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4-20丁亚东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基础上,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综合思政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分析,结合课程专业目标、德育目标,对课程结构内容分化、实施思路及重点措施进行针对性分析。
关键词:《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 收稿日期:2022-01-26
DOI: 10.19999/j.cnki.1004-0226.2022.04.020
结合我国近些年的教学改革进度,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学的总体任务,在该環境下,思政理念体系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根本要素。建立住思政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拓展打造的课程,即为思政改革模式,该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院校落实教学体系优化的主要内容。
l 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及提出背景
综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建立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课程的实际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打造双向并行的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协同效应,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各个专业教学中,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迎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教育理念。其中,三全育人是建立在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以及全程育人的基础上形成的基础教学体系。该理论体系在我国的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出现较早,2004年我国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其中便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1]。
发展至2014年,德育教育已经与当前的教学综合改革全面融合,并且逐步由原有的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中来。课程思政的基础理念如下:
首先,必须要遵循教育体系发展的根本规律,要将重点还原到最初的育人角度,要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学生,同时要引导学生构建终身发展以及终身接受教育的制度体系。
其次,必须要构建良好的顶层设计,要转变政府本身的职能,要引领院校积极的落实学科分离以及学科统一,打造管办评于一体的制度体系。
再次,要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要实现思政理念资源与各专业学科资源、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教师资源与社会企业人才资源等多位一体的资源共享模式[2],要打造协同合作的联动教育制度。将思政理念融合到教育的细节中去,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本质内涵,利用协同育人的方式来强化课程思政的落实有效性,同时要打造立体多元化的教学结构,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要具备实践性和可行性,同时要通过显隐结合的方法来加强思政道德理念的融合力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培养白身的文化自信以及人义品格。
2 《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能够满足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涉及到了汽车电器与维修、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汽车理论、汽车文化等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提高汽车电气系统领域基础专业技术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铺挚。
其次,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也要提升其综合素养,尤其是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理念体系,将直接决定人才白身的价值。因此,该课程在带领学生学习汽车电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汽车电器的电路分析和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技能,满足毕业生就业于汽车服务行业的工作需求,并使学生具备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这也是当前落实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础动力。
3 《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础方式
3.1 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开展目标
课程思政本身是一个人的理念,在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之后,要结合该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需求,以学生为中心,重新塑造课程思政目标[3]。结合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实际情况,住落实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政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认真、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岗位责任意识,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需要。
3.2 落实教学内容结构分化
原有的教学体系往往是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而在课政融合之后需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描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描述与课程育人目标对应的具体成效,尽可能可观察、可评估,让学生有获得感。详细的课程内容及思政理念融合点见表1。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线上线下双向教学的基础上,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为学生进行思政理念体系的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空间。并且践行高校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人思政教育理念[4],建设文理交融,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
例如,在汽车电气这门课程中,以国产新能源汽车为例,通过国外汽车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对比,引导学生认清差距,努力奋斗,以比亚迪为例,激励学生如何实现赶超国外技术,找准奋斗方向,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引入信息教学元素来实现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通过引入《入围工匠》八集系列节目,让同学们细细体会那种兢兢业业的传统,脚踏实地的作风,精益求精的入围工匠精神。
另外,要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与社会产业结构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行业法规政策和岗位职责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充分利用身边的思政元素,着重思政元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增加课程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明确课程思政重要意义,与思政课程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同心协力,认真执行课程思政改革。
3.4 构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课程思政的开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院校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重新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并且落实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培训。
首先,从思想意识角度来讲,教师要做到正确引领学生的品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新青年。
其次,在教学水平方面,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专业本领教导,要定位新时期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且结合专业学科教学,落实思政理念的学习和自我充实[5],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体系和教学方法。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结合三全育人的要求,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课程中去,打造全新的专业课程。
3.5 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开展框架
作为校方和老师,要根据白身的情况,以最人限度做好思政课程教育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授的方式、方法和实施计划,在渐进中使学生接受和认同。
另外,由于课程思政是兼并技能知识和哲学体系于一体的新型课堂形式,形式多样,因此要注重习惯的养成。哲学不是无聊和呆板的,政治也不是索然无味的。要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扭曲的人得到矫止,使坚定方向的学生看到光明。在线上线下双向教学的层面,还需要构建实践活动打造实验平台提供线下交流和模拟教学[6],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应用质量。
通过实践活动,加强思政课程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课程不是照本宣科,不是夸夸其谈,也不是强拉硬塞,它具有强大的活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使学生白觉理解和认同。例如某院校曾经结合课程思政的具体模式进行改革,开展了学院课堂教学创新人赛,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白我训练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意识和价值发挥的渠道和空间。
再次,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将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开展的有效性,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自我学习。通过指导、创新创业等方式,住已经感兴趣的基础上,让其自我发展和扩大,比如组织思政方面的各个社团,定期不定期开展活动等。在课程的理念设计中,嵌入“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内涵,以“中国精神”为话语体系,整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创新模式,在立德树人和价值上铸造大学生的“入围思维”和“家国情怀”等时代品质,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兼备人文与科学的伦理关怀素养,充分体现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认同。
4 结语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教学的有效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要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重新定位教学目标,结合原有的知识结构,打造符合课程思政教学标准的内容和结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落实好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这样才可以将思政理念的融合转化为学生的内化知识体系,提升其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自然能够迎合当前社会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l]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围高等教育.2017(23): 11-14.
[2]姜峰.高职《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8):76.
[3]涂冬萍,朱海林,王柳萍,等.“敬业诚信”思政元素融入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 156-157.
[4]范冠良,蔡叔华.“尚武修德”特色课程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探讨一侧于爱围、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7(1):71-72+18.
[5]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30):138-140+143.
[6]钱俊,钱琛.工匠精神融重入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19-20.
作者簡介:
丁亚东,男,1983年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
基金项目:陕西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课题“《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教学探讨”(SG KCS2202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