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管服务下幼儿沉浸式美术活动再塑造研究

2022-04-20曹梅

教育界·A 2022年3期

【摘要】为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服务水平,缓解家长子女托管之忧,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我园认真落实中共海安市委、海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和海安市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在南通市海安市教体局的统一领导和少年宫的具体指导下,全面启动了“延时托管服务惠民工程”。延时托管服务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一大举措,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认真服务,让孩子得到切实发展、让家长得到实惠,努力成为光荣的“为民办实事”行动者。

【关键词】托管服务;沉浸式活动设计;美术活动再塑造

作者简介:曹梅(1982—),女,江苏省海安市第三实验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延时托管的开展,对提升幼儿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就是艺术,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是幼儿艺术创意的源泉。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应该由孩子打造,成为属于他们的独特领地。[1]具有艺术的环境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趣味和养料。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的审美会有所提高。因此幼儿园要站在让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让他们在富于生活气息、充满创意的环境中成长,将创意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里,让幼儿学会发现、欣赏并表现生活中灵动多姿的美。

一、满足幼儿内心的渴求,探寻沉浸式美术活动的价值诉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意。教师应关注幼儿内心的渴求,理解、尊重并支持幼儿,认识到美术创意活动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幼儿的天性,而不是抹杀他们的天赋。

(一)凸顯沉浸的核心特质

“沉浸”有“沾濡滋润、浸染熏陶”之意。我园从环境作用、幼儿发展、游戏特征三个方面凸显“沉浸”的核心特质。其一,沉浸表现出由表及里的无痕渗透。儿童生活在环境之中,沉浸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底蕴深厚的社会环境中,在无痕熏陶中启发审美意识,建构并完善审美。其二,沉浸源自由内而外的蓬勃生长。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内在的高级精神追求,对美的精神性追求始于幼年。基于幼儿的审美发展需要,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开展的美的教育,能激发幼儿向美生长的自然力量。其三,沉浸依托于由浅入深的游戏实践。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表面性和行动性,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活动之一,幼儿需要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创造、表达。教师应在生活美术创意活动中真正落实“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核心精神,尊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

(二)形成指向鲜明的沉浸路径

教师应和幼儿一起置身于自然与美交融的生活环境中,重视“欣赏、体验、探究”等要素在沉浸路径中的运用。其一,在生活中欣赏美。幼儿容易被美的事物和形象吸引,教师要引导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唤醒对美的感受,激发创作欲望。其二,在真实体验中积累经验。幼儿的创造能力会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时空观念、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发展而逐渐提升。真实的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关注幼儿在与周围环境接触时的感受,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其三,在自主探究中进行创意表达。创意是自主行为,是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教师应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鼓励并支持幼儿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和自然积极互动,探索自然。

二、连接幼儿的生活时空,架构沉浸式美术活动的时空要素

生活是教育最好的素材,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教师应关注并连接幼儿的生活时空,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创意,体验情感,领悟创意美术的独特价值。

(一)创设触手可及的沉浸空间

教师应创设物与景、人与事、情与境高度和谐的幼儿一日生活空间。我园注重创设可感的、处处散发着清新质朴的自然气息的暖阳文化环境,使幼儿能够在优美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增强感知体验。

其一,公共环境“处处皆生长”的自然渗透。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让幼儿体验自然美、人文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让公共环境处处彰显生活创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其二,留白空间“角角唤童心”的创意启示。教师要在幼儿园的角落提供生活化的创意材料,留出空白让幼儿发挥,引发幼儿互动,唤醒、触发幼儿对生活中创意美的关注、欣赏、评价。幼儿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留下了探索成长的足迹。其三,生活材料“物物皆可变”的创意属性。教师要让幼儿了解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素材无处不在,并让幼儿进行一项材料多种角度、多项材料创意组合等多维度的持续探索,开发材料的创意属性。

(二)体验于无声处的沉浸时间

美的创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键在于发现美的慧眼。美的创意可能产生于静心思考的某一个瞬间,或者产生于游戏探究中某个偶然的片段[2]。

首先,确定固定的主题创意时间。园部安排幼儿每周固定两次进入“美工作坊”。这里有赏心悦目的成品,也有丰富的低结构原材料。教师根据班级幼儿发展水平、兴趣需要,选取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创意主题,选取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幼儿的创作需求。其次,把握随机式的自由创意时间。在户外活动、区域游戏、午后散步等自由活动时间里,引导幼儿去发现、讨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创意,帮助幼儿丰富已有经验。最后,渗透融入式的生活创意时间。家长应为幼儿提供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可以自由创作。教师应指导家长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表达,通过日常交流来扩大幼儿自由探索的时空,为幼儿建立一个可以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形成关系的空间。引导幼儿在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中,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究、交流和表现。

三、优化幼儿的表达,贯通沉浸式美术活动的多维方式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天性,鼓励幼儿探索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象。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延伸幼儿创意活动的空间,引发真实互动,为幼儿充满活力的创意表现插上自由的翅膀。

(一)运用丰富多元的沉浸形式

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沉浸形式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引导幼儿合作,进行创意融合。

