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2022-04-20包红

教育界·A 2022年3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语文探究

【摘要】如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开展教学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高中语文作为高考考查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展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方法。文章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关于“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简介:包红(1971—),男,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引言

“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提倡教育的完整性,它不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还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培养。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与语文息息相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要展现课文的语言魅力,还要渗透课文所蕴含的美好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取向。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认知成型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语文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桥梁,不同的文章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的教学资源,结合德育教育的要求,积极弘扬正能量,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爱家爱国的优良传统,切实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包含实用性的语文知识,而且兼备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比较重,并且古诗文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价值。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古诗文教学,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对杜甫的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杜甫毫无了解、对杜甫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又如何能够真正理解他诗文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伤时;又如何能够真正明白“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深沉忧思。因此在讲解杜甫的诗文之前,教师就可以对他的生平经历辅以必要的介绍。他在少年时代曾赴外远游,几次科举都不曾中第,官场不得志,又在安史之乱后辗转漂泊,壮志难酬。当学生对这些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能够体会到诗人在写下这些诗文时的内心活动。教师在后续讲解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渗透杜甫对国对民的满腔热情,将国家民族的存亡写入自己生命的爱国情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入情入境,思想得到升华。

二、在文学鉴赏中渗透美育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在高考考场上拿到一份满意的答卷,还是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思想文化,在他人的作品中体会人生哲理,培育鉴赏美的能力和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语文虽然是高考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也不能为了成绩照本宣科,舍本逐末;不能盲目追求成绩而使语文教学失去趣味和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美的感受。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和欣赏文字的韵味之美,感受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鉴赏《观沧海》这一首诗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曹操丰富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从东方升起,又向西方落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一代枭雄曹操,不仅只会攻城略地,也能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文字震撼人心的美,提高审美的素养。

三、信息技术助力“五育融合”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深远。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比如,在教学一首感情悲伤的诗歌时,教师可以播放悲伤基调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知识背景,比如作者的人生履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这样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深刻的理解,在后续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快进入主题。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生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革命先辈的努力与付出。教师可以结合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信息技术的助力,增强学生对鲁迅文章的共鸣与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点对应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不仅是田间地头的耕耘,还是各种文化实踐探究活动。例如,在语文的戏剧赏析课程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品节目的编写和排练;在诗歌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语文的学习中去。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语文之美,展现劳动风采。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余时间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等特色节目。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学生不仅看到各种各样的美食,也看到背后的劳动者所付出的努力,明白了通过多少次耕耘劳作、多少道繁杂工序才能把食物端上餐桌。广大劳动者们兢兢业业辛勤劳动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美食就能代表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活哲学,每天结束辛苦的工作后,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是最好的奖励。借助多媒体,学生除了感受到劳动的现实意义,还通过动人的解说,隔着屏幕感受到美味绽放在味蕾之上,动人的文案解说也让学生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深入挖掘文学作品内在情感

相较于懵懂的初中生,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情感思考,每位学生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感悟思考方法。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让高中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感悟生活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的时候,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还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和作者去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不断健全完善他们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五育融合”,实现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让学生大声朗读文学作品、参与还原作品情境等。一方面,大声朗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多个感官系统,能够充分感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另一方面,中国的语言文字独具魅力,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文字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调动不同的感情去朗读同一篇文学作品。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刚开始,学生可能对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并不明了,有的学生会运用比较低沉的音调去朗读,有的学生会运用激昂的音调去朗读。然而,在教師将这首词讲解完毕后,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承载的不仅有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还有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是苏轼在压抑的心境下的自我安慰之词,表达了对坎坷身世的无奈感慨。“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借酒抒情,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复杂的感情融合在一首词中,再次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就会在词的不同地方带着不同的情感去朗读,就能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让学生参与还原作品情境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进行思考,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形象地概括了革命者神采飞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情万丈的气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豪情壮志,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上阕所描绘的湘江寒秋图,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去还原作品情境,多媒体技术起辅助学生进行理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当时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词人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以及革命者为革命奋斗的满腔热情。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抱负,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创作文学作品的方式表达理想,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锻炼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受到篇幅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经典作品被选编进入高中语文的教材中,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感受文学之美的能力,而非只教会一些具体的文章的写作方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每个读者都仿佛在和作者对话,但是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理解的深浅程度也各不相同。高中语文的教材选文大多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创作的,大多是作者真真切切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并没有无病呻吟之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作者的感受,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语文学习并非只把文字阅读完毕就行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感悟,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要想感悟文学作品的美,需要学生有一双感悟美的眼睛,而这双眼睛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一谈到最美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是《荷塘月色》一文,主要原因是文章描绘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画作,语言优美,初读一遍就能体会到荷塘月色的朦胧感,吸引人进一步细读。在反复阅读几遍之后,那朦胧月色之下的清幽荷塘之景仿佛展现在学生眼前。作者运用流畅优美的笔触,巧妙地将月下荷塘的景物特点与月色的画面结合起来描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如临其境。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下次再阅读其他描写月色的作品时,学生不禁会比较其与《荷塘月色》的不同之处,更能体会到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日积月累,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后,想象力和感悟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再无病呻吟或者空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也不会“开不了口”,而是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达到“五育融合”的真正效果。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中阶段的教学越来越牵动着社会、学校、家庭的心。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下推动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德育,培养美育,运用信息技术助力“五育融合”,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作为教师,需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不断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文章对关于“五育融合”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难免挂一漏万,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徐礼诚.五观十六育: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研究[J].考试周刊,2021(31):37-38.

[2]李小平.基于核心素养的五育“渗入式”语文教学路径探究[J].高考,2021(03):19-20.

[3]刘恋.红河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问题引导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出版者不详],2021:500-501.

[4]王绍蕾.高中语文活动课评价环节的设计—以诗词创作评选活动课为例[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1:833-835.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高中语文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