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荣格原型理论解读基耶夫洛夫斯基的电影创作

2022-04-20周莹李敏张华清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荣格电影

周莹 李敏 张华清

摘要:借助心理學的原型理论分析波兰导演基耶夫洛夫基的电影作品是较新的解读视角,本文主要分析了集体无意识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里的呈现,并且用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共时性解读了基氏作品中的命运感和神秘主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基氏作品所关照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基耶斯洛夫斯基;荣格;原型理论;《两生花》:《三色》电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被尊称为“电影诗人”和“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他的电影没有惊奇的情节和伟大的英雄,有的只是迷茫的普罗大众。在短短的一生中,基氏几乎都在为着一个接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备受煎熬,正因如此他更加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荣格的人格整体论是指人的心灵是由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也就是原型构成,又称原型理论。原型是人的原始经验的总结,是想象、思想或行为与生俱来的潜在模式。此外荣格还发展出了共时性原则,其定义为:“在一种内部意象或某人心中突然产生的预感,与一种表达同样意义的外部事物几乎在同时出现二者之间的巧合。”

本文重点研究电影《蓝》《白》《红》与《两生花》的互文手法,论述了基氏作为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在电影所构建的世界是如何唤起观众的集体无意识的。荣格因提出的“共时性原则”而被认为是神秘主义者,而基氏作为一位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两生花》中也显示出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宿命论的观念,通过这个角度解读基氏的电影会更接近基氏艺术的真相。

一、人格面具: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解脱

“人格面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型之一,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被称为“顺从原型”。

《蓝》中,朱丽是著名作曲家的妻子,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一直默默无闻帮助丈夫作曲,车祸后朱丽失去了家庭,悲伤中她不自觉将自己禁锢。朱丽排斥自己“作曲家”的身份,不接受自己想要创作的欲望。人格面具有利有害,如果一个人过分的沉溺于或过于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被排斥,强有力的人格面具与微弱的人格就会呈现尖锐的对立,受到自卑感的折磨,感到自己与集体的疏远并体验到孤独感。朱丽努力抹掉自己的踪迹隐匿他处,展现了朱丽心中的孤独和痛苦,而在与奥利维尔(朋友兼爱慕者)作曲中,也就是接受真实的自己的过程中,她才释怀。到底何为自由,不是外界不再束缚,而是自己停止了禁锢。

二、神秘主义:借助互文性,探索人生的意义

《两生花》有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表达了基氏对命运的探讨。木偶师迷恋在录像中维罗妮卡的美妙歌喉,那个女孩不是他所认识的法国的维罗妮卡。法国的维罗妮卡问木偶师为什么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木偶,他回答:另一个是为了备用。这个回答让已经知道另一个自己的存在的维罗妮卡更加困惑迷茫,她的个体意识受到了外界的冲击。

《两生花》最后也没有表明维罗妮卡的结局。基氏有意建立一个电影世界,时隔三年,维罗妮卡在《红》中以瓦伦汀的身份活在世界上,实现了与三色的互文。维罗妮卡对楼下的老人说“让我过去帮您”,但是老人并未停留。在后来的“三色”中均出现了老人扔垃圾的镜头:《蓝》中的朱丽被心事困扰没有注意到老人;《白》中的卡罗看到老人把瓶子成功推进绿色回收箱后笑了;只有《红》中的瓦伦汀帮老人扔掉了酒瓶,完成了前世的请求。维罗妮卡该怎么活,瓦伦汀给出了答案,所有的伏笔在他的谢幕之作《红》中得到了升华。

三、由点到面:构建原型,关照人的精神世界

基氏曾说过,我的影片主题就一个字:爱。在三色中,基氏的电影世界是逐渐丰满的,每个主题都是逐步升华的,但始终都没有离开“爱”。

《蓝》探讨的是自由,这个主题面向的是个人,导演并未对其他角色进行深刻描述,主角毫无疑问是失去家庭的朱丽,

《白》中角色的布局不同于《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突显,基氏通过位置来展现夫妻二人的关系,比如卡罗把象征着多明妮的白色石膏像摆在柜子的最顶层等画面布局暗示了并不平等的关系。即使最后两人解开心结,导演也依然让卡罗拿着望远镜仰视监狱窗边的多明妮,这表明基氏认为婚姻关系是复杂的,强调平等并不是明智的。

《红》中的瓦伦汀和老法官都有着各自的创伤,影片中两人起初并不相识,但是短暂的相处后瓦伦汀的善良打动了老法官,而老法官也鼓励瓦伦汀放下心结。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青年法官奥古斯丁,基氏将他的人生与老法官所讲述的往事重合,不同的是他踏上疗愈之旅并在航难中得救,而不是重复老法官的孤独人生。《红》中三位主角代表的便是普罗大众。

死亡、性与爱,生而为人无法避免,基氏通过“丧亲”“性无能”“复仇”等原型构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描述了一个个平凡的人物,再现了芸芸众生面对的困境,在色彩与光线的交替中唤醒了人们的无意识。

四、结语

基氏的电影艺术更多是来源于心灵,挖掘潜藏在心的无意识便是唤起观众情感共鸣的钥匙,就像是《红》的结尾,他塑造的人物终究漂过了人生之海得到救赎,所有涉及命运的元素不在是故弄玄虚,而是对人性本能的反思和追问。不只是电影,当代艺术应关照人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祈愿,而不是狭隘地相信现有的科学和工业体系,将名利作为信仰。艺术家应向内挖掘原始意象找到生命的真相,在信息爆炸、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用艺术和真挚感悟众生。

参考文献:

[1]刘世文,付飞亮.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5):2-4

[2]郭燕燕.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及其对人格发展的意义[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2-3

[3]王天骄.作者电影理论下基耶夫洛夫斯基电影风格分析[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1,(04)

作者简介:周莹,女,2000年生,山东济南人。现为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荣格电影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荣格:神话与集体潜意识
荣格铸就了一部“神秘天书”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