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商螺旋式创业适应研究
——以非洲温州移民企业家为例

2022-04-19张一力麻芦娟

关键词:华商温州商人

张一力,麻芦娟

(1.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杭州银湖实验学校,浙江杭州 310000)

海外经济移民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新社会阶层,学界将这部分人群归入中国新移民范畴。一般而言,经济移民是追求市场利益并在流入国实现自我就业的群体[1],经常被称为海外华商①本研究的海外中国经济移民(Overseas Chinese Economic Migrants)是指在目的地从事经济活动的中国新移民群体,也被称为中国移民企业家(Entrepreneurial Migrations)。中国移民企业家、海外华商、海外中国新移民群体中的经济移民等几个概念于本文所表达意思相同,本文通篇将根据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及场合,采用不同称谓呼之。参见:Mung E M.The Huagong,the Huashang and the Diaspora[M]//Suryadinata L.Migration Indigenization and Interaction:Chinese Overseas and Globalization.Singapore:Leo Suryadinata,2015:55-69。。如果再冠以地名就指代国内某个地域的海外经济移民,如海外温商[2]是指在海外创业的温州籍商人。海外温州移民人数多计69.89万人[3],属于最早去海外发展的华商群体之一。作为海外华商的典型代表,海外温州移民群体是众多国际移民研究关注的重点[4-6]。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是国内移民的主要流出地,侨乡的居民受益于强大的侨乡移民网络得以在全球进行人口流动。

近30年来,国内移民呈现出新的现象。一方面,就输出地而言,上海、北京、天津、湖北、黑龙江、辽宁等省市移民加入向外迁移的队伍当中;另一方面,就输入地而言,非洲成为中国新移民的重要移入地。因此,非洲包含了众多侨乡与非侨乡的中国新移民群体,他们经历了从首次进入到后续快速发展的全过程,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新经济移民群体,可为海外华商的研究提供样本。作为一个身处异国他乡、边界十分清晰的群体,海外华商的出现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彰显了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与崛起。学界关于中国经济移民海外创业的适应过程研究恰当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与“走出去”政策对中国草根阶层地位提升的关键作用,解释了草根阶层向企业家过渡应如何克服诸多创业瓶颈、文化冲突、政策困境等问题。笔者在多次非正式场合接触大量非洲温籍华商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到他们在非洲的创业经历,在创业过程不断遭遇的各种冲突继而又能适时适应,如一个新经济移民群体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到达全新移民目的地所经历的从冲突到适应的动态创业演化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本文希望以非洲温籍华商的研究为未来海外华商的持续创业寻找对策,同时为全球经济移民如何适应移入地创业环境提供范例。需要指明的是,本文利用经典扎根理论对移民创业中的冲突与适应关系进行探索,强调冲突与适应的交互关系及其动态演化路径对华商创业的作用,是对传统移民适应研究的有利补充。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移民适应性研究向来是移民学关注的重点。现有文献认为移民的竞争与同化过程是自然演替的结果,种族冲突、社会偏见[7]、主流社会行为、价值观[8]、文化冲突等因素[9]都对移民适应情况产生了影响。在通常情况下,移民融入当地需经历“移植、传承、冲突、调适和融合”五步骤[10]。在现有文献中,学者已经充分验证了“海外华商必然遭遇冲突”这一命题,然而较多学者侧重于探究海外华商如何融入当地社会,而对他们创业的动态适应解释较为缺乏。经典扎根理论是对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论,通过归纳方式发现并产生相应理论[11]。该方法论可探索海外华商如何在流入国创业中谋求生存、解决困境等问题,因此笔者将借助扎根理论解释海外温州商人创业适应机制,并构建该群体适者生存的理论架构。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参考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这一探索性研究技术,通过开放性、选择性和理论性编码3个步骤构建海外华商创业动态适应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其中编码是指通过对事件之间和事件与概念的不断比较,从而促成范畴、特征的形成及其对数据的概念化。

(二)数据收集

本文充分利用熟知海外温州华商群体的相对优势,采访因探亲、休假、商务等原因回温的在外移民,同时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与其他海外温州商人建立通畅的联系渠道,譬如2017年11月以来利用社会网络新加入了4个在非从事商贸活动的浙江人及温州人微信群,群组织有同乡会、社会公益等群,群内总人数超600人。因研究对象的明确性和特殊性,笔者能较为方便地筛选出20位温州企业家作为接触与访谈的对象。

本研究数据收集具体有如下方面:其一,在同一时期内,访问20位企业家,在访谈结束后,整理企业家的个人档案;其二,从中筛选出8位典型企业家作为数据编码对象,他们分别为1位佛得角温籍华商、4位坦桑尼亚温籍华商、2位科特迪瓦温籍华商与1位加蓬温籍华商,这8位企业家分别代表实力不同的非洲华商创业群体。实力不同的移民创业经历反映了不同类型中国新移民在非洲的创业全过程,其中来自佛得角和加蓬的2位温籍华商是开发当地市场的“温州第一批商人”①文内所涉数据资料均由笔者根据对受访者的访谈内容整理与分析所得。,他们受“走出去”与“出国热”浪潮影响而去往非洲经商的,在非洲生活已超过30年且有4个行业以上的商业经验。因此,他们的创业史既反映了华商的海外发展经历,又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批非洲中国新移民的创业历程;其余6名企业家则是普通华商群体代表,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仍处于从草根阶层向企业家群体过渡并具双重阶级身份的温商[12],他们的经商时间有5年至15年不等,分别反映了街边店铺零售商、工厂制造商、进出口批发商等在非不同业态温州小企业家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上述8企业家的从商经历映射了海外华商整体创业的不同适应阶段和适应水平。

