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的行销及商路研究
2022-04-19赵梦霞王尚义
赵梦霞,王尚义,田 毅
(1.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2.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所,山西 晋中,030619;3.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 晋中,030619)
0 引言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1],陶瓷生产和应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陶瓷的销售和以陶瓷为载体的艺术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样源远流长。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汉代时,中国古陶瓷己传入邻近国家,“但是陶瓷以商品面目出现则始于唐代”[2]。景德镇陶瓷的对外贸易应始于宋代,宋代景德青白瓷在日本和北非的埃及均有所发现,为元代及后来明清景德镇陶瓷的外销奠定了基础。陶瓷的贸易离不开便利的水陆交通,陶瓷是易碎物品,更最适合水路运输。随着明代全国范围内水陆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及航海技术的提升,为景德镇陶瓷商品的内外流通提供了便利。以景德镇为中心的水上交通网络日渐明晰,其对明清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商品流通格局、市场体系的形成及市场功能的运转,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完备的商路促成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天下窑器所聚”[3]之地,景德镇甚至成为“世界瓷都”,销售市场遍及国内海外。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陶器文化以及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广泛开展了对江西商路与区域兴衰相关研究。其中,梁淼泰研究明清时期景德镇城市经济的特点,总结出该时期景德镇是单一以小手工业者为主体的手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封建官手工业的一个据点[4]。许檀考察了明清时期江西的七个商业城镇,总结出城镇不同程度的兴衰因社会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变迁关系较大[5]。牟晓林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贸易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丝绸之路上的陶瓷贸易[6]以及海外需求对明清景德瓷器的影响[7]。综合来看,既往成果为景德镇瓷器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关于景德镇陶瓷的行销路径研究相对较少。景德镇瓷器的行销路径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历史时期陶瓷贸易格局,并可作为中华陶瓷文化研究的有益补充。因此,本文以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行销路径为研究主题,采用文献综述法、推断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探究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行销崛起与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社会变迁,为景德镇陶瓷研究、中华陶瓷文化和商业文化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1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的行销及商路
2.1 行销范围
2.1.1 明代景德镇陶瓷的行销范围
(1)国内市场
明朝的景德镇依靠陶瓷已然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当时景德镇陶瓷在国内销售范围已经十分广泛,从《江西省大志》可知:“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8]。结合图1,可知明清时期国内主要销售点和销售市场,其中华东各地在当时是景德镇陶瓷广泛的销售市场,于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多地出土了很多景德镇陶瓷,如江西南昌、德兴、上饶,浙江嘉兴、安吉。长江下游景德镇陶瓷出土数量最多的有江苏的南京、扬州、镇江、苏州,安徽的黔县、祁门、桐城、屯溪。景德镇陶瓷在中南区域的市场发展更广,在广西、湖北、广东、湖南等省发掘出大量景德镇陶瓷,包括广西南宁、桂林,江苏溧水、南京、太仓,湖北钟祥、武汉,广东广州、东莞、江门,湖北襄阳等地。另据考古资料,从北京、天津、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遗迹中出土了许多的青花、影青、枢府等陶瓷[9]。其中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资料,西安、延安、渭南、铜川等地也出土了许多明代景德镇的陶瓷[10],还有山西太原、长治,山东济宁。东北地区也有市场,如吉林松原。西南地区分布较少,但也有迹可循,如四川平武、绵阳、成都。明后,西藏和内地的贸易往来频繁,且当地人以使用景德镇陶瓷为荣[11]。
图1 明清时期国内主要销售点和销售市场Fig.1 Main Domestic Sales Points and Marke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表2 清代景德镇陶瓷国外销售市场Tab.2 Jingdezhen Ceramics Export Market in Qing Dynasty
