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22-04-20黄慧玲

课外语文·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题阅读思维导图初中语文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探究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的方法,構建立体的文本图式,高效地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主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50-04

【本文著录格式】黄慧玲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课外语文,2022,21(07):50-52,85.

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在各类考试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答题结果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总体阅读量的积累不够;另一方面现代文阅读所选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文本,某些文本内容本身不好理解,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及理解本身也存在一定难度。再者,学生阅读时的所思所想只停留在脑海,大多是感性的印象,缺少逻辑性。教师缺乏了解学生阅读思路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进行引导,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不高,继而影响到思维能力的提升。

基于以上现状,结合对思维导图的优势和主题阅读教学价值的探讨,笔者将视线放到了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上来。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呈现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思维导图的优势

阅读的过程也是思维建立的过程。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呈现的是一种单向的传导接受关系。这样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句子和语段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最终导致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拓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以其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内容的关系用相互关联和相互隶属的图式表现出来,这种可视化的图像,有助于学生构建立体化的阅读图式,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而且,画思维导图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者,绘制思维导图还能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思考,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

(二)主题阅读教学价值

主题阅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围绕同一个主题,选择多篇阅读材料进行教与学的活动。部编版语文教材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线索,部分课文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相关主题文章的补充阅读推荐。可见,主题阅读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主题分类。本研究的主题主要以“文章内容”和“人文主题”为线索确定。为了方便分析,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每个主题选择三篇文本作为范例进行思维导图的应用。

本次研究的实践对象为厦门海沧实验中学2020届3班、4班的学生。初一入学时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两个班级90个学生中,半数多的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小学阶段就曾绘制过。对思维导图不了解及几乎没有接触过的近一半。在半数多对思维导图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类型较单一。基于以上情况,让学生了解并学会绘制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是本次研究的前提。

(一)分阶段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主要分为八种类型,它们呈现了人们思考时基本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分类等。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还可以根据需要演化出不同的图形样式,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不同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的思维导图样式,从而让学习更加有趣。在具体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通过手工绘制,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

在起始课上,教师首先讲述思维导图的作用和画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内容上先从“我的一天”开始,要求学生从计划、收获、反思三个方面梳理自己每一天的生活。这个阶段持续一个学期,主要目的是让思维导图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画思维导图变成一种习惯。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实例详细地向学生讲解不同类型思维导图的步骤和要求,并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尝试模仿。这个阶段持续一个学期,主要目的在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型思维导图的画法。

第三阶段,学生掌握画不同类型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后,教师讲完新课,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学过的课文学生比较熟悉,借助熟悉的文本巩固思维导图的画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呈现。这个阶段已属于自主应用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创造空间。可以当作一种常态来进行。

第四阶段,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看完一篇文章,主动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时,选出每段中能表达文章核心意思的关键词,把主题放在白纸的中央。从中心开始,可让大脑的思维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自由地、以自然的方式表达。也可以顺时针一圈一圈地进行梳理,每一圈的某个点如果还有下一层的内容,就可以围绕着这一点顺时针方向增加一层。

在掌握了几种基本思维导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线条从主题延伸出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颜色制图。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思维导图的画法。

(二)主题阅读文本的选择

阅读主题是挑选阅读材料的依据,考虑初中生的特点及可接受程度,我们初步选定了感受性较强,学生也较为熟悉且易于产生共鸣的几个主题,相关的三篇文本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具体如下,

1.成长主题:《最后一课》 《孤独之旅》 《爸爸的花儿落了》

2.冬天主题:《济南的冬天》 《北平的冬天》 《江南的冬景》

3.母亲主题:《我的母亲》(胡适) 《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丰子恺)

4.童年主题:《我的童年》 《我和祖父的园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

5.猫咪主题:《猫》(郑振铎) 《猫》(夏丏尊) 《猫》(靳以)

6.故乡主题:《想北平》 《故乡的风采》 《乌篷船》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阅读,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以下策略:第一步,梳理每一篇文本的内容;第二步,整合三篇文本在内容或者写作上的异同;第三步,在前三步的基础上,由阅读的收获转为写作上的启示;第四步,推荐同主题的其他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我们以“成长主题”为例,具体展示思维导图在主题阅读中的应用。本主题的三篇文本分别为都德的《最后一课》,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及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1.梳理篇:内容梳理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名叫小弗朗士的小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具体可梳理为如下思维导图:

《孤独之旅》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的故事。生活上的艰苦使他受到磨砺,从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具体可梳理为如下思维导图: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英子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为主线,以花为线索,穿插了她与父亲之间相处的几个故事。在经历种花—摘花—落花的过程中,英子与父亲经历了生死离别,在这其中,英子长大了,渐渐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全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可梳理为如下思维导图:

2.整合篇:三位主人公的成长之路

三篇文章写的都是少年在特定环境中的成长,通过对内容的梳理,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成长之路。

《最后一课》:战争导致大变动,一节课的教育让小弗朗士瞬间成长。作者借助战争,选取一堂课来表现小弗朗士的成长。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对他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使他的内心开始成熟起来。

《孤独之旅》:一场暴风雨给了他成长的舞台,挫折促使杜小康长大。因家庭变故,杜小康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由此开始他的“孤独之旅”。这是一场身体和心灵接受双重磨难的考验之旅。在一场暴风雨中,他战胜了自我,拥有了成人般的勇敢和坚强。

《爸爸的花儿落了》:父亲离世,毕业典礼后告别童年,开始承担责任,是一种沉重而坚强的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着爸爸生命的终结,也象征着爸爸的爱离英子远去,同时也意味着英子童年的结束。而英子正是在这样难以割舍的爱和猝不及防的离别中迈出成长的步履。

以上对三位主人公成长之路的分析,可用思维导图整理如下:

3.内化篇:成长路上的人和事(我的成长之路)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我们完成了对三篇文本的梳理与整合,由此可以得到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内化篇旨在让学生由别人的成长之路,转移到关注自己的成长之路,并且通过写作将成长路上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可以让学生回忆成长路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带给自己哪些思考和启示。

具体内容可用思维导图整理如下:

4.拓展篇:名人的成长之路

拓展篇旨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外,让学生认识、了解更多的名人。通过阅读人物传记、观看人物纪录片、拜访人物故居等方式,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同时,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获得某些启发和感悟。推荐书目有:

《卓别林自传》 《居里夫人传》 《罗曼·罗兰傳》

《华盛顿全传》 《罗素自传》 《苏东坡传》

以上是思维导图在成长主题中的具体应用,其他五个主题也是用同样的策略进行。具体实施时,一般先布置学生自己画,课堂上小组交流,全班探讨,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整个过程下来,学生思维导图画得是否到位,是否全面,并不是最重要的,画图的过程和交流探讨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都在其中。

主题阅读有助于同类文章的比对,通过实施主题阅读,能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材料中,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思考。经过在两个班级三年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作为一种发散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厘清思维脉络,整合、比较不同文本的异同。用画图的形式把线性的文本转换为立体可观的图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效率。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根据文本的需要自主选择和使用思维工具,做成相应主题的阅读模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能力。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局限于阅读,有的学生已经采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作文草稿,甚至把思维导图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上的差异,有部分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的意义理解不深,绘制思维导图的自觉性不强。如何分层实施思维导图的教学、增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自觉意识、提高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姜艳艳.主题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J].语文学刊,2015(5).

[2]刘濯源.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4][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

[6]王玲玲.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的实用性探究[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黄慧玲,女,1986年生,福建泉州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主题阅读思维导图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
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探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