(三)编码阶段与数据饱和度

本研究的数据编码可分成两个阶段:其一,笔者初次接触20位企业家时,仅询问其基本个人信息和创业故事。在访谈结束后,整理了相关的访谈内容,并从已有的故事线中梳理出受访者叙述的主要经历,发现商人在叙述中多次讲述与“冲突”话题相关的案例。在再次访谈前,本项目的研究者初步形成以“冲突”为主的访谈大纲,经研究小组讨论将二次访谈聚焦于“企业家对各阶段冲突和适应案例的回顾”,并要求受访者详述事件细节,直至他们认为已将所有信息告知研究人员[13]。在访谈结束后,笔者利用开放性、选择性和理论性三步骤对其中8位典型企业家代表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并初步形成模型。其二,为了检验模型的饱和度,采用双盲试验方法按时间顺序分两次回访企业家。第一次随机回访其中6位企业家,要求该阶段访谈中的6位企业家根据冲突和适应事件划分创业阶段并解释分类原因。每当其谈及解决措施时,研究者借助相关问题的提问和追问促使受访者回忆当时的创业细节,如“您后来为什么选择做其他生意了”?“您是如何想到这些解决措施的?”等问题进行回顾。在研究者中,除一名成员保持对关键事件的追问外,其他成员同时需记录受访者提及的其他事件。事后,所有的访谈内容都被逐字转录,以便系统分析。经利用获得的6位企业家编码内容检验所构建模型的饱和度后,可知这6位企业家提取的编码完全可归结到现有的螺旋式适应模型中。在此基础上再对剩余的2位企业家进行第二次回访,而所得编码却没有新的发现,为此,将其仍全部归结到现有的模型中。因此,笔者认为本研究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在数据上是饱和的。

(四)理论饱和度

理论性饱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的数据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新范畴之特征的时刻。扎根理论强调研究问题与理论的自然呈现,所以在正式研究前应尽量避免对特定文献的回顾,以保证开放性思维发展的相关概念[11]。该方法论认为理论性饱和是通过交替收集与分析数据得到的,为达到最大化理论饱和,研究者将不断修正并完善理论,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初次收集好的资料转录成文字,利用NVivo软件对数据行句之间存在的事件进行比较;其次,当概念形成时,将其与更多的事件进行比较,以便让正在形成的概念饱和;再次,将概念与概念进行比较,以形成更加抽象的概念;最后,当一个概念已经达到它的理论性完整时,让其与相关文献①相关文献为扎根理论编码中的一部分,可有效帮助作者修正和完善相关理论。参见:Fei F.Resourcing Change:A Grounded Theory Explaining the Process by Which Managers Address Challenges in Their Initiation of Change as Learning at Work[D].England:University of Bath,2007。进行比较。在第一轮编码结束后,提炼出初步的理论,再进行第二轮理论性采样,以便将所获资料进行上述编码操作。本文拟利用多轮迭代编码程序最终获得模型的理论饱和[14]。

二、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根据对访谈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本文揭示了“非洲中国创业移民不断发生冲突事件并动态适应”的事实,表明经济移民历经了从艰难起步到持续发展创业的过程。当遭遇企业内外部环境变革时,经济移民会不断地调整战略方向,借助动态协调能力巩固自身与企业实力,从而显现群体在创业中的动态适应。在早期阶段,也有部分创业者因无法克服恶劣的生存困境,未能创业而离开非洲。能摆脱草根阶层并转为企业家的温州商人,自进入非洲市场来就不断遭遇各种冲突,但他们都能一一适应且进一步成长。

(一)概念化与初步范畴化(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逐字逐句进行编码,将资料分解、检视、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15]。为减少个人偏见,本文尽可能采用受访者的原话作为标签,从中挖掘出初试概念。在概念化阶段,利用NVivo编码软件提炼出327条原始语句和相应的初始概念。经范畴化后,将300余个概念形成11个范畴,分别为释放心理压力、预防生理疾病、学习当地用语、掌握专业术语、习得知识技能、规避暴力事件、提出族间合作、缓和族内竞争、重塑华商形象、严格缴纳税款、积极参政议政。开放性编码阶段的概念化和范畴化部分举例分析可参见图1①无特殊情况说明外,文内图表所涉概念化、范畴化等数据资料均为笔者研究整理,文内所引不再一一标注。。

图1 非洲温州商人安全适应等主范畴演化图

(二)主范畴的发掘(选择性编码)

研究者于该阶段根据理论性采样原则,有目的地寻找受访者,对所获资料和田野笔记与初步形成的范畴进行反复比对,并根据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逻辑次序差异,进行归类。研究者对“经济移民创业适应”的11个初始范畴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形成安全适应、文化适应、经济适应、政治适应4个主范畴,这4个范畴将11个初始范畴归纳在一个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中,其中,“安全适应”是指企业家在创业中面临身心健康疾病、人身财产受到威胁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于“释放心理压力”“预防生理疾病”“规避暴力事件”等初始范畴中归纳获得。“文化适应”意味着经济移民从迁移落地后在当地习得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技能,以及于多大程度上被社会群体文化所认可,并借助“学习当地用语”“掌握专业术语”“习得知识技能”“重塑华商形象”四个方面抽离出该范畴。在创业和自我就业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移民产生的市场适应称为“经济适应”,该范畴主要由“提出族间合作”与“缓和族内竞争”两个初始范畴生成。“政治适应”表示经济移民在创业中适应当地政策的程度,可通过“严格缴纳税款”“积极参政议政”初始范畴构建政治适应范畴。

(三)模型的构建(理论性编码)

