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

2022-04-20王丰婷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石林译文原文

王丰婷

摘要:本文旨在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对旅游文本——《思南石林》进行英译,并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从文化负载词、四字格以及长句三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旅游文本英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为贵州旅游文化走出去提供英译参考。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旅游文本

一、引言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中以喀斯特地貌为特点的旅游资源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独特性。在贵州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走出去的进程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思南石林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式而在贵州的旅游景观中占有一席之地,良好的海外宣传可以增强景区知名度以及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助推贵州旅游文化的更好发展,故本文以功能对能理论作为指导,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试图在译语中再现源文本的信息及召唤功能,以期为旅游文本的英译提供一点参考。

二、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他认为“动态对等” (后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及避免人们对“动态”一词的误解, 改为“功能对等”) 的翻译即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 其次在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动态对等以“等效原则”为基础,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相同”(谢天振,2008:37)。“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的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必拘泥于形式对应”(谭载喜;1989)。“功能对等”既重视对源语信息的“忠实”, 又要求符合译语语言的规范和表达习惯, 在保持语义对等的前提下, 必要时调整源语的形式, 达到译文的“通顺”。“功能对等”的实质是建立在“等效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旨在建立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的“相似反应”。

三、文本分析

源文本为一篇介绍贵州铜仁思南石林自然景观的旅游文本,具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负载词的使用:文中部分景点名称及引用的神话传说所用词汇为文化负载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意象,在译入语当中没有,如:“四大金刚”、“三仙迎客”、“观音菩萨”、“仙翁”等。

(二)文辞优美,四字格和四字成语使用较多,如:鬼斧神工、仙踪神影、沧桑变迁、巍峨挺拔。

(三)文中描述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的句子较多,这类句子包含多个意群,从而导致句子结构较长。

四、功能对等论指导下旅游文本的英译

旅游文本作为信息型文本及号召形文本,翻译预期目的应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信息和引起情感反应。因此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译者应坚持以游客为出发点,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为有效地传递信息,译者必须顾及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采取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调整,以弥补词汇与意义分离的不足,解决语用冲突,补充文化缺省”(谢庚全,2015)。

五、案例分析

(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2:232)。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为了让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与规范,本文中主要运用了增译、改译的翻译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

1.增译

增译法指的是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 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作进一步解释。一些对于中国游客熟悉的信息, 在中文资料中自然无需提及, 但它们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则是完全陌生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适当增加并解释相关文化背景和语义信息,以使译文更便于理解,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例1:

原文:传说曾有人看见祥云缭绕之中,观世音菩萨就坐在莲台之上。

译文:A native legend goes that the Bodhisattva Guanyin (the Goddess of Mercy) was once seen to sat on the lotus, surrounded by clouds.

分析:本句中,观音菩萨为中国佛教中的佛名,对于源语读者来说,无需解释就能明白其意,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因此对此意象知之甚少,如此处只是简单译为Bodhisattva Guanyin,有可能会让目的语读者费解,故此处增加了 (the Goddess of Mercy) 对该词进行进行补充,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及读音,同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留源语文化,同时也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意义及源语文化。

例2:

原文:“四大金剛”,则是四座石塔,金刚全身巍峨挺拔。

译文:”The Four King Kong”(Four Great Guardians) are four stone towers, standing upright and abrupt like four guardians.

分析:本句中的“四大金刚”是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天神的代称,同样是佛教用词,因此在翻译改词时使用了音译法,译为”The Four King Kong”,并在其后增加了(Four Great Guardians)对此进行了解释,此句如不增加“Four Great Guardians”对“The Four King Kong”进行补充,则目的语读者将难以从音译译文中知晓原文所指,从为导致读者不理解原文,故此句运用增译的方法,即忠实传达原文意思,同时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2.转译

转译即是把中文资料中对外国游客陌生的内容转化为他们熟悉的内容。因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些中国特有的词汇,英语中未必存在与中文完全对应的词汇,为了达到相对译文效果,通常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法,选择意义相近,但实质并不相同的词汇来表达。例如:

例3:

原文:“三仙迎客”,像是三位翘首迎客的仙翁遗世独立。

译文:“Three Guest-Greeting Gods” are three stones standing like three gods who are waiting for guests.

