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四以”课堂落实党史教育
2022-04-20向小琴张登奎
向小琴 张登奎
【摘要】党史教育的落实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使命。除了打好知识与理论基础,党史教育还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实效。鉴于以上教学要求,文章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法—导之以行”的“四以”课堂实施路径,可有效将理论教学与素养培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增进爱党爱国之情,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追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党史教育;政治认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革创新和加强“四史”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受限于教学评价、教师观念、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党史教育存在“书本教育”“结论教育”等误区,必须及时在一线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升党史教育的实效性。不同于单方面的道德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法—导之以行”的“四以”课堂可以有效达成党史教育目标。下面以统编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部分为例,从具体的教学案例示范如何通过“四以”课堂进行党史教育,希望能给一线教师提供些许参考。
一、动之以情:找准契合点,凸显学史增信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党史教育,关键在于有效增强学生对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爱党之情,凸显学史增信的效果。就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规律而言,由于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党史教育也有自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学生对本学科和党史必然会有一定的疏离感。因此,若仅依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党史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不但难以高效调动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能会陷入“结论教育”“知识教育”的误区,影响党史教育的实效。为了做到学史增信,教师应该拓宽教学素材来源,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从情感上触动学生,拉近党史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为了凸显我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的高尚情怀,笔者以脱贫攻坚战为党史、教材理论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围绕“靠什么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中心论点寻找典型事例,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见表1)。
本次教学从整个中国脱贫奇迹的“面”转向脱贫中的“点”(毛相林的事迹与脱贫攻坚战中的第一书记们),再由具体事例引入脱贫的理论指引。情境素材的使用从大到小、由面到点,契合学生的兴趣又贴近生活,能逐步引领学生认识到中国脱贫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共产党人凭借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完成了这项壮举。
导入环节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动情”,通过直接的情绪感染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从心理上认可党的成就。要做到这点,需要投入真切的情感,而真情的前提是“真实”。教师提供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教学的理论逻辑一定是科学的。如此一来,师生投入的情感才是真切的。表1中提供的案例时效性高,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都证明了事件的真实性,学生能在“真”的课堂中感悟家国情怀。依托上述情境进行情绪的感染时,背后体现的理论逻辑又是科学的,学生只要顺着这一逻辑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自然而然就能认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客观事实。同时,作为人民的一部分,学生对于脱贫攻坚战获得的伟大胜利,也会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展示案例就算完成任务,而要在整个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让气氛“燃起来”,为脱貧攻坚战的伟大胜利感到喜悦,从而坚定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在“共情—共感—共行”的情感渲染下,最终达到“动之以情”的教学效果。
二、晓之以理:提炼融通点,增进学史明理
党史教育要从“认知”走向“认同”,除了情感上的感染,还需要在理论层面完全说服学生认可党的执政理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炼出思想政治学科与党史教育的融通点,通过真实的情境驱动学生形成理性认知,达成学史明理的教学目标。根据表1设计的教学环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4个任务。
任务1:观看短片《中国日记:脱贫攻坚二十四村记》[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任务2: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在下庄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毛相林是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出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党员情怀的?
下庄村地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整村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天坑里,因为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中。要想富先修路。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决定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出村的公路,彻底改变村庄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筹集了3960元购买了炸药等物资,肩挑背扛,用大锤、簸箕等简单的农用工具在绝壁上开凿希望。
2004年,历时七年,一条八公里长的“天路”终于修到了山外。十年后,毛相林又争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这条“绝壁天路”变成了3米多宽的“四好农村路”。[3]
任务3:阅读、观看教师提供的资料,说说第一书记们为什么会离开家人,甚至牺牲生命也要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集体强不强,就看领头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终端”,是农村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社等各种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4]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在脱贫攻坚战中,他们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实事。重点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常态化监测和精准帮扶;推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乡村建设行动等重大任务落地见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5]
(播放纪录片《我们是第一书记》的宣传短片,让学生简单了解几个第一书记的事迹,真实感受第一书记的辛勤付出)
任务4:请参考课本教学知识和中共中央宣传部2021年8月26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一文,结合我国脱贫攻坚战中发生的一项项奇迹,举例解释“理论是行动的先導,思想是前进的旗帜”这句话。
以上4个任务的设计,都是在帮助学生提炼融通点,在真实的案例中晓之以理。设计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任务的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任务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阶段,不能过于“远离”学生,也不可过于简单。要让学生跳出认知的“舒适区”,引导学生在任务中深度思辨,从学理层面透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真正对党史教育内容产生有效认知与认同。
其次,在任务的分配上,每个人的角色要分明,做出有效定位。任务设计中,角色的定位非常关键,关系到任务的完成是真实有效还是流于形式。这要求在任务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清晰,责任要分明。我们必须坚持学生在整个任务中始终发挥主体作用,能对任务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讨论,在一层层的深入理解中步步深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情感,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形成理性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要承担推进任务有序开展的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把握节奏、制订规则、引导深入、点拨迷津等,在大方向上把握任务开展的价值引领,促进任务的顺利展开。