经开放性和选择性编码两个阶段的分析后,所得主要范畴基本涵盖“经济移民创业适应”的全部必备要素。研究的现有资料对理论构建已无较大的作用,据此可判断理论基本实现饱和。因此,在理论性编码阶段,研究者已停止对资料的收集,而转向回顾现有社会适应与冲突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并将文献内容和由编码形成的初步理论进行比较,以期获得理论涌现。从已有研究得知,学者将企业阶段分成三阶段到十阶段不等,并且验证了企业发展与创业者演化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如周建华等综合考虑企业家发展后,将企业成长归为萌芽、发展、成熟、转型四阶段[16];张敏等基于企业家和企业成长的关联性研究,提出企业家精神需经历个人层面向公司层面的转换,揭示企业家与企业发展的先后顺序[15];张一力在普拉托温州企业家集群研究中指出,移民企业家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他清晰地解释了企业家集群与企业集群演化的内在逻辑[17]125-134;莫寰将女性创业历程划分为初创期、生存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表明创业女性的成长会推动企业发展[18]。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这一阶段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已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并逐渐显现出来,由此构建出由“移民个体生存期―移民企业成长期―华商群体发展期”三个创业阶段构成的华商螺旋式创业适应模型(模型图示可见图2)。

图2 三阶段螺旋式模型①“安全适应、文化适应”等所在层级为范畴,“释放心理压力、预防生理疾病”等所在层级为概念,概念用来支持、发展和说明范畴,并与范畴一起形成主范畴。

本模型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温州人自移民落地后,为克服身心疾病、语言以及知识储备不足,出现了基本的安全与文化适应,使得他们可以作为商人群体在非洲落地发展;大批新移民的不断迁入导致在非创业的温州商人遭遇内外部群体的双重竞争,历经市场检验和迭代调整,经济移民寻求利基市场,使自身与企业站稳脚跟,并善用乔装之术减少人身与财产损失;解决经济困境后,非洲温州商人转向解决更深层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扭转当地社会对华商华企较差的刻板印象,让自身与企业共同健康发展。历经三阶段适应后,温州商人从最早的经济新移民个体逐渐融入创业移民群体中,并演化成非洲新华商群体,继而开始追求在非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海外华商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模型分析

企业家个体在初具适应能力后,便将重心转向企业的提升发展中,移民企业与个体适应性随冲突的不断变化而逐级递增。随着更多经济移民的进入和华商企业的发展,华商群体在重重冲突中初现高阶适应能力。从形成核心概念的质性材料分析来看,“移民个体生存期―移民企业成长期―华商群体发展期”这一逻辑关系在原始材料中得到了较为清晰的体现。

(一)企业家个体初具适应能力

20世纪90年代,当非洲第一次出现中国商城时,标志着第一批中国新经济移民群体在非洲的形成。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使温州等地的企业家迎来“走出去”的契机,其中去非洲开辟新市场成为温州企业家的优选。以家庭为主的强纽带联系,为温州商人提供了创业的相关信息、资金支持等条件,自此,温州人开始陆续前往非洲。于第一阶段,在非洲创业的温州人初步具备了适应当地创业环境的能力。

1.释放心理压力

虽然中国广州人和客家人于20世纪初就在毛里求斯地区建立根据地和商会,但温州人大批量出现在非洲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温州人通常利用社会网络关系来到非洲,这些人多数为经济移民或移民企业家(Entrepreneurial Migrant),即便是那些为他人打工的,也会在打工几年后迅速转换身份,并在非洲街角开设店铺[19]。虽然温州人首次去非洲的时间不同,但所有人均有面临起步阶段困境的现象。

毅然离开国内安稳生活来到非洲创业的温州人会有强烈的心理压力。通常情况下,温州人会尽快调查非洲市场并寻找创业商机以便尽快适应环境。在佛得角创业的温州人C先生①C为受访者的编号,C先生即为编号为C的先生。根据首次访谈顺序,八位受访者的编号顺序依次为A先生、B先生、C先生、D先生、E先生、F先生、G先生、H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当地市场,当面对落后的市场环境时,他坦言,“我对自己说‘待三个月,如果三个月还没有波澜,就卷铺盖走人’”②根据案例研究方法的指导,本文通常会引用研究对象原话还原和佐证事件的部分真相,对受访者的访谈属于调研的重要内容,在案例研究中调研与文献、文档等证据被称为证据三角形。因此,本文在编码过程和案例研究过程中的引用均为受访者的原话,此后不再一一进行解释与说明。关于证据三角形的解释可参见:陈春花,刘祯.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经典文献的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2):175-182。。为了调节心理状态,较多温州商人最初会参加一些基本的社交活动,如单身企业家选择去跳舞或与当地人聊天。这些原本为缓解创业压力而采取的苦中作乐行为,无形间让温州商人了解到了当地人的生活,进一步增进了他们与当地人之间的关系。

