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2022-04-19刘春兰
刘春兰
扶绥县第五人民医院 广西 崇左 532115
广泛性焦虑症是在当前大环境下一种高发的精神疾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及工作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精神疾病患病人数逐渐增加,其中较为典型的即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多表现出持续担忧﹑坐立不安﹑敏感﹑易怒症状,且担忧问题与实际高度不切[1]。若未积极采取措施干预,不仅影响患者正常作息,也会降低其身心健康,威胁生活质量水平。目前,临床上关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方案﹑行为治疗方案,其中放松训练属于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药物疗效不佳者[2]。同时还需配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期改善患者心理与情绪状态,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生命质量[3]。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放松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为病例选取时间,共纳入8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Excel编号的奇偶性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中男:女=22:18,年龄25-78岁,平均(51.42±10.23)岁。观察组中男:女=19:21,年龄26-77岁,平均(51.67±10.4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叮嘱其遵医嘱用药,一旦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组实施放松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具体为:(1)心理护理。每天保持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依据患者理解能力﹑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广泛性焦虑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等,通过引导的方式转变其认知,从思想上变被动为主动,帮助患者正确了解疾病,以科学﹑严谨的角度面对疾病治疗。注意交谈过程中回避交谈过于沉重或敏感的话题,始终保持微笑,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言语支持等。引导患者积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抒发情绪,耐心倾听患者想法与心声,鼓励其选择合理的情绪宣泄方法,例如聊天﹑运动﹑看书等,护理人员在该过程中需充分尊重患者,对其所处困境表示理解与同情。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正确解答,排解其不良情绪,获得患者的信任与认可。(2)放松训练。每天下午固定时间内,由1名责任护士安排患者到放松训练室内集合,集中接受训练,具体训练内容为:①正式开始训练前,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保持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治疗特点﹑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叮嘱患者少量进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尽量穿着柔软﹑宽松﹑舒适的衣服及鞋子;②训练时保持训练场地安静,适当调整光线﹑温湿度,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室内配备CD播放机﹑音响﹑麦克风等设备,指导患者于沙发上取平卧位或坐位,选择舒适﹑自由的体位聆听音乐,引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咬紧牙关,集中注意力于头部,两面颊绷紧,维持上述状态约15秒后松开牙关,放松面部肌肉,指导患者跟随录音节奏,从头﹑颈﹑肩﹑手﹑胸﹑腹﹑臀等某一部位肌肉开始放松,依次向另一部分肌肉放松,直至全身肌肉放松训练,每次60分钟。
1.3 观察指标
(1)焦虑情绪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含20个项目,均行4级评分法,标准差分界值为50分,>50分表明存在焦虑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含14个项目,均行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2)睡眠质量。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该指数共包括7个部分,总评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患者睡眠质量越差。(3)生命质量。使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共包括生理功能(0-100分)﹑社会关系(0-100分)﹑心理功能(0-100分)﹑ 环境角色(0-100分)﹑精神健康(0-100分)5项,得分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4)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90分,视为非常满意;70-90分,视为满意;<70分,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无序分类资料以率(%)表示,并实施x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施t检验,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
2.1 焦虑情绪评分
干预后1﹑2﹑3个月,观察组SAS﹑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焦虑情绪评分对比(±s,分)
表1 焦虑情绪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SAS HAMA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 干预后2个月 干预后3个月 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 干预后2个月 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 40 57.10±9.69 39.24±6.51 36.95±6.26 31.44±5.07 24.16±7.30 16.57±4.42 12.06±3.73 7.42±1.30对照组 40 57.12±9.77 48.08±6.92 45.53±7.14 37.50±5.18 24.15±7.36 20.43±4.85 17.59±3.62 14.35±2.28 t / 0.009 5.885 5.715 5.288 0.006 3.720 6.729 16.700 P / 0.496 0.000 0.000 0.000 0.498 0.000 0.000 0.000
2.2 睡眠质量
干预后1﹑2﹑3个月,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睡眠质量对比(±s,分)
表2 睡眠质量对比(±s,分)
组别 例数PSQI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 40 12.45±3.81 7.10±2.14 5.16±1.36 4.04±1.12对照组 40 12.41±3.78 10.02±2.29 8.13±2.11 6.27±1.25 t / 0.047 5.892 7.483 8.403 P / 0.481 0.000 0.000 0.000
2.3 生命质量
干预后1﹑2﹑3个月,观察组生命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生命质量对比(±s,分)
表3 生命质量对比(±s,分)
组别 例数生命质量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 40 65.24±6.79 76.41±6.88 87.25±5.76 94.34±6.85对照组 40 65.21±6.80 70.73±7.02 75.48±5.81 81.02±6.37 t / 0.020 3.655 9.099 9.006 P / 0.492 0.000 0.000 0.000
2.4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详见表4:
表4 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广泛性焦虑症属于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焦虑情绪持续存在,具体表现为过度担心家庭﹑身体健康及未来等无法控制的事情。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广泛性焦虑症发病率约3.1%,终生患病率高达5.7%,长期存在广泛性焦虑症将会加大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当前临床治疗该疾病时以抗焦虑药物治疗为主,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导致用药后疾病治疗效果不佳。为了能够更加完善地迎合不断转变的现代医学模式,临床提出认为在治疗广泛焦虑症时不能单独依靠一种药物治疗方案,可尝试联合非药物方法,进一步提高疗效[5]。
放松训练是临床上引入的一种新型护理治疗方法,以行为医学为基础,通过反复且规律性的固定方式,促使患者机体逐渐由紧张向全身放松练习转变,包括心理放松﹑身体肌肉放松,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心理护理充分强调了护理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个人的身心特征,综合其疾病病因﹑年龄﹑性别﹑生活背景等信息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逐渐释放内心存在的焦虑﹑烦躁﹑紧张等负面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疾病治疗,减轻疾病治疗压力,有助于缩短患者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6-7]。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1﹑2﹑3个月,观察组SAS﹑HAMA﹑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实施放松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改善精神障碍,促进安然入睡。经分析:放松训练利用语言诱导﹑意象训练法促使患者心理放松及躯体放松,使患者四肢温暖﹑呼吸频率降低,体会放松后的身心愉快,追思生活的美好与快乐,通过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心理护理中由护理人员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纠正其既往存在的错误认知与行为,意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以及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性,缓轻一定的紧张不安﹑过分警觉症状,通过护患之间的友好交流沟通也使患者久久压抑的心灵得到抚慰,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交感神经及相关功能降低,副交感神经及其功能上升,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改善。以上两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缓解焦虑情绪效果,患者愿意保持肌肉松弛﹑心情轻松地生活﹑工作或社交,生命质量得以改善。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生命质量﹑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放松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可作为药物替补的有效干预方案,能够更好地发挥两者抗焦虑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达到患者预期治疗目标。
综上所述,在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中实施放松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