最后,任务的设计要融通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想要落实党史教育的特殊内核,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学科思维和方法学习党史,发现党史内容背后蕴含的学科内容。学生要运用学科方法解析任务给出的背景信息,使用学科术语给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在完成任务4时,学生要以思想政治学科的视角看问题,从脱贫攻坚的具体事件看到背后隐含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学科思维上联系理论与行动、思想与行为,达成学科理论逻辑和生活实践逻辑的统一,在理论层面认同党的思想。
三、育之以法:强化活动项,推进学史崇德
为了从心底唤醒学生的主体认知,推进学史崇德,教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活动项目,探索有效的活动实施路径。许多教师都没有注意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6]。也就是说,虽然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在理论层面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课堂教学的实践样态应该是活动,而不是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教师单方面宣讲。
首先,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间的辩论与交流是首要任务,要让学生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党史教育这类容易陷入“书本教育”和“结论教育”误区的教学内容,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借助课堂生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认可党、选择党。例如,要回答任务3的问题,学生要在任务给出情境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践,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困难有一定的设想。再联系第一书记们的付出和最终的成果,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奇迹的发生全靠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辛勤劳动。正所谓“农村要想富,全靠党支部;农村要脱贫,党建要先行”。党带领人民脱离贫困这一结论并非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基于讨论自己得出且确信的。学生虽未亲身走过脱贫的崎岖道路,却能通过真实的事例为榜样的付出而感动,从而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其次,教师还要借助议题式教学,推进学生的思辨向深层次发展。当前,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这一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党史教育,比如引导学生在议题描述、议题论证、议题决策和项目化学习中走向思辨的更深层次。以本次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自我思辨、同伴合作交流中理解脱贫攻坚的概念。然后在自我感知、小组商议和共享中,让学生的各种思考发生碰撞,达成共识。接着在学习任务提供的情境和问题中,经过分析和论证,感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推进思想的深度。最终学生走向迁移运用,由我国脱贫奇迹的具体事例回到党先进的指导思想,并能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论证、迁移和应用。在党史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强调方法,做到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创举中,感受先进、学习先进,落实学史崇德。
四、导之以行:引领实践点,落实学史力行
党史教育的最终要求是能将爱国爱党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落实学史力行。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找到可付诸实践之处,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际上,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评价标准来看,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党史价值观必须转化为报国之行才能体现出来,才算达到了教学效果。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学科小课堂”与“生活实践大课堂”结合融通是落实党史教育的必然之举。教师可通过课下探究和实践体验等方式将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在正式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已初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但需要进一步将所学知识、所树理念付诸实践,落实为报国之行。为此,教师可布置如下课外实践任务。
【课后探究】
1结合本节课所学,总结归纳“脱贫攻坚,中国为什么能”。
2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第一书记功不可没。请同学们通过上网搜集案例、访谈、查阅工作日志等方式,了解你感兴趣的驻村第一书记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然后据此写一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弘扬中国脱贫精神。
【课后实践】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下列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1“凉山扶贫路”调研。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地,我校也在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中学。不但校内接收了很多来自那里的学生,老师们也经常走到校外参加“送教”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调研我校的帮扶举措,并将调研结果编写成调研报告。
2脱贫路上颂英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挖掘脱贫攻坚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为你所了解的先进人物创作任意形式的文化作品,赞颂扶贫英雄、传播扶贫故事,宣扬中华民族强国梦。
上述任务意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加深感触,通过实际行动加入脱贫攻坚战,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学生在课外探究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将视野放到广阔的社会中,在践行中深化体验,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要搭建好交流共享和评价反馈的有效平台,以此有效激励学生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完成任务。一方面,教师应与班主任、学校德育处等方面协调开展活动总结表彰会,促进思政课程和培育规划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把学生的优秀成果放在微信公众号、美篇等互联网平台上加以展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激发他们的实践热情。此外,教师还应及时、高效、有序地引导与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有效提升党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落实党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常态化要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永恒的价值追求。“四以”课堂可有效摆脱沉闷生硬的教学困境,引导学生在更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史增信、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思考如何扩宽教育资源,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践行,抓住建党一百周年的教育契机,带领学生学党史、悟思想,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2021-04-20)[2021-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 530840html
[2]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日记:脱贫攻坚二十四村记[EB/OL][BFB](2020-11-25)[2021-12-16][BFQB]http://vccdigovcn/2020/11/24/VIDEREDdXGDZ5UeTljq2EplB201124 shtml
[3]央视网毛相林:绝壁上“凿”出脱贫致富路[EB/OL][BFB](2020-11-16)[2021-12-17][BFQB]http://newscctvcom/2020/11/16/ARTI32gdepNgSIkr2wzMKVxv201116shtml
[4]人民网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EB/OL][BFB](2019-05-27)[2021-12-17][BFQB]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527/c117092-31105237html
[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EB/OL][BFB](2021-05-11)[2021-12-17][BFQB]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5/t20210511_148638s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