2.预防生理疾病

登高热、艾滋病等均为非洲地区常见的疾病。2019年坦桑尼亚卫生部表示:“坦桑尼亚进入雨季,蚊蝇滋生,达累斯萨拉姆省、坦噶省相继爆发登革热疫情。截至4月2日,共发现并确诊307起登革热病例,其中达累斯萨拉姆省252起,坦噶省55起,暂无死亡病例。”①相关可参见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微信公众号(embassy-in-tanzania)上题名为《提醒在坦中国公民近期注意防范登革热》(2019-04-14)的内容。当地已有组织加强对疾病知识的宣讲,出现华商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然而对于那些早期到达非洲且不了解当地环境的温州商人而言,他们之中有遭遇多次疟疾的,甚至有因疟疾死亡的。在受访的8位商人中,有2位温州商人患过疟疾,其中1位甚至有7次感染疟疾,还有1位商人的孩子也患过此病。许多华商最初误以为疟疾就是风寒,结果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直至越来越多的华商熟悉并习得相关医学知识后,华商死亡率才开始大幅度下降。笔者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一位受访者提及其故友因在非创业而感染疟疾不幸去世,为此,他特意与众多华商分享感染疟疾后相关的急救措施。如今,温州商人患病后会尽快赶赴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如受访者E先生所言,“我感觉头晕、恶心时,就立刻去医院验血”,或通过朋友迅速获得救助,可见,疟疾已成为温商容易治好的疾病。由于中国移民频患此病,部分非洲华商组织成立了特别的紧急联络小组,专门为当地华商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治疗援助。有受访者B先生提及,“我们也有处理疟疾的事情,有的华人血小板低了,得了疟疾,商会就会组织华人捐血”。

从上述可知,为尽早适应当地环境,企业家遭遇个人身心健康问题时会选择与当地人接触或寻求商会帮助。一方面,个体为调节创业压力会借助社交释放压力,以增强个体的社会参与度和民间往来;另一方面,移民从独自寻医求药到获得华人商会的大力协助,有助于促进华商援助组织的创建,也促成了华商互助行为模式的萌芽和发展。

3.学习当地用语

在非洲的中国新移民主要由企业家移民和务工人员构成[20]。绝大多数商人从事纺织、服装、鞋业等行业。一般而言,温州商人到达流入国时通常并不在乎自身是否了解当地文化,只会考虑自身的生存和经商,从早期意大利普拉托温州商人和工人蜗居式的生产状态就可洞见这一事实。他们经常会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尽量延长一日之中赚钱的工时[21],不懂意大利语的第一代在意大利温商在打工之初没有受到语言的困扰,而以批发和零售活动谋生的在非温州商人,需掌握当地的语言才能够进入非洲市场。在这个阶段,无论企业家是否克服了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而他们都将面临语言挑战。受访的8位商人都曾遭遇过语言困境,他们表示当自己与当地政府、其他族群商人和顾客沟通时,因不懂当地语言问题曾导致较多误会和隔阂,也因此错失较多商机。

初时,温州商人先向懂当地语言的中国移民求助,以解决燃眉之急。随后,他们开始在教堂、语言学校以及族群内部学习当地语言。在8位受访者中,有2位商人参加过当地的语言培训活动,还有2位商人去语言学校学习法语或葡萄牙语,其余商人都有向员工、客户或当地人请教学习语言的经历。有两位受访者说,“我们一边做贸易,一边学习斯瓦希里语。……当地教堂有位美国牧师,我就跟着他学习斯语……”“自己去葡萄牙语学校学习葡语”②分别由A先生、C先生及D先生所言。。温州商人创业起步阶段的经历表明,如果语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创业活动就无法开展。虽为了创业而强迫自身学习当地语言,但实质上,企业家的语言适应为其与当地人交流和沟通搭建了桥梁,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华商了解当地的非洲习俗,而且有利于创业者根据当地的需求选择更合适的中国商品。

4.习得知识、技能

非精英群体的温州商人一般并不具有特殊的技能和大量的投资资本[22],可以说,在非洲的温州商人在创业初期具有较强的草根性。在海外经商的温州人一般求学经历较少,这为创业之初的温州人埋下了隐患,其中有几位受访者表示,他们大多是经在非洲生活多年的老华侨或在欧洲的温州商人介绍,认为非洲市场容易获利才慕名而来,实际上,他们对如何创业懵懂不知,这意味着他们一旦进入非洲市场,就必然遭遇创业的诸多问题。一位商人说道,“刚开始做生意时,我什么也不懂,也不了解当地的习俗……后来慢慢就学会了”①分别为受访者A先生及C先生所言。。为了使公司运营顺利,移民企业家只能依靠经商实践提高自身水平。在通常情况下,温州人善于摸索当地市场的运作模式,如刚到坦桑尼亚的温州商人,尚未取得公司的营业执照,通常会将货物挂户到已办理提货手续的华人公司名下,并快速在码头提货以降低货物在港口的滞留时长。在接受访谈的商人中,温商均表示自己都会在长期的经商中不断探索商业模式,这类企业家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他们“干中学”的特点。在访谈中,笔者还发现那些未曾经商过的年轻人会选择向亲朋好友学习,如为家族企业工作、替朋友打工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从业能力。E先生和F先生两位年轻温商就是在为家族企业工作中边做学徒、边学习如何做生意的。“学徒制”的经历提升了他们成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23],并为日后他们的成功创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移民个体生存期主要解决移民相关基本安全与适应问题,经济移民利用社交活动释放压力、避免致命疾病而学习医学常识,同时边摸索发家致富之道边克服语言问题。获得初级适应能力的经济移民逐渐将重心转向创业活动,个体适应为移民企业适应和企业家群体阶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移民企业与个体适应性协同演化

从第一批中国新经济移民站稳脚跟,到首次出现雇佣非洲当地国内劳动力的状况,标志着中国新经济移民及其企业在非洲的发展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移民企业与个体适应协同演化的阶段,企业和个人均出现了更多形式的适应。

