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开生面的巴赫盛会
——记巴