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思维看刘兰芝的艺术形象
2022-04-20郑雪
郑雪
在日常的阅读中学生缺乏思辨思维,缺乏批判精神。在《孔雀东南飞》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以思辨的视角来阅读,以探究的心态来阅读,从理性、批判、质疑的思辩思维重新审视刘兰芝这一艺术形象。思考为何会产生悲剧,可以避免悲剧吗?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女性观、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将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生活,思考社会,反思自我,解决问题,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这也是践行新课改阅读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
木强则折,势强必弱,老子从对立的关系来思考问题,充满生活的智慧,这种辩证的思维给我们很大启发。刘兰芝最美好的品质也许就是最致命的缺陷,是最值得反思最该吸取教训的地方。
一、刚烈果决,维护尊严
刚烈果决,维护尊严,这种美好品格背后也许是自私自我。诗歌写焦仲卿处处和刘兰芝对比着来写,是要衬托刘兰芝的形象,焦仲卿的懦弱无能衬托刘兰芝的果决坚持。焦仲卿孝顺但无原则无底线,拘谨懦弱,忍辱顺从,消极被动,是个失败男人的形象,但刘兰芝的刚烈果决,其实是只从自身角度看问题,不能换位思考,狭隘利己,充满强烈的自我意识。
1.向夫告状
一开篇我们看到她与婆婆有矛盾,采取的方式是跟焦仲卿诉苦,其实就是告状,自己没积极解决,发泄怨气,不为丈夫设身处地考虑,从而激化了矛盾。
2.自请回家
受不了委屈,主动出击,要求遣归,致使矛盾升级,也致焦仲卿于左右为难的处境。被遣归家是不光彩的事,她宁愿被人嘲笑和羞辱,也不愿在婆婆面前委曲求全。
3.言语示威
尽管被迫离开丈夫对刘兰芝来说是痛苦万分,但离开时她压制内心的疼痛,严装打扮,细致用心,高调、强势,绝不顺从,是一种无言的抗争,甚至是赤裸裸的挑战,难怪婆婆看到刘兰芝拜别时还“怒不止”。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说话夹枪带棒,以自谦表现自己的自信、自尊,谦而不卑,实际上有一种不肯示弱而是示威的态度。哪里有这样做媳妇的?在长辈面前刚烈无比,张扬倔强。与小姑作别时才真情流露——“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也是“涕落百余行”,而在婆婆面前她却一滴泪也不流,绝不显露自己的痛苦悲哀。
二、忠于爱情,坚决抗争
忠于爱情,坚决抗争,这种美好品质背后也许是不善沟通。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刘兰芝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在她的心目中,以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就幸福了,就足够了,她以死明志,情真志坚,至死不渝,完成了她理想中的爱情,两人永远化在了一起,但这种爱是不是有问题?标榜的爱令人怀疑。
1.不肯改嫁
哥哥贪财好利,与刘兰芝形成对比,衬托刘兰芝不重钱财,重情重义。回娘家后她情比志坚,不愿改嫁,宁死不苟,应允婚事,已抱必死之心,不管不顾,不念亲人,消极抵抗,哪里去沟通、去协调、去解决问题?
2.以死明志
我們来看他们绝望的反抗——死之前的描写,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刘兰芝更加果敢,“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脱、举、赴几个动作,在作者的笔下刘兰芝如此灿烂优美,义无反顾,这是美丽的生命最美艳的一瞬,死都那么令人目眩神迷。
虽然两人都忠贞于爱情,但两人在问题处理上都是失败的。焦仲卿显然没有替人着想的风范,他所有的话是误解、嘲讽、责难,做事冲动,再次见面时轻易就说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的绝话,没有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要么误解,要么逃避,要么赴死,这样的男子在现实中是可怕的。刘兰芝钢碰钢,硬碰硬,同样不懂与人沟通,不去交流解释,听到对方的怨言,马上做出决定,“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没看到理解和包容,没看到安慰和扶持,没看到同心和协力,看到的是自私和狭隘,是讽刺挖苦与自我标榜。无效沟通,无法调和,仅为了这个美好忠贞,却导致了两个鲜活生命的永远消失。
三、是非分明,极有原则
是非分明,极有原则,这种美好品格背后也许是决不妥协。刘兰芝是非善恶泾渭分明,坚持原则。没有矛盾缓冲,没有商量退步,以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婆婆,来处理家庭矛盾。在家庭里,是非善恶、黑白对错真的那么重要吗?
1.早作晚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她想不通,觉得自己勤劳能干,辛苦不易,自己做的绝对正确,全是婆婆挑剔无理,自己满是委屈,她有想过为什么婆婆嫌弃吗,需要织这么多布吗,婆婆需要的是什么?
2.自作主张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通过婆婆口中侧面知道它做事主动性太强,好拿主意,按自己的意愿,坚持自己的认知,处处锋芒毕露。
四、自信坚强,追求个性
自信坚强,追求个性,这种美好品格背后也许是骄傲不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么骄傲的刘兰芝,她骄傲自己的勤劳、美丽、能干,她骄傲自己有教养,被驱赶时还吩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展现自己知书达理,重感情的美好内在。在刘兰芝自己眼里,她本人就是完美存在,气度和胸襟是婆婆不能及的,这是骨子里的骄傲,我们甚至感到了她从内心里对这个母亲的鄙夷。
人应有尊严骄傲,人要靠骄傲活下去,但她太看重这一点了,她绝不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服从权威,牺牲人格,被人拿捏的“软柿子”,我们设想假如刘兰芝毫无骨气,或者泣涕涟涟,也许婆婆的心理会舒服一点,能容纳她。但刘兰芝这种不卑不亢、挑战权威、自信坚强、追求个性的人,才是婆婆的眼中钉,肉中刺,格外让人不舒服,根本不在她的控制体系里。刘兰芝太爱自己了,眼里只有自己的美好,最终用生命殉了自己骄傲的心。
为何社会容不下一个如此完美的女子?在各种参考资料很容易看到封建家长专制的存在是酿成悲剧的时代原因。当我们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颂这个女性时,却为她的香消玉殒唏嘘不已,深深地为这美好的生命遗憾惋惜,我们所推崇的品格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一种缺陷?除去时代原因,从人性本身剖析,偶然中有必然,反思女性性格,反思我们该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当亲情与爱情冲突时,有没有更合理的平衡方式?而不是消极抵抗,戕害生命。文学作品有教化作用,我们从民歌中受到启发,学习如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幸福地生活。木强则折,势强必弱,我们学习老子的辩证思维,不孤立看事物,用思辨思维读出新的领悟、新的收获、新的思考。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语文阅读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B208)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A969713E-28B4-4C01-9BB8-E008144CB8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