1.提出族间合作

200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显著推进了华人迁移非洲的进程,非洲市场上出现较多中国私营业主[24]。进驻零售业的华商很快打败在百货市场中从事商贸活动的葡萄牙、黎巴嫩、印巴等移民群体。“原先市场是葡萄牙人开的,现在已经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了”①,华商经营的商店快速渗透到非洲各个城镇和村落,以低成本、低价格、不(少)纳税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土著人经营商店的生存空间,但华商企业长期疲于低价战术而陷入发展的危机,出现企业利润不断下滑的现象。部分华商为了维持企业生存而主动与竞争对手合作。一位受访者坦言道,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强强联手的经营模式有利于维持双方的商业信任和合作。“在市场竞争对手有限的前提下,大家相互压价竞争弄得两败俱伤。后来我决定和对方合作……现在合作方很尊重我,合作不仅仅维持了公司的盈利,而且个人压力也减轻了。”①笔者还与研究人员探讨了外部合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维也为温商后期重组商会、协调华商群体内部利益打下基础。

在市场快速成长期,跨族裔合作验证了一个事实,面对市场变化,为了企业的发展,移民企业家应尽快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配置[25],不断考虑新的经营模式和公司战略。

2.缓和族内竞争

虽然华商打败了百货市场的他国经济竞争者,但是红火的生意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方面,他们与异族的商业冲突一直持续;另一方面,竞争与冲突很快蔓延到群体内部。如前文所述,成功适应非洲社会并成功创业的中国新移民海外经商故事成为家乡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非洲市场容易赚钱”的消息在家乡不胫而走,去非洲“淘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经济移民的最终目的地之一。受访者表示,“我来非洲就是想淘一桶金再回去,用温州话讲‘我怎么也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①在笔者接触到的较多温州人中,他们都认为曾经去过国外并返国的人一般都是经济宽裕的,这部分人通常被统称为“华侨”。“我怎么也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为E先生用温州话所言及。。因此,“相对失落”[26]和“连锁反应”在留守家乡的农户身上得以体现,许多经济不如意的农民相继让同乡带去非洲。一位坦桑尼亚商人介绍道,仅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市场繁荣时就约有两万华人,其中大约有三千是来自温州(藤桥镇)的商人。实质上,非洲温州商人的创业路径与国外其他地区温州人创办企业的形式基本类似,无论是批发零售店还是加工厂或作坊都体现了“规模小、投资少、同质化、上马快”等特点[27-28],这均为温州模式的海外移植和复制。由于市场准入壁垒低的创业模式,相继进入市场的农民都相互模仿经商,为此,导致同质化企业在短期内大量扎堆,引发了中国移民私营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有七位受访者曾列举了华企之间不合理竞争的各类事件及解决过程。

面对内部竞争,受访者的适应行为出现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通常会转移到其他行业以避免公司利润下滑,如在受访的八位经济移民中,每人至少有2次的行业变动经历。在访谈中,商人们都有提到商会的建设,“我想召集实力强的商人,大家开会进行协商。如果有意愿(整合资源),我们就团结起来。我建设组织的目的就是让华商互惠互利,这也算是为当地社会创造一些价值……我们要把佛得角华人力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形成有序竞争……不要内部相互打斗”②受访者C先生谈及。。在与受访者的持续接触中,得知在科特迪瓦从商的浙江人正在重建商会组织,“我们从2016年就开始筹备这件事,想通过组织来规范当地的温商群体,此创办的初衷和想法非常好,只是到现在还没建好(E先生)”。另一位受访者表示于2019年5月21日在普拉托亚热带酒店举办的佛得角华商协会成立大会,目标就是解决佛得角华人企业之间的经营冲突,并组建商会、提高华商群体在非洲的社会适应性。笔者在对意大利温州商人面临冲突危机研究中提及华商组织的积极作用,表明华商在与当地社会网络对接时,以整体形象的出现增强了海外华商华企的话语权[17]134。

这个时期,从个体适应转向移民企业的适应,该阶段的移民不单单凭借个体解决生存困境,而且更多地利用华商的群体智慧来促进移民企业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个体及移民适应行为带动了商会组织的升级,商会除了为移民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资金支持其创业外[29],还在维护华企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协调作用。

3.规避暴力事件

非洲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且居民犯罪率较高。在受访的8位商人中,有2位商人都经历了工厂失窃与入室被抢劫的事件。有受访者说,那些越是穿着体面的温州老板越可能遭遇抢劫。“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南非中国新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新移民经常沦为南非犯罪分子敲诈勒索、暴力抢劫的对象。”[30]也有报道过南非华商仓库被盗的案件,“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接到报案,声称一个经营假发生意的中国移民仓库被盗……仓库内数百箱假发不见踪影,事主损失超过百万兰特(100万兰特约为42万人民币)”①参见:杨斌.南非一华人仓库数百箱假发被盗3嫌疑人被抓获[EB/OL].[2014-11-04].http://www.chinanews.w ww.chinanews.com/hr/2014/11-03/6745246.shtml。。面对这种情况,低调经商对经济移民极为有用。一位受访者说②难以想象的是,一位在非洲市场经商的穿着拖鞋的温州商人F先生,在自己家乡却是开着雷克萨斯牌轿车来研究室接受采访的。,“温州老板故意低调行事,通常情况下我们穿双拖鞋、背个包就去市场做生意了,包里面都是空的。包就是专门给别人抢的,钱却放在兜里”,所以为求安全,较多温州商人会特意改变自己的着装风格和出行方式,以避免被抢劫、被伤害等。经济移民对生存环境的准确认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非洲社会。

4.习得知识、技能

为了增加企业收入,经济移民不仅向经验丰富的华商学习,而且主动模仿其他经济移民,向他们学习更先进的商业经营模式。在受访的8位温商中,其中2位受访者曾多次谈及来自黎巴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经济移民在非洲经商的诸多注意事项。受访者A先生提及印巴商人是如何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要求买方打款的案例,同时对比华商亲自讨债遭遇抢劫的事件,提及“印巴老板选择雇佣当地工人去收钱,温州人则亲自去收钱。有位温州朋友要债回来,身上挂满了坦桑尼亚先令,在马路上被犯罪分子抢劫,最后他只好把身上的现钞撒在街上,制造混乱逃脱出来……较多中国来的商人不懂得保护自己,但是印巴人就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较多温州人开始意识到雇佣当地人去追债可以避免华商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

