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价值分析
2022-04-19梁锦桂
梁锦桂
广西宾阳县人民医院 广西 南宁 530400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综合征,是儿童最严重的运动残疾,病因与发育缺陷﹑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以异常姿势与运动障碍为主,患病后病情会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对家长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增加社会经济负担[1-2]。临床认为CP疾病的康复过程较为漫长,临床需积极治疗的同时辅助有效的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以促进恢复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文章纳入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收治的40例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现作以下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研究对象:40例CP患儿;其中男女比例为28/12,年龄平均为(4.3±0.5)岁,运动迟缓型15例﹑混合脑瘫型15例﹑脑瘫痉挛型10例。
纳入标准:精神状况好;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同时合并其他重大疾病;依从性差;肌肉萎缩;肌无力。
1.2 方法
1.生活自理指导:护士询问家属意见,为患儿规划每日行程,如几点起床﹑几点做游戏﹑几点康复训练﹑几点睡觉等,指导患儿自己完成洗漱﹑穿衣脱衣﹑如厕﹑洗澡等日常行为,制定日常训练计划,坚持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耐心教导并积极鼓励患儿,给予表扬,提高患儿康复信心,协助患儿进行肢体活动。2.心理疏导:护士为患儿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指导家属轮流陪伴,主动与患儿沟通,根据患儿年纪选择适宜的沟通技巧保持交流,关注患儿情绪波动表现,疏导其心理压力,鼓励患儿多与同类型患儿互动。3.纠正患儿异常姿势,保持头﹑躯干接近正常位置,睡眠时帮助患儿分开双腿,侧卧位与仰卧位时将软枕放在2腿之间,加强坐姿引导,取伸腿坐姿,控制骨盆2侧,诱导挺直躯干;站立时确保患儿足跟与地面充分接触,可通过靠墙站立训练纠正下肢异常对线姿势。在病室增加安全防护措施,如床挡﹑护栏﹑扶手﹑防滑地板等。关注患儿语言障碍表现,提供发音训练,指导患儿练习呼吸控制法与下颌控制法,锻炼听力﹑视力﹑味觉﹑感觉,重点锻炼肌肉,给予肌肉按摩﹑肌肉伸展﹑肌肉屈曲等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采用FMA(国际运动功能表)评估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标准:I级(<50分)﹑II级(50-84分)﹑III级(85-95分)﹑IV级(96-100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4]。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标准:0-100分,无自理能力:0-20分;重度功能障碍:25-45分;中度功能障碍:50-70分;轻度功能障碍:75-95分;生活可自理:100分[5]。护理人员采用儿童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估,观察项目包括情感功能评分﹑生理质量评分﹑社交功能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这次研究中各项与所选取病人相关的数据都导入到SPSS 19.0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则使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表示,数据资料用卡方分布来检验,P<0.05,证明具有明显差异性,符合统计学要求。
2 结果
干预前患儿FMA评分﹑ADL评分﹑情感功能﹑生理质量﹑社交功能评分均低于干预后,P<0.05;见表1。
表1 比较康复效果(n=40,分)
3 讨论
CP患儿的治疗具有周期长﹑过程复杂等特点,康复阶段需要医院﹑家庭密切配合才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步,我国优生优育的基本国策影响,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相应的高危儿童存活率也逐步提高,脑损伤新生儿人数也逐渐增加[6-7]。
小儿脑瘫严重影响患儿健康,但目前临床技术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后期多种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儿恢复基本的日常行为能力,尽可能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患儿FMA评分﹑ADL评分﹑情感功能﹑生理质量﹑社交功能评分均低于干预后,P<0.05;分析原因发现,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随着临床逐渐完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相关理论与康复治疗技术方法,脑瘫患儿的早期康复训练作用也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并且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脑瘫的主流措施,为患儿提供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方案,通过作业疗法与运动疗法纠正患儿异常姿势,改善肌力,调节机体平衡能力,促进手的精细化动作,通过语言训练改善患儿认知能力,促进智力发育[8]。就医期间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新型康复模式,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强化训练,采取医疗康复手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CP患儿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