,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控制课堂的整个过程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结合,达到初中历史教与学的一致性。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入新的课程内容,播放《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视频及《1937南京记忆》的纪录片,激起学生注意力。1937年的那六周,成为南京人民与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恶劣行径,引起了周边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不满和愤怒。而后提问学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日本人始终不愿意承认对南京人民进行了残酷屠杀?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会让很多国家的强烈愤怒与不满?由此导入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在充分了解抗日战争史料的基础上,自主填写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表格,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与迫害保持清醒认识,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胜利的积极意义。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多媒体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牢记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史料实证思维,促进学生养成“吾辈自强”的思想意识,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2.3营造史料实证探究氛围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历史史料,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为了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我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夏、商、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我们讲到禅让制,禅让制一度在后人心中是“劣迹昭著”的,后来“竹书纪年”的发现,冲破了古代儒学千年来营造大同世界的美梦,但是从历史研究来看,禅让制并不是一个谎言,而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只是它与我们普遍认知的确有不同,有内禅和外禅之分。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以往认为禅让制是什么样的?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在学生给出自己的回答后,老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大家回答的很不错,颠覆以前对禅让制的认知,那还有无同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在获得老师的认可后,学生的探索意识被有效燃起,争先举手发表意见。最后在师生良性互动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然后教师总结:其实,最初的禅让制有内禅和外禅之分,内禅就是传位于自己的血亲,外禅就是传位给异姓贤能。因此,大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其实并不是“家天下”的开端。通过这种课堂讨论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真面目”,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评的三元协调一致、相向而行,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4科学有效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本身就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可以帮助教师有效规范教学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考试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表现的综合性评价,还要积极进行评估方法的优化创新,并要强调教育评估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在進行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布置以及考试测试的时候,教师列出的考查问题必须以历史史料为基础,紧扣教学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合作探究的问题和方向也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史料真实性,史料是历史学科教与学的基础,学生必须基于史料展开学习。培育学生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进一步达到了教、学、评的三元一致。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下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帮学生提升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证学生历史学习实效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教学理念,以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为中心,通过多维教学活动,提升史料实证能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让课堂教学成为建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卢翠凤.“学-教-评一致性”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省思——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J].考试周刊,2021(65)
[2]高洁.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2)
[3]胡乐峰.“备-教-学-评”一致性视野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