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022-04-20曾秀芹

教育界·A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摘要】早在2014年,教育部便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观点便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文章首先简述了史料实证素养内涵,论述了史料实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最后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高中历史;实际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基于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课题编号:KTZ202109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秀芹(1978.11—),女,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获清流县第一届、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县优秀班主任和县优秀教师。

前言

历史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养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单纯关注学生当下,更指导着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些成就不仅可以满足当下的学习需要,还能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将史料实证素养定义为学生利用史料重现历史、解读历史的方法。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历史素养中的一种思维品质,也是助力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手段。文章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在深入解读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史料实证素养内涵概述

如今,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而且在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强化了对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史料实证素养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的方法,主张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搜集、整理、辨别史料,去伪存真最终归纳出史料背后蕴含的历史规律。由此可见,史料实证素养不单是一种思维品质,更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以高中历史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有如下几点意义:第一,再现历史情境。历史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必须以情境为媒介重现历史,因此史料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资料。第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经历历史发生、发展、结论的形成过程,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第三,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史料为基础开展历史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强化课堂互动,可以在交流与沟通中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1]。

二、史料实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一)深化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基于史料实证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成了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与他们对历史的全面、深刻认识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史料实证则是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教师要积极革新理念,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下的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从浅层认识到深层认识的过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的根本在于确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质疑、创新思维的形成,进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内心,并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来构建教学情境,进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氛围中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帮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依据

教师利用史料实证开展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事件同时期的社會情况,有助于学生找到有价值的依据,以促进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如《史记》中记载的“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学生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依据。

三、史料实证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史料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历史成效,正是史料的实证作用,高中历史才将其列为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史料为依托,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开展实证,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推动历史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基于此,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述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革新理念,树立核心素养意识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改革能够持续推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改革浪潮中,尤其是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理念,从知识教学向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发展;从让学生单纯获取知识转化为教会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基于此,教师要多阅读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书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核心素养教学中。在备课中,教师要有意识挖掘不同的史料,以提升自身从史料获取有效价值的能力,为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提供保障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刚步入教师岗位的教师,书架上陈列的大都是教参书、教材解析,很少涉及历史专业书籍,参加工作之后也没有系统地对历史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导致教师的知识停滞不前。教师是一个常青的职业,要想融会贯通地将历史讲明白、讲彻底,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发展,高中历史课堂结构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纯专题学习开始向着通史和专题史结合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应对新时期的挑战。身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包含“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如此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另外,新课改的发展使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主要包含《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史料研读》等,这就是教师秉持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领域。

(三)以研究性学习为依托,引导学生搜集与整理史料,培养学生实证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现、分析、质疑、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法,其教学目标与史料实证素养不谋而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历史学情,巧借研究性学习,通过设置层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收集史料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自探究中汲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解答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他们更享受解决问题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例如“五四运动”这一事件,教材内容仅仅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做了阐述。浓缩型的结论概述不但起不到相应的教学作用,而且会被学生遗忘,更不要说让他们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了。经过课堂提问发现,很多学生不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失败的走向,更不要谈对“五四运动”整个事件的认识了。

史料整理是开展史料鉴别的关键一环,通过搜集信息,判断信息真伪,可以让学生掌握读史的方法。在学生利用文献、网络等渠道完成资料整理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系统研究:史料如何分类?大家收集的资料一定可信吗?哪类史料价值更高?为什么对同一历史现象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阅读不同史料,你可以发现什么?借助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亲自收集与整理,可以帮助自己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中,根据史料储存可以将其分为文献、实物、口述等几大类别,要尽量选择可以反映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受到学生专业、认知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收集的史料可能对本次的研究性学习没有帮助,但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强化了学生的实证意识。通过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收集史料,培养了学生的实证精神,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四)基于史料,培养学生解读推导结论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1.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阅读史料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依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抓不住重点、不能准确理解文本内涵。在新高考发展形势下,教育部做出了“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加工能力”是关键的指示,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实证精神,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阅读史料分为如下五步:第一,阅读素材、做好全面了解(文字、材料出典等),文字和材料出典是学生解答问题的关键,为学生解答问题指明了方向,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若阅读材料是图表形式,则要认真分析表头、图表内容。第二,读懂、抓住关键信息,画圈明确史实、史论,以真正把握作者意图,而且要特别关注并列词、转折词,这都是学生解答问题的关键信息点。第三,联系所学,从材料中抽出历史概念、挖掘隐藏信息。第四,注重信息缩写、改写。第五,答案要专业化、条理化。若注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就必须运用史料引发学生分析与思考,将学生置身于复杂环境之中,鼓舞他们利用所学解答问题,到了高三或复习阶段,答题就水到渠成了[3]。

2.基于史料开展互动提问,培养学生思辨思维

布洛赫曾说:“见文字史料就如同见证一个人一样,只要你开始提出问题,它才会开口说话。”因此,教师要基于史料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辨思维的发展。但教师要注意,问题设置要规范,具体可以按照如下规范进行:第一,采取教育心理学规定的指示动词。第二,基于学生概括、说明的指导。第三,运用历史语言设置问题,而且问题要体现出层次性、史学化。通过层次问题的设置和大家的交流与互动,可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个知识点时,教师为学生展现了历史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并通过设计连锁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上述四则史料分别属于哪种类型?是第一手资料还是间接资料?这些反映抗战时期的资料其形成时间、地点有何区别?通过对上述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战后,这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秘密文件公布的原因是什么?关于历史上发展的中日战争,你有什么问题?以上述问题为引导,教师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并让小组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帮助,对偏离正确轨道的思考要及时指导,以鼓舞学生通过史料解读探寻真相。在解决史料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学生与史料的对话,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了多视角看问题的意识,同时提升了学生判断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4]。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得出自己的结论

基于研究立场、视角不同,选用史料的不同,决定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特征,加之时代局限,都会影响史料的应用以及结论的生成。教师要以史料为基础开展历史教学,本着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出发,通过有效训练指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切勿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指导学生探究,让他们掌握“论从史出”辩证法,通过自己的推断得出结论。推论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要做到有理有据即可。对待过去的人、发生的事的看法,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通过史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在秉持开放性原则的基础上,保护学生的探究结果,并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获得探究的快乐。历史教育并非单纯让学生牢记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拓宽学生历史视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这将会伴随学生一生[5]。

结语

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实证素养,要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开展教学,并注重利用史料发展学生分析历史、解读历史的能力,以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并最终达到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综上所述,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因素,基于历史课堂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并最终达到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74-75.

[2]范茂督.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05):40.

[3]侯建兵.重视史料教学提升学科素养—试论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85):141-142.

[4]张丹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課程导学,2019(004):75-76.

[5]叶健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8):64-65.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试论高中历史教育的构建模式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高中历史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