(2)国外市场
明代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政府海禁政策的影响,但贸易依然很繁荣。如表1,明初期景德镇陶瓷畅销于亚洲和非洲,明后期景德镇陶瓷在欧洲也得到人们得喜爱广为流行。
表1 明代景德镇陶瓷国外销售市场Tab.1 Jingdezhen Ceramics Export Market in Ming Dynasty
在国际贸易中,景德镇陶瓷是中国的代表,英文中的“CHINA”不仅代表中国,也有陶瓷的意思,景德镇是国内外知名的手工艺品生产中心。
2.1.2 清代景德镇陶瓷的行销范围
(1)国内市场
清代早、中期,景德镇陶瓷的国内销售市场较为活跃,其销售量和市场网点均超过明代。清代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15]。据《江西瓷业之根本问题》一文提到:“有清乾隆,瓷业特盛时代,景德镇瓷器输出总值亦曾达六、七千万元”[16]。道光帝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很多外国的陶瓷被注入我国销售。西欧各国的工业革命后,欧洲发明并推进了陶瓷贴花技术和“金水”技术[17]。到19世纪末,陶瓷产业推出了模具、注浆工艺和制瓷机器等新技术,在得以保证陶瓷的品质(厚度、规格和形状)情况下进行批量生产。这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丢失了在欧洲的外销市场。同时,欧洲生产的大量陶瓷涌入中国市场,使得景德镇陶瓷在华东各地区的陶瓷销量受到巨大影响,但是,景德镇陶瓷在美术陈设瓷器和仿古瓷器市场中的声誉依然存在,并保持良好的销售市场。
四方商贾,萃聚于景德镇。明清时期常驻在景德镇进行陶瓷采购的商人大致可分为八大帮会,其中采购数量和规模较大的是荆、广两大帮会,其销售市场活跃。晚清和民国时期,虽然景德镇陶瓷在中南地区的销售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来采购景德镇陶瓷的商人依旧遍布全国各地,据《景德镇市志》载:全国来景德镇购瓷者按地区可分为二十六帮:津帮,主销市场为天津;广东帮,主销广东、广西各地区以及南洋和美国;关东、奉天二帮(有的资料称辽宁帮),主销东北三省;同庆、黄麻、孝咸、马口、三邑、良子、同信七帮,主销地区为汉口,汉口以北、长江上下游及芜湖、苏州等地;湖南帮,主销湖南各地;河南帮,主销河南地区;过山、宁绍二帮,主销地为上海、浙江;川湖帮,主销四川、苏州;桐城、金斗二帮,主销安徽、广东、新加坡;粮帮,主销为北京;扬州帮,主销扬州;南昌、丰西、九江、内河、古南、康山六帮,主销江西省的各地和长江上下游及南京、汉口。遍布各地的景德镇陶瓷商人,将在景德镇采购的陶瓷带到各自主销地区销售,使得清代景德镇瓷业的繁荣发展[18]。如图一所示,其销售点分布反映了各帮会的活动区域和规模。
表3 景德镇贩瓷商帮名称、籍贯及运销地带Tab.3 The name,native place and sale area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trade group
(2)国外市场
由于战乱的影响,清代早期景德镇陶瓷在外销贸易的规模减少,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废除海禁政策,大大推动了陶瓷对外销售市场,大量船只从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的沿海区域运输陶瓷出海进行贸易。
2.1.3 明清两代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比较
明代,陶瓷业的经济重心由北方完全转移到了南方,瓷业也不再附属于农业,而是分工明确的手工业。当时景德镇制瓷技术也快速发展,不仅能够烧造出人们热衷的青花瓷,彩瓷等,还能仿制出其他窑口的陶瓷[26]。明代,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为皇帝生产御用瓷。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将景德镇陶瓷带出去,得到亚非欧多地人的喜爱。诸多原因都让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名声大噪,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销售市场也是遍布海内外。
到了清代,景德镇陶瓷不仅保持了国内陶瓷市场,甚至开拓到更远的美洲。明代国内市场主要是零散的商人贩卖景德镇陶瓷,清代购瓷按地区分成二十六帮,各有各的主销范围,形成更为系统稳定的销售市场。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昌盛保持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收到世界性的尊崇。因而,明清景德镇陶瓷既是纯粹的民族形式,同样获得亚欧各国的广泛追求并以其为楷模[27]。海运业的发展也为景德镇陶瓷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便利,原有的非洲市场更加广阔,清代的景德镇陶瓷在非洲多地相继发现,清代还新开拓了美洲市场和澳洲市场。
总而言之,清代较明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国内外市场更加广阔。
2.2 商贸路线
2.2.1 内销路线
明清两代景德镇陶瓷内外销路线基本一致,所以本文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明代,景德镇陶瓷在国内已然市场广阔。明代的《天工开物·陶涎》有记载:“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28]。明代江西布政使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记载了当时景德镇陶瓷的销售范围:“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极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29]。“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描述了清代早中期景德镇陶瓷在国内销售的盛况。在这期间,主要是由陶瓷商贩购买,然后分别发货到各个主要销售区销售。陶瓷商人为了在景德镇长期购买,部分商人设立陶瓷店,部分商人住在瓷行陆续购买,还有部分则利用短期长途的交通方式。古代陶瓷的运销,在陆地上,主要是靠肩挑车推。随着销售市场范围的逐渐扩大,从事陶瓷肩挑车推者,逐渐成为经营陶瓷商业的商人,进行中介活动,于是经纪人、牙行相继出现。《景德镇陶录》有这样的记载:“商行买瓷,牙纪引之,议单批单,交易成功,定期批货”[30],这是陶瓷买卖的主要方式。明末清初,各地商人为了更好购买陶瓷纷纷驻在景德镇。依据各自的籍贯,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商帮。开始有8帮,绍、宁、广、关、鄂等建立瓷商人帮公所,各帮都有陶瓷行。陶瓷行是当时陶瓷成交的主要场所,它承担着陪同瓷商或者代为选购所需的品种和数量,并且代为提货、托运等一系列烦琐业务。由于水陆交通的逐步发达,到1928年国内各地驻景德镇贩卖陶瓷的商帮已达到26帮,其帮会组织名称为“全国旅景瓷商联合会”,其帮口籍贯和运销地点如表四所示:
