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四五”马铃薯产业技术需求调研报告
2022-04-19桑有顺汤云川张庆沛
冯 焱,陈 涛,桑有顺,淳 俊,汤云川,张庆沛,李 倩,杨 洪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 611130)
马铃薯在成都平原农业生产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川西平原核心地带,随着乡村战略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涌现了一批适度规模化经营主体,为马铃薯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十三五”期间,成都平原马铃薯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4.0~5.3万hm2左右,鲜薯产量约70万t,占成都平原粮食总产量的5.5%左右。立足于成都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围绕“十四五”马铃薯产业技术需求制定调研方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薯类课题组对金堂、彭州、双流、大邑、青白江等成都市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了产业技术需求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成都市各区(市)县农业农村局、市农林科学院、育种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企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型种植户和农民代表等,共计61人,其中区(市)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植保站、农技站等单位的基层技术人员25人,农户18人,大专院校和农林科学院研究人员10人,种植合作社5人,加工企业3人。以座谈、电话、视频和邮件方式进行调研,其中以面对面的座谈方式为主,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成都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技术需求,现就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品种和育种
1.1 现状及问题
生产上栽培品种少,商品薯以鲜食菜用为主,缺乏优质早熟品种。亲本资源匮乏,育成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商品性好的本地品种少,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是“费乌瑞它”“兴佳2号”“中薯5号”等外来品种(表1)。缺乏优质抗病性和抗逆性品种;未建立对现有品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口感等,种植户在选择品种时仍以产量为主,与市场需求脱钩。育种以常规杂交方法为主,优质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
1.2 技术需求
引进新品种,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生态条件的早熟、优质、高产、抗病、抗逆且商品性好的品种。加强自主选育,明确鲜食、加工等专用品种的选育目标,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建立品种质量评价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鲜食、加工等不同生产目的栽培品种。建立和发展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等种质资源创制新技术,加快新品种选育速度。
2 种薯质量控制
2.1 现状及问题
脱毒种薯是指马铃薯种薯经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利用无性繁殖植物的顶端优势)清除薯块内的病毒后,获得的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采用脱毒脱种薯平均增产30%以上。目前成都市采用脱毒种薯的种植户占70%~80%,少部分种植户的脱毒种薯意识不强,自留种现象严重,品种纯度下降、退化严重。虽然四川省建立了脱毒种薯质量检测体系,但缺乏严格的种薯质量监控体系,种薯繁育、生产、销售混乱,市场上的种薯质量参差不齐。生产调种时缺乏品牌意识,大部分种植户未查看种薯的产地、合格证等标识。缺乏快速有效的脱毒种薯质量检测手段。种薯带来的疮痂病、黑胫病等土传病害日益严重。
表1 生产上主栽品种调查
2.2 技术需求
扩大成都地区脱毒种薯产能,提供高质量脱毒种薯。建立严格的种薯质量监控体系,从种薯繁育、生产、销售等环节做到可全程追踪溯源,保证种薯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脱毒种薯示范基地,提高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产量和品质。建立一套供农户和企业使用的脱毒种薯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加大政府干预力度,规范种薯生产。
3 栽培技术
3.1 现状及问题
成都地区冬春作马铃薯已实现地膜全覆盖生产,但由于近年气候异常、科学技术普及力度不够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田间管理粗放、揭膜不及时,存在揭膜过早、植株遭受晚霜冻害或者揭膜过晚、植株灼伤严重等问题,影响产量。秋作马铃薯由于8、9月份雨量充沛,田间湿度大,造成烂薯现象严重。施肥不合理,主要靠经验,后期基本不追肥,少量种植大户后期追肥1次。30%的种植地区靠天吃饭,灌溉设施缺乏,70%的种植地区采用以沟灌为主的灌溉技术,仅极少量种植大户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土地有限,常年以“薯-稻-薯”“薯-稻-蔬菜”的栽培模式为主,虽然实现同一地块水旱轮作,但不能实现不同地块间3年以上轮作,导致土传病害日益严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机械化水平高,散户机械化水平较低。
3.2 技术需求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通过宣传、培训、技术示范等提高种植户对栽培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实现精细管理,提高产量。建立一套田间气候预报系统,根据当前气候来确定最佳揭膜时间,减少由于揭膜时间不当带来的损失。秋作马铃薯采用整薯播种,做好消毒和种薯处理等重要环节,防止烂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和品种对营养的需求,进行分阶段合理施肥。完善灌溉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改沟灌为膜下滴灌,有条件的地区可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抗重茬的栽培技术研究。
4 病虫草害防控
4.1 现状及问题
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和病毒病等,由于种薯质量不过关带来的疮痂病、黑胫病等土传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危害茎、叶的虫害偶有发生,部分地区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虫害严重。不同地块杂草种类略有不同,主要包括禾本科、蓼科和藜科杂草。小规模种植户对病虫草害认识不足,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生产上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体系,防治措施不到位,经常是病虫害发生后才喷药治疗,错过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部分地区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施用过量,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土传病害的发病规律认识不透,防治重视程度不够(见表2)。
4.2 技术需求
全面普及病虫草害的基本知识,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表2 生产上病虫草害调查情况
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采用抗病品种。研制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指导种植户科学用药。生产上采用合格脱毒种薯。研制出切实有效的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新技术。
5 农机具
5.1 现状及问题
大型种植户机械水平较高,实现了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但中耕、喷药等田间管理阶段机械缺乏,仅30%大型种植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国产机械质量差、不耐用、寿命短。如:播种机存在漏播、重薯问题。收获机存在收不干净、伤薯问题。进口机械质量好但维护不方便。相较于北方主产区,成都地区种植马铃薯的田块小且分散,市场上缺乏适宜的中小型机械。播种和收获等农机保有量低,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5.2 技术需求
积极利用国家、地方的惠农政策,提高购买农机具的补贴范围,全面提升马铃薯种植的机械化水平。
集中科研力量、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国产机械的质量及稳定性,开发出适宜成都平原地貌特征的中小型机械设备。
6 贮藏和加工技术
6.1 现状及问题
农户分散贮藏以室内堆放为主,大型种植户集中贮藏以室内架藏为主,少数企业有恒温库,但数量少。贮藏前不做任何处理,影响贮藏质量、损失较重,平均达8%~10%。加工设备昂贵、陈旧、能耗高。加工企业少,污染严重。
6.2 技术需求
规范分散贮藏和集中贮藏的标准技术体系,包括预贮、贮中等不同阶段的技术措施,减少贮藏损失。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大型恒温库,提升本地区马铃薯保鲜贮藏能力。开发马铃薯薯片、薯条、营养粥等功能性食品,加强企业竞争力。生产加工设备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开发出效率高、低能耗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增加处理污染设备,达到环保要求。
7 产业经济
产销、供求及价格等信息渠道不通,大多只能通过市场、经销商等了解,难辨信息真伪,存在“贱卖”和“销售难”问题。销售环节受市场制约较大,订单生产面积小,种植户收益无法保证。缺乏大型精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低。
8 建议
科研单位应多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性高、抗逆性好的适于成都市的专用品种。加强宣传,杜绝劣质种薯,推广应用优质脱毒种薯。国家、地方政府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产业投入,改善种薯生产的设施设备,提高脱毒种薯产能,同时改善生产条件,大面积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如:全程机械化、膜下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提高产量和品质。建设一批大型恒温贮藏库,提高本地区鲜薯贮藏能力,同时引进大型加工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产业发展。保持市场信息渠道通畅,由权威部门定期发布产销、供求及价格等信息,种植户能及时掌握市场真实信息,避免由于信息滞后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