在移民企业发展期,移民企业逐步突破旧的经营模式而转型成功。一方面,移民企业为应对风云莫测的市场而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另一方面,经济移民识别新机会、定位新市场、拓宽创业新渠道,与企业协同共进,随之引发的是部分创业者蜕变为企业家阶层的案例。

(三)华商集体初现高阶适应

当非洲华商企业因第一例税收事件受到处罚时,在非洲的温州商人进入发展瓶颈期,该阶段出现了在非创业华商群体的高阶适应,其可动态性地应对冲突。

1.重塑华商形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私营企业的入驻以及中国启动对非援助的项目,非洲出现了种族歧视、破坏环境、非法贩卖野生动植物等涉华的负面言论,尤其是从事房地产和小商品贸易的中小型企业更被当地人视为市场掠夺者。非洲传统媒体也纷纷出现对华商的负面评价,包括对中国劣质品与赝品占据越来越多市场份额的抨击、对中国私营企业负面印象的报道等,至此,华商迎来最艰难的发展时期。受访者C先生提及:“中国人有时候就是自毁形象,当初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民众非常热情。现在的确存在少数中国小商贩拖欠员工工资、和员工发生矛盾等现象。这些人影响了非洲人对华人的评判。”受访者指出中国私营企业实际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对当地商户的实质性威胁也较小,远不如那些在非洲待了多年的经济移民,如葡萄牙与黎巴嫩商人,其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此阶段的中国企业主因社会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开始注意自身的社会形象。受访者C先生谈及:“我们总是说撤出非洲,但是谁又真正撤出了?大家都还是在非洲生活,所以我们就要维护好自身形象。”许多中国商会逐渐自发组织慈善活动以期重塑海外华侨华人形象。近两年来,在坦桑尼亚的浙江商会多次召开“维护海外华商外交形象”的大会,成立博爱坦桑尼亚儿童家园基金会帮助非洲儿童,这在深度访谈和收集到的二手资料中均有相关案例。如受访者B先生在互联网上曾有留言,“与中国儿童相比,坦桑尼亚儿童在享受生活、接受教育、感受现代文明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孤儿,他们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我们成立的博爱儿童家园基金会便是基于这个事实而建立的救助平台,愿广大华侨华人企业,共同胸怀爱心,以积极的姿态,利用这个平台和渠道,共同做好爱心事业”。

华商对当地文化的深度理解是群体从适应走向融入的显著标志,华商已意识到中国形象需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来重塑。在移民个体发展期,华商注重与创业相关的学习,如他们学习语言和相应的商业知识。此阶段的中国移民已认清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已于非洲,即使不改变国籍,常驻非洲也为定局,所以重塑形象是解除非洲人对华商负面刻板印象的关键,也是华商被非洲社会重新接纳的有效途径。

2.严格缴纳税款

近些年,非洲社会对华商的态度发生了些许变化,许多民众不大欢迎中国移民到当地经商,再加上部分中国小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引起非洲各国政府的关注,让华商开始面临政治领域方面的尴尬境地。4位受访者表示,自2015年当政加强对华商企业的监管与整治、严查偷税漏税行为后,已有部分华商因偷税漏税行为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被罚金额折合人民币约30万。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华商立刻转为遵纪守法、依法纳税的商户,避免企业再次蒙受罚款之事。受访者A先生说:“市场管理严格化,特别是在公司税务这方面,政府查得较严……我们现在每天晚上都要发账单报告到税务局”。当然,该时期华商之间的同质化产品竞争仍然持续着,政府对中小型华企的监管更严格,华商需要拥有更强大的创业适应能力,转移到新的行业与市场,这些行为表明移民企业家一直在不断应对新的冲突。

3.掌握专业术语

该阶段的语言瓶颈不是指温州人在非洲的日常生活与商务沟通问题,而是指他们难以掌握的政治、历史等专业术语①唯一一处将同一材料归为两个构念进行说明,是因企业家对专业术语的需求、企业家地位的提高、群体与当地政府人员接触有关。温商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不断掌握专业术语,这充分体现了温商“干中学”的特点。的使用困境。这种困境与温商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关,部分出色的温商从草根阶层转变成企业家阶层,他们开始与当地从政人员接触,并受其赏识、重用。为此,当地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移民问题,他们希望与华商代表更好地交流,以完善移民管理制度。一些优秀的温州商人被委以重任,但因他们对各种专业术语并没有熟练地掌握,这使他们再次处于新的语言冲突之中。有位参与访谈的商人曾多次被要求去政府机关商议,当地政府也希望商人能针对目前的移民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这位受访者在访谈中能够熟稔地介绍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他坦言,如果能够掌握更多关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专业用语的表达,就可参加当地竞选。因此,在当地,有些温州人除了商人身份外,他们还拥有了其他较多的角色身份,这些角色身份的转变必然倒逼温州商人学习较多当地的语言,以推动其在当地文化与政治的嵌入。

在华商集群发展期,经济移民面临高阶政治与文化冲突、移民企业再次面临发展瓶颈。为了群体的海外生存,移民主动与政府沟通并参与政治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移民群体的整体高阶适应提升了移民企业实力,促成了移民企业家集聚的现象。