2.2.2 外销路线
(1)国内路线:
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港口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景德镇陶瓷从景德镇输出到上述三省沿海港口大致有三条路线(见图2):
图2 景德镇陶瓷至国内沿海港口路线示意图Fig.2 The route map from Jingdezhen ceramics to domestic coastal ports
①由景德镇出发,经昌江过鄱阳湖,沿信江南下,再走陆路至闽江,顺江入东海抵福州。
②从景德镇始,经昌江入鄱阳湖,沿信江到河口镇,转陆路经衢州、金华,最后过富春江达宁波港。
③大致从景德镇出发,经昌江入鄱阳湖、过赣江,翻梅关越广东北江水系直达佛山,这是汉朝以来京广铁路通车前主要的运输路线,也是连接中国南北的主要运输路线,是最为常见的国内水陆交通联运路线[31]。
(2)国际路线:
古代陶瓷之路的国际路线有陆路和海路。陆路主要是丝绸之路的旧路线。从洛阳、长安、汴梁开始,到葱岭内外的西部地区,再分成两路:一路南下至印度次大陆,一路西去索格狄亚那地区、两河流域、地中海和欧洲。此外,还有从乐浪道到朝鲜半岛的陆路。海路是陶瓷之路的主要通道,基本上是沿海岸贸易。新航线开通后,以澳门为中心,葡萄牙人通过几条海外路线将中国的陶瓷输送到欧洲和亚洲各地。中国陶瓷对外贸易形成了国际贸易网络,以澳门为中心走向世界。而国际贸易网络主要有三条航线(见图3):
图3 景德镇陶瓷对外贸易航线示意图Fig.3 Jingdezhen Ceramic Foreign Trade Route Diagram
①由广州出发至澳门,再从澳门出海经马六甲、古里、科钦、果阿等地,再过好望角到欧洲,经由好望角前往欧洲的航线是新航线开辟的直接产物。
②由广州出发到澳门,经澳门去往日本长崎。从1550年到1638年的90年间,葡萄牙船队至少航行了四、五十次,每次至少有五、六艘船一起航行,形成一条日中陶瓷贸易路线。
③由广州出发至澳门,由澳门前往马尼拉,经美洲和拉丁美洲至欧洲。明朝开通了中国到菲律宾的航线。1571年,菲律宾被西班牙占领,开辟了从马尼拉跨太平洋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的航线,并扩展到欧洲。这条航线上主要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西班牙大帆船从菲律宾航行到欧洲。因此,这种帆船贸易被人们称为大帆船贸易[32]。
3 贸易格局的转变和区域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在国内的销售市场已十分广阔,销往全国各地。而外销的海外市场则重心有所不同,贸易格局有所转变,明前中期主要是销往亚洲和非洲等地,而明后期和清贸易中心转移到欧洲和美洲等地。随着销售范围的扩大,景德镇陶瓷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在变大,由此也给当地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迁。
区域社会变迁有内外两种动力元素,其一是随着当地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内部的社会地位、城镇发展、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元素带来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而另一种外来元素通过新模式的引进,使区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迁[33]。
3.1 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代以前,景德镇只是一个市集,到了明代,景德镇从一个市集变成了手工业城市,工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清代,景德镇与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并称四大镇,当时的人说:“景德一镇,隐然大都会焉”[34]。除此之外,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在国外市场也广泛销售,市场活跃,闻名于世界。明代时,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专为皇室和宫廷制瓷供瓷,并制定督陶制度,直至清代御窑厂仍存在,成为国内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好的官办制瓷厂。清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空前绝后,《陶录》记载道:“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35]。明清御厂制度与政策的制定,标志着景德镇成为全国主要的手工业城市。
3.2 城镇的发展
随着景德镇瓷业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当时有许多记载,如“豪商大贾,咸聚于此”,“其人口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故时人称,“景德一镇,隐然大都会焉”[36]。嘉庆年间,景德镇街市的扩展已“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咀,前后街计十三里”[37]。