一是充分利用季节性资源。教师要把季节性资源与美术创意活动进行对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用创意的方式表现四季生活。如让孩子在绵绵春雨中畅想,说一说、画一画桃花瓣的故事,做一张心愿卡挂在春天的桃树上,桃树一年四季有不同变化,承载着孩子们的创意与梦想,学习因此更加生动、有趣。二是创意空间的延伸拓展。我们定期开展“行走的创意,成长的力量”户外创意活动,和孩子一起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孩子们三五成群,在夏日的向日葵大道上尽情奔跑,釋放情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现周围的色彩,记录向日葵的生长,拓展想象空间和创意思维,在全身心投入中拓展经验。三是创意主体的互动融合。教师要让幼儿互相交流,鼓励幼儿尝试用新颖的方式合作表现创意。如让孩子们在水泥地上观察斑驳树影,用粉笔、颜料等合作描绘光影,观察和感受光影的神奇变化。让孩子们合作剪下宣传画册上的某个部分贴在底板上,再以此为基础构思作画,发挥想象力和创意。

(二)拓展多方联合的沉浸资源

教师要融入多方资源,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游戏,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幼儿多感官的参与能促进他们的游戏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

一是社区资源的情境性融入。幼儿置身于生动的社会情境中,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有效激发学习的意愿。如孩子们走进田园东方的扎染馆,跟随扎染师学习用一块麻木、一捆皮筋、一桶染料做出神奇的工艺品。孩子们认真观察、倾听,撸起袖子尽情开染。二是网络资源的价值性提炼。网络上各种美术创意短视频能给予教师新的启发。教师以幼儿自主发展为目标进行筛选,并调整优化短视频内容,拓宽幼儿的创作思维空间,让幼儿的创作变得更加好玩有趣。如让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用拉线的方式表现春日花卉等,幼儿的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三是家长资源的选择性介入。我们争取种植大户家长的支持,开展制作稻草人的亲子活动。活动中,有的孩子帮忙传递小工具,有的固定稻草人的四肢,有的帮忙画稻草人的五官,有的用草帽、薄纱等装扮稻草人……创作氛围浓厚,家长们也参与进来,成为优化游戏资源、帮助幼儿习得新技能的好帮手,激发幼儿生活创意。只要用心挖掘,教师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幼儿美术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

四、激发儿童潜能,创新沉浸式美术活动的动态模式

教师应关注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内在感受,引导幼儿流露真情,释放自我。让幼儿在主题节日和区域探究中丰富经验、拓展知识,进行系列探究,挖掘幼儿的潜力,促使幼儿深度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关键是要激发幼儿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美术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做的就是将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让他们尽情地展现自己。

(一)融合节日主题和美术创意活动

教师要立足幼儿的美术经验,对节日主题和美术创意活动的深度融合进行研究,总体把握主题创意节日的目标,使生活美术创意课程与节日融为一体,互为推力。

首先,教师要聚焦生活话题,生发节日主题。我园从孩子们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村主任喊你过大年”入手,制订“葵娃娃过大年”计划,举办了“葵源三趣”美术创意活动节。其次,教师要根据层次性,分解创意任务。在小班的“葵源吃趣”活动中,孩子们在“彩色面条”“做青团”中感受食物和颜色碰撞的乐趣;在中班“葵源植趣”活动中,幼儿用树桩、竹筒、蛋壳、奶粉罐等材料进行“葵花小院”创意种植,孩子们关注植物的高低错落、疏密布局,探究植物的呈现方式,布置了“蛋蛋花园、肉肉庄园、罐罐果园”三个景观;在大班“葵源文趣”活动中,幼儿制作书签,夹在最喜欢的书里,在葵娃学堂制作浮水画扇子,在清风书亭进行国画初体验。最后,教师要立足自主性,优化合作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伙伴进行创意合作,同时互相交换体验,在交互模式中拓展有价值的美术经验。

(二)引发区域美术创意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区域活动能满足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学习的愿望。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探索,在区域美术创意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首先,教师要在美术创意活动中促进幼儿综合思维发展。在大班“带你逛逛葵花林”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想出了“我是小明星”“我是小画家”“我是小小摄影师”三个创意主题。有的孩子收集家乡风景照片布置展览;有的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剪贴加工,制作宣传海报,真正成为创意活动的小主人,传播暖阳文化的小使者。其次,教师要利用问题情境提升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我是小明星”主题中,孩子们围绕“用哪些葵花材料进行打扮”分享想法,最终形成以自然物,如葵花袋、太阳花等用品为主材进行服装改造的方案。最后,教师要以情感赋能保持幼儿的热情。教师要满足孩子的需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记录其表现,客观审视幼儿与社会环境、幼儿学习的联系,让幼儿在美术创意活动中与材料、工具、色彩、同伴、环境进行自由对话,支持儿童自由地创作表达。

结语

景自无言亦有声,物本无语蕴芳菲。“沉浸式”的幼儿生活美术创意活动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内心审美发展需求,要求教师依托适宜的沉浸支持策略,让幼儿获得自由、快乐、真实、有效的沉浸体验。

【参考文献】

[1]俞茜.“活”策略,“趣”成长—主题背景下幼儿园趣味美术活动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144-145.

[2]陈艳华.具身认知理念下的幼儿园主题式美术活动探究[J].早期教育,2021(3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