分析:仙翁即神仙,神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一些具有特殊能力,并且可以长生不老的人。中国人对于神仙都有一种崇拜情节,神仙按字面意义应译为supernatural being ,但在西方神话中对于神的描述用得最多的词汇为god, god是译入语的神仙的平行词汇,笔者认为god的使用与中文的神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此处将仙翁译为god更能让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达到相似。

(二)四字格的翻译

源文本为了为烘托意境美和营造神秘感,以及达到语言的修辞目的,多用成语或四字格来对景物进行渲染和描写。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在翻译中,如将文中的四字成语直译为英文,会导致译文逻辑不通和语法错误等问题。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为了尽可能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对源文本的感受相同,此处应舍弃形式上的对等,以求达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四字格的翻译主要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

1. 意译

意译指忠实于原文内容,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与原文结构形式与修辞手法,而以信息传递为第一位的翻译方法。

例4:

原文:在这里,溶蚀原野和洼地、森林、田畴、民居共成一体,森林与石林和谐相处,相映成趣,林中有石,石中有林,松竹满山,春来绿意盎然,桃花烂漫,景色秀丽,秋后庄稼成熟,枫林尽染,如霞似锦。

译文:It composes of eroded fields, low-lying lands, forests, farmlands, and folk houses. In Spring, light green trees and blossoming peach flower make the area a fairyland. In Autumn, the startling interplay of golden grain fields and yellow and red maple leaves turns it a picturesque place.

分析:成语和四字格由于结构简潔、表意明确、措辞优美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如上述例子所述,仅一个句子当中就出现了多个成语和四字格。该句中,“绿意盎然”、“桃花烂漫”、“景色秀丽”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而“枫林尽染”、“如霞似锦”则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这些成语如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会让译入语读者不知所云。而英语中也没有四字成语的语用形式,故此处通过意译的方式,将成语的所包含的意义译出,将原文成语所表达的意义译为英文中的主谓结构句,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尽可能做到忠实传达原文意义,以期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景色之美。

(三)长句的翻译

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英文为形合语言而中文是意合语言,虽然两种语言当中都有长句,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相同,因此在句子的翻译中,中文的句子往往需要进行句型结构上的重组方能符合英语的逻辑表达习惯。而本次翻译主要运用了句式结构重组和省译的方法来翻译长句。

1.重组

重组“主要涉及针对长句、多句和段落为单位的翻译。有关技巧的重点是英汉表达的不同语序、逻辑关系,即不同的话语模式”(陈刚,2009;118)。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适当调整上下文之间的衔接方法和句式结构,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和行文模式。如:

例5:

原文:石林是乌江喀斯特王国桂冠上的明珠。在千里乌江沿岸的崇山峻岭间,有许多自然雕刻的石林,形成了梦幻般的景象,像岁月精心雕琢的大型盆景,加上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神话传说,宛如鬼斧神工般的天然园林,我们不妨走进这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探秘那石林深处的仙踪神影。

译文:The core scenic spot of Wujiang Karst National Geopark, Sinan Stone Forest, Shilin in Chinese, is a spectacular set of naturally carving limestone groups in mountains along the Wujiang River. With diverse forms and shapes, the Stone Forest looks like a large-scale bonsai carved by nature over the years. Furthermore, local folk customs and legends contribute to making it a mysterious place. Let’s get into the wonderland to appreciate its beauty and explore its mystery.

分析:该句句子结构较长,且包含多个意群,首先介绍了石林位于乌江沿岸以及石林的形成方式是自然形成,其次将其比喻为大型自然盆景和天然园林,再将当地的民俗、神话传说与石林景区相联系,用一句话概括了整个石林景区的整体概况。最后呼吁读者一起走进石林,探索石林。笔者认为,如按原句句式结构进行翻译,则必然会导致句子冗长,且逻辑不清的情况,因此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将句子按意群从新进行切分和重组,分成四个意群,即第一句主要介绍景区名称及风景类型,第二句在对景区特点进行描述,第三句将当地的民俗风情与景区结合,最后再对读者进行呼吁,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再进行翻译。

例6:

原文:思南石林属于典型的溶洼边坡型石林,是地球同讳度地区发育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连片喀斯特石林,其景观类型众多,不仅有针状、剑状、塔状、柱状,还有城堡状,包含了石林从幼年到老年的各种地质形态,演示着乌江流域4亿年的沧桑变迁。

译文:Enjoying typical karst slope type landform, it is the most unique karst stone forest in the same latitude region due to its most complete types of stone, best preserv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largest exposed area. Its intricate stone formations ,

mainly in the shapes of needles, swords, towers, columns, and castles, show various geological forms of stone forest from initial stage to mature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which demonstrates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Wujiang River for 400 million years.

分析:该句介绍了石林的地貌及其特点,同时还描述了石林的景观类型和地质形态,句子结构较长,包含两个意群。如按原文句式结构进行翻译,会导致句子逻辑不清,且过于冗长。因此笔者将此句分为两部分进行翻译,第一部分先说明石林属于喀斯特溶洼边坡型石林和该石林独有的景观特征,即“同讳度地区发育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连片喀斯特石林”;其次再对其景观类型“有针状、剑状、塔状、柱状,还有城堡状,包含了石林从幼年到老年的各种地质形态”进行介绍。众所周知,中文是意合性语言,逻辑性在中文行文中较少体现,英文是形合性语言,重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而本句通过两方面对原文进行重组使其成为一个逻辑性强的有机整体,增强表达效果,不仅传达了原文信息,而且层次分明、句式严谨、逻辑性强,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便于目标受众对旅游信息的掌握。

2.省译

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旅游文本翻译并不是对汉语文本一字不落的全部翻譯,而是要对源语文本的主旨信息进行翻译。省译是一种省略不必要、重复和无意义信息的翻译方法。英文旅游文本具有简洁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和风格,因此适当删除外国游客认为不符合实际和不必要的信息,能够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中英旅游文本风格差异显著,中文文本善用诗歌或华丽辞藻来增添行文的韵味,而英语旅游文本行文追求简洁明了。因此,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删除无用信息。

例7:

原文:“三仙迎客”,像是三位翘首迎客的仙翁遗世独立,不知来自何方,又等待了多少岁月。

译文:“Three Guest-Greeting Gods” are three stones standing like three gods who are waiting for guests.

分析:该句中“不知来自何方,又等待了多少岁月”是对仙翁的描写,而此处的仙翁是对于三块石头的拟人化比喻,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那样中国人对神仙历来都具有一种崇拜的情节和心理,而原文将石头拟人化为仙翁,再用“不知来自何方,又等待了多少岁月”旨在通过运用仙翁的意象和对其描写来营造和渲染一种意境,以增强人们对此处景点的印象和崇拜感。但相对比来看,译入语文化中并没有仙翁这个意象,而相对应的平行词汇为“god”,如果此处完全按照原文进行翻译,译为 “No body knows where they are from and how long they have waited.”会让受众难以理解,因为此处主要介绍的是石头景观(对译文无益,让目的语读者费解),而将其比喻为“god”who are waiting for guests 已经能够表达原文的意思,如在其后增加 “No body knows where they are from and how long they have waited.”则会产生画蛇添足之感,故此处将该部分原文删掉不译,让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也更易于受众理解和获取关键信息。

六、结语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分析。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译者需要确定文本的翻译目的及用途,再根据翻译目的及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旅游宣传材料的英译显然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宣传中国的景观与文化,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故在功能对能理论指导下,对于文本中存在的文化负载词、成语、长句等翻译难点,译者需要运用增译、改译、意译、重组及省译等翻译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即要忠实传递源文本意义,也要以自然通顺的语言进行翻译,以期接受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达到高度近似。

参考文献:

[1] 陈刚.旅游英语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05):30-37+51.

[4] 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谢庚全.海南省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现状调查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5(07):100-104.

猜你喜欢

石林译文原文
峥嵘向上石林峰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路南石林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