3.3 人口数量的变化
景德镇瓷业经济发达,“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38]。嘉靖年间的人口已然成“主客无虑十万余”[39],万历后期,“已每日不下数万人”[40]。清末,景德镇常住人口约20万,雍正时不超过25万人(包括流动人口)[41]。其人口数量以客籍为主,“镇民土著者什之一二,余皆商旅客寓”[42],形成“五方杂处,百货具陈,熙熙乎称盛观矣”的局面[43]。
3.4 新模式的变化
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工艺的进步不仅是对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更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当时开拓了广泛的海外市场,为满足海外市场不同艺术形式的要求,景德镇陶瓷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造。明末清代在景德镇外销的瓷器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瓷器克拉克瓷,欧洲人称为Kraak。克拉克瓷广销于欧洲,它的绘画风格就是根据欧洲得喜好而来,与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风格大不相同。马塔班罐首先在缅甸港口城市马塔班发现而得名,此陶瓷是为东南亚特别烧制的器形,满足东南亚各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明代文士张變著《东西洋考》卷四“文郎马神”条载:“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瓷器”[44]。传统陶瓷不足以满足美国商人的要求,他们还指定定制关于他国文化及其爱好的一些色彩鲜明的主题陶瓷。这些陶瓷有绘金边的青花宝塔瓷雕;有绘美国船只和医院图画的青花盘碗;还有绘雄鹰、女神和总统华盛顿肖像等纹章瓷[45]。美洲各国在18至19世纪沿袭了欧洲追捧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东方风情的好尚,也以拥有在中国瓷器上描绘特殊图案的订制瓷为荣耀。清代人朱琰在《陶说》中也指出:“瓷画样十分,则洋彩得四,写生得三,仿古得二,锦缎得一也”。明清景德镇的外销瓷经历了引领本土风格和吸收大量西式风格的变化过程[46]。这种风格的变化,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在景德镇陶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塑形作用。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贸易格局的转变,也带来了景德镇区域社会的变迁。社会地位由小市集变成了闻名世界的制瓷中心;城镇的规模也得到扩展;人口数量激增,外来人口居多;当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不仅继承前人优秀技艺还大力发展了陶瓷的烧造技术,明代的景德镇陶瓷吸收和消化逐渐没落的各大窑厂精湛的陶艺技术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得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猛增,可适应并满足各国陶瓷需求。
4 结论
本文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行销及商路进行了系统梳理,是关于景德镇陶瓷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景德镇当地及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陆交通,为景德镇陶瓷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景德镇陶瓷的行销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南方更是为主要的销售市场。在国外市场,东南亚、非洲东海沿岸以及欧洲等地是明代景德镇陶瓷的主要销售地。清代早、中期,景德镇陶瓷的销售量和市场网点均超过明代,来景德镇采购瓷器的商人形成了8帮,国外市场则开拓到更远的美洲。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经纪人、牙行相继出现。至清末,景德镇陶瓷商人依据籍贯形成了26个商帮。外销路线方面,景德镇陶瓷出口港有浙江、福建、广东三个沿岸港口,形成了从景德镇到沿岸港的三条航线,并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路线。但由于工业革命以来欧洲陶瓷的工艺大幅上升,对景德镇陶瓷国内外销售造成了一定威胁。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贸易格局的转变,带来了景德镇区域社会的变迁。社会地位由小市集变成了全国制瓷中心;城镇规模得到扩展;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外来人口居多;陶瓷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融入众多其他国家工艺技术。
景德镇陶瓷商路作为历史上特色贸易商路之一,与丝绸之路、茶路一样,发挥过重要的商贸作用。正是依托该商贸网络,陶瓷的生产与销售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促进中、外之间的经济和贸易交流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景德镇的千年窑火照亮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探究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推动中华陶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把中华陶瓷文化和艺术传播出去。在商贸路线的研究基础上,未来可进一步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