(四)创业螺旋式适应模型的机制总结

前文已通过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初步构建了华商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模型,阐述了“移民个体生存期―移民企业成长期―华商群体发展期”各阶段的范畴内容。现有的相关移民适应与融入研究较为丰富,社会学研究者也已经构建出相关指标来测量移民在流入国的社会适应程度[31],较多学者开始对非洲经济移民的冲突与适应现象展开田野调查与研究,如Harrison等探究了非洲华商因寻求生存而产生的动态空间战术[32]。本研究探索了移民企业家的动态适应行为,通过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模型及其例证揭示了海外华商从移民“落地”到持续创业的全过程(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演化过程可参见表1)。

表1 华商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演化历程

笔者基于NVivo的编码结果和案例内容,Gephi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可展现华商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演化历程(参见图3)。图3中的螺旋式适应图是根据适应行为的先后顺序绘制而成的,展现了移民企业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适应过程。图中的节点代表不同的适应行为,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不同适应维度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的直径越大,表明移民企业家获得的适应能力能越强。图3螺旋式适应中的一级节点是“安全适应”“文化适应”“经济适应”“政治适应”等四个节点,它们代表移民群体多维度的适应水平,由这些一级节点延伸出的二级节点①图3中的二级节点包括规避暴力事件、预防生理疾病、释放心理压力、学习当地用语、习得知识技能、掌握专业术语、提出族间合作、缓和族内竞争、严格缴纳税款、重塑华商形象、积极参政议政等具体适应类别。,如“预防生理疾病”“习得知识技能”“缓和族内竞争”等用来表示具体的适应类别。从图3的阶段一至阶段三中可知,经济移民的适应范围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四类适应维度节点发生在不同阶段且各自维度的节点数呈递增趋势。经济移民的适应性从阶段一的AB区蔓延至阶段二的C区,直至企业家群体发展期延伸到D区。

图3 海外华商螺旋式适应演化图

动态适应演化过程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第一阶段企业家适应行为主要集中在AB区域,表示企业家主要解决个人适应问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A区“安全适应”范畴节点数的增加以及C区出现“经济适应”范畴的大量节点,表明移民遭遇的冲突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家连同企业的适应能力也相应地增强,移民已从基本性的适应过渡到创业中的经济适应以及高水平的安全适应。其二,在阶段二到三阶段演化中,D区出现“政治适应”范畴、B区“文化适应”节点数增加。其中,“政治适应”说明移民出现政治适应行为,开始依法缴纳税款、承担更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而“文化适应”则表示企业家从阶段一习得基本文化知识到阶段三不断提高文化涵养,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家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其三,该阶段的政治与文化双重深度适应是草根创业者向企业家角色转换的关键,因为移民的政治适应和高层次的文化适应将显著影响中国移民未来在非洲合法居留和商业的可持续性,这较之前两个适应阶段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意义更为深远,因此图3也展现了移民创业适应行为从低到高的三阶段螺旋式发展。

基于移民三阶段适应行为的扎根演化,可发现:其一,单个维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水平和态势逐级递增,如第一到第二阶段安全适应维度的深化,第三阶段的文化适应对第一阶段的升华;其二,安全、文化、经济和政治四维度适应能力按时序分梯度出现在不同阶段,企业家在各维度适应的差异性体现了适应力的循序上升。如第一阶段低水平文化和安全适应至第二与第三阶段高层次的经济适应和政治适应,可见,单维度的适应演化与不同维度的差异性适应演变协调形成了一种螺旋式的适应过程,充分展现了经济移民创业的迭代和动态的持续发展,即经济移民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机制。

四、总结和讨论

螺旋式适应展现了经济移民面对各种冲突的动态创业适应过程,移民企业家在创业中历经的个人生存、企业成长、群体发展的三阶段适应,即最初阶段的安全与文化适应、第二阶段的经济适应以及最后阶段的政治适应,解释了安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四个维度的适应能力随冲突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发展,其中,前两个阶段的安全适应与后两个阶段的文化适应强度随各阶段的变化而逐渐增强,这表明单个维度内部的适应能力随冲突强度的递进而逐渐增强。

(一)文献回顾与梳理

中国经济移民越来越受到流入国社会的关注[33],人们开始关注与之相关的社会安全、非法入境与居留等问题。“调节”“适应”“融合”等不同概念恰好体现了群体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的全过程。其中,“调节(Adjustment)”是指为了减少环境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个体不断改变自己直至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34]14-16;“适应(Adaptation)”是指个体或集体主动地相互协调过程,是群体对特定的物理与社会环境的反应[35],该过程强调移民群体的自我积极性[36];“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是指移民在流入国社会生活状态和演化过程的一般概括,是个体或群体被主流社会和各个阶层所接受的过程,包含了移民与新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在已有的移民社会适应性研究中,Michaela[34]36指出意大利温商主要为了追求经济成就而不得已长期居留在流入国,实际上,海外华商并不愿意主动融入当地社会。Michaela通过对华人的田野调研,提出了海外华商“非融入性”理论。移民去非洲也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淘金梦”,而本文提出的螺旋式适应模型与Michaela的结论相似,强调移民群体在流入国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并非研究移民与主流社会的相互交融及融合情况。

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通常利用维度论与归因论对流入国移民社会融入的程度进行测量,如二维度、三维度和四维度模型,其指标通常包括安全性、住房、语言与文化、知识、教育、就业、权利、政治、文化资本、群体合法性等多个方面[37-42]。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释放心理压力、预防生理疾病、学习当地用语、掌握专业术语、习得知识技能、规避暴力事件、提出族间合作、缓和族内竞争、重塑华商形象、严格缴纳税款、积极参政议政11个概念,抽离出移民的安全、文化、经济与政治适应范畴。

冲突与适应关系并非类同,郭世宝等对加拿大华人二代给予研究,他认为“三重玻璃效应”冲突是群体在经济融合中的障碍[43],与陈凤兰提出的文化冲突阻碍南非中国新移民社会融合度[9]的论点不同。本文主张冲突对移民适应起到的正功能作用,通过对非洲华商创业的适应性分析,指出应对不同冲突事件是移民适应能力得以提高的主因,也验证了冲突的正功能作用[44-46]。海外华商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机制理论是对既有研究的发展和深化,这些研究均描述了移民群体如何处理冲突并产生适应性的过程[8]。移民在流入国创业经历了移民于个体生存期、移民企业成长期、华商群体发展期三阶段的安全、文化、经济与政治四维度螺旋式适应过程,该结论与张传明提出的移植、传承、冲突、调适、融合五步骤移民融合理论[10]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探索了移民冲突与适应的递进关系。值得关注的是,为避免竞争压力,Ceccagno关于意大利中国移民的研究中指出,华商开始分流在除罗马和米兰之外的中小型城市,体现出华商中小型企业的分散适应模式(a diffused pattern)[34]28。Ceccagno认为经济冲突是华商采取空间渗透适应战略的主因,与本文提出的移民企业家经济适应性原因是一致的[47]。根据Ceccagno对在意大利中国人的研究表明,中国人为了中国商业能快速融入意大利经济,与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供应商、会计师和广告公司合作,这种非洲温商跨族裔的合作行为有利于群体提高自身社会的适应性,这表明了海外不同流入国相关华商经济适应行为的高度相似性。

在现有的创业模型理论中,研究者也对创业者与创业要素进行了探索,如Timmons关于创业机会、团队、资源三者动态平衡的模型[48],Garber的个人、组织、环境和过程的创业模型[49],Wickham的战略创业模型[50],Bruyat、Julien的创业者与新事业互动模型[51],Zahra、George关于国际创业的综合模型[52]等,都强调了创业者与诸多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且学者将创业者视为处理机会、资源和组织之间关系的重要角色,认为其创业行为能协调和匹配各要素动态,从而能成功创业。创业螺旋式适应模型与海外温商创业模型相似[53],该模型认为不同创业环境中的创业者能通过协调创业机会、资源、组织等要素使企业适应当地市场,最终可使企业在当地立足。创业螺旋式适应模型同样强调了创业者具有的敏锐识别冲突与变化能力,展现了移民企业家在不断寻找策略和最佳要素配置方案中的螺旋式适应力。除了创业模型的研究,现有学者还对企业持续创业进行了探索,认为持续创业是移民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张一力、张敏在意大利移民企业研究中提出移民企业创业过程与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认为移民企业利用不同关系文化嵌入等多种资源组合推动企业创新,揭示创业移民利用自身特殊禀赋实现战略更新、对现有资源进行反复整合和嵌入,最终使自身与移民企业适应当地市场[54]。创业的螺旋式适应分析不仅表现了创业行为是变化的、具有阶段特征的,而且还明确说明创业者在各阶段面临的困境和与之相匹配的适应能力是逐级递增的,这均可视为其对已有各类创业文献的有效补充。

扎根理论展现了海外华商创业螺旋式适应的演化,强调了螺旋式适应能力是经济移民创业的关键能力,指出移民面对不同领域冲突时作出的不同判断,进而产生差异化的适应能力,换言之,群体在不同维度的适应程度并非同质的。至今,虽然学者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考察移民多维度适应性的测量指标和体系,但却忽略了移民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化适应现象,多数以静态视角研究移民适应问题。如果研究者能发现移民在不同维度的具体适应具有差别性,那么研究者便能凭借指标更加全面地考察不同移民群体在相同移入地出现的排斥、适应、调节、融入、融合、同化等多种具有差异化的适应行为,并预测移民群体在移入地的未来发展轨迹,所以本文的华商创业螺旋式适应理论以一种动态式研究视角,解释了不同阶段移民的创业适应过程、冲突与适应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利用移民在安全、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维度的适应差异性揭示了移民创业适者生存的原因。因此,创业的螺旋式适应理论应视为当前众多从静态视角研究移民社会适应问题的有力补充。

此外,本文构建的华商创业螺旋式适应机制揭开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非精英群体[22]和国内草根阶层蜕变成企业家阶层的全历程。实际上,这些群体巧妙地运用冲突与适应的轮替和迭代提升了自身的实力,最后成为海内外中国企业家的中流砥柱。创业的螺旋式适应机制验证了移民学领域的“冲突具有正功能作用”命题的正确性,即循环递进的冲突能推动经济移民产生螺旋式的适应,验证了冲突是适应行为的催化剂,彰显了冲突对适应的正影响。

(二)研究意义与展望

海外华商的螺旋式适应战略为国际经济移民在移入地生存提供了行动指南,经济移民可汲取相关经验,移民企业家可及时针对不同强度冲突给予响应,并可快速采取适应策略以避免创业失败。在目前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越来越多的海外移民来华,包括商人、留学生等群体。他们也将在中国遭遇社会冲突与适应问题,本文的相关结论也可为其与中国制定和完善跨国移民的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鉴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性,本文未能进行整体的定量分析。此外,该研究只收集非洲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温州商人(含女性)资料,并且所有受访者均为男性。为此,后续可收集更多地区的数据、积累更多在非洲的温州商人案例、采用更适当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如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方法,对海外华商创业冲突与适应的原因进行组态分析,为海外华商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华商温州商人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言而无信的商人
旅澳华商苗庆:八年游子路 几多故乡情
威尼斯商人
手工艺·温州发绣
匈牙利华商误入“鞋”途的故事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