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积累重组创新
2022-04-20朱幼良
摘 要:阅读与积累只有经历从数量到质量再到数量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阅读能力才能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质的飞跃。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在大脑重组中体会,巩固阅读积累,丰富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阅读一旦在大脑中构建了新的认知体系,就要及时运用。尤其是创新使用阅读所得,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新构建的认知体系,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水平,拓宽阅读面,最终在多读、多记、多思、多用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积累;重组;创新使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1-0028-03
引 言
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语文教学的根就是阅读。我们只有不断阅读积累,才能继承先人的文化;只有在阅读中重组创新,才能将先人的文化发扬光大,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与品位。
一、阅读与积累同步
阅读既是吸纳的过程,又是整合与倾吐的过程。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了解信息,接受新知,触发情感,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新认识、新感情、新经验。有了阅读前的准备和知识储备,学生才能把文章读懂。学生若缺少了阅读前的理解,文本知识完全脱离其生活实际,又从何谈读懂、对话、积累呢?阅读与积累应更关注哪方面内容?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看法。
(一)重多读,占数量优势
“书到用时方恨少”“博览群书”说的就是要多读书。广泛阅读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知识面,丰富见闻,提高阅读水平。许多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办好班级图书角,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广泛涉猎文化精华。阅读量越大,涉猎面就越广,获得的知识就越多,文化修养就越高[1]。只要学生坚持广泛阅读,教师指导得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素养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師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生可能一时理解不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也可能弄不懂故事发生的历史原因,但通过阅读一定会被精彩的情节描写吸引,并在脑海中对部分人物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二)重积累,占质量优势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要求学生有自己的阅读积累本,或记录自己的感受,或摘抄精美的词句,或书写自己的灵感……有了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场,遇到相似情景时,学生就能脱口而出或提笔即书。如果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又怎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写出好文章呢?“厚积薄发”才能显现出抒发的精彩。“积而不发”说明积累是在做无用功,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积累;“积而平发”是指说出的或写出的都是些平庸之言,缺少的是积累中的提炼。语出惊人或文章精辟总是少数,厚积薄发者定有其独特之处。节日感言、精彩片段阅读感想、摘抄或背诵(古诗、好词佳句、美文等)、生活中的灵感记录、作业侦察兵、日记或周记等方法都可做尝试。
(三)重理解与运用,占过程优势
阅读总是伴随着理解,每个读者对文本中的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对于相同的文章,不论读者有怎样的理解,其中心大体上还是相同的。只有涉及读者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的部分,才会因个体的自身因素而有所不同。如低年级的《画鸡蛋》一文,学生在学习前以为事物从某一个角度观察所得就是事物的本身,而在学习此文之后就会收获新的知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观察事物必须多角度进行,这样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阅读理解的另一种做法就是运用。如让学生说出“坚强”这个词语的意思,事实上学生很难表达清楚。那该怎么办?让学生用“坚强”造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对词语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先重质量后重数量,螺旋上升
阅读积累要质量和数量并重。较好的方式是先注重积累的质量再注重数量的增加,然后是“质量—数量—质量”循环往复,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这样的积累更具有实效性,如中年级的词语归类,同义词、反义词的训练;按寓言、风景、词性、感情色彩等归类训练。还有中高年级积累中的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对联等,都能帮助学生提高积累的质量,而学生一旦找到规律,积累的速度将大大提高,阅读数量也随之剧增。阅读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又能促使学生反思、感悟其中的规律,为下一阶段的积累奠定基础[2]。这样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积累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五)培养阅读兴趣,占思维优势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喜欢阅读、热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个人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一旦形成能够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数量和质量的积累过程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例如,开设阅读兴趣课程,组织学生就一整本书进行集体解读,这在无形中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产生了影响。很多教师对专门的阅读课不看好、不重视,认为专门开设的阅读课给予学生过多的自由阅读空间,降低了阅读效率。实际上,阅读兴趣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真正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
专门开设的阅读课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阅读,而是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进行阅读兴趣培养,如选择一本小学生都喜欢的《哈利·波特》,开设一节以“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为主题的阅读课,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魔法工具”带到课堂上,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巫师帽”“魔杖”“飞天扫帚”等。随后,教师可以与大家一起赏析小说里面的精彩桥段,带领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电影资料提高对这部系列小说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从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身上学到勇气、友情、正义等优秀品质,提高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说情节中有很多较为深奥、跨度较大的情节描述,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些困难,而通过思维品质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脉络与文体架构,拓展自身的思维深度。
二、重組加固积累
人们说“阅读促成长”“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其中就包含着阅读积累与生活经验的重组。对于同一本书,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读出不同的感悟与味道,可以说,一本好书能够带给人一生的激励与帮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阅读重组与认知加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还停留在相对浅显的层面,如何让学生在未来的阅读之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将量变逐渐转换为质变,最终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是小学语文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阅读重组丰富知识储备
人的知识储备一方面来自生活,一方面来自阅读。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间接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是一种验证了的结论,它省时高效地为人们接受,因此有了学校教育。阅读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积累会与生活经验相融或发生冲突,那若是发生冲突了怎么办?这就关系到知识重组。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见识和知识不断丰富,新旧知识在个体内部不断冲突、磨合、更新,这时迫切需要整合新旧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观念、思想、情感,这就是阅读重组,其能给读者带来新内容,丰富读者知识储备。
同时,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也应伴随阅读重组进行。小学生的是非观念是伴随着生活的经验和阅读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的,教师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则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的培养机会[3]。
因此,在阅读并丰富知识积累的同时,教师也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思考,提出与文本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思维的训练,使其在读思并行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阅读主张,做到有效阅读。
(二)阅读重组丰富生活经验
阅读掌握的知识具有长效性,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景阳冈》,能感受到老虎进攻时的一扑、一掀、一剪,这些只靠电视是很难体会到的。又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了稻草与稻秧、竹子与竹笋的关系,感受到了汉语的精湛、美妙,同时也丰富了生活知识。
优秀文学作品的研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生活、感悟生活,使其更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便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是看到满地落叶,阅读积累不丰富的学生最多只会说:“满地的叶子真美啊!”可有阅读积累与感触的学生,则会将落叶与秋天联系起来,感叹“秋风扫落叶,严冬将至”,或者将秋天与冬天联系起来,想到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进而引申出“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的感慨。这些引用与创新表达就是学生把阅读感悟与生活相联系的结果,阅读能够带给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提升,丰富其生活。
三、阅读积累需要创新使用
重组能够形成对阅读收获的新认识,但这不是目的,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创新。“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才是创新的结果。阅读有了收获,积累就丰富了一些;积累有了感悟,经过重组就有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语言在另一个环境中得到了运用,阅读收获就有了创新。语文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不断提升的。
(一)词语创新使用
文本中的词语用得恰当,作文就会瞬间出现“华点”,提升作文“含金量”。因此,对一些优秀词句,教师需要引起重视,不仅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让其活学活用。
如《挑山工》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对于这一句中的“意味深长”一词,有的学生模仿造出的句子还是“意味深长的哲理”,这叫生搬硬套;而有的学生用“意味深长地说”;有的学生用“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还有的学生用“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这样的句子就有了新意,因为其理解了这个词语的用法。长期坚持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学会创新运用词语。
对于词语创新使用的练习,学生要结合造句练习来进行,因为词语只有在特定的句式与语境中才有实用价值。学生对造句练习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只是为了把词语用到句子中而造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创新使用词语的过程中,必须深度剖析词语的深层含义和逻辑用法,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应用方式。
(二)句子创新使用
一篇文章是否朗朗上口,关键就在于写作者对字句的斟酌与运用。将阅读积累运用于句子的创新中,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还是学生有效阅读与素材积累的集中体现。
句子的创新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写作目的进行,学生需要在合理联想的前提下准确运用句式。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上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留心背诵好词好句,还要求学生把好句子出现的情境合理联系到这些句子可以使用的生活情境,提高句子创新使用的能力。
(三)文体创新使用
不同文体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体裁作文的写作技巧,防止写作中出现偏题、思路枯竭等问题。例如,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写一篇记叙文”“请用散文的形式描写”“以第三人称写作”等要求,如果学生对这些文体的形式缺乏了解,又如何将满腹诗文“铺洒”在纸笔之间?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不同体裁形式的文章进行明确的分析说明,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体裁的特点、作用及运用方式。如记叙文的写法,基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有一个框架,利于记人、叙事。游记多用方位顺序,利于写景、状物。在写作时,学生要注重生动、准确地描述,例如,人物传记要有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生动的故事;而散文则需要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句和富于节奏韵律的描述。
结 语
阅读伴随着成长,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历程;阅读伴随着积累,积累得越多,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就越快;阅读积累得到创新使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就更高。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运用、多创新,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成长,语文素养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涵.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10(02):99.
[2]陈寿宗.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23-25.
[3]陈江强.快乐阅读,积累助学生成长: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J].科学咨询,2015(40):81.
作者简介:朱幼良(1967.6-),男,福建光泽人,任教于福建省光泽县镇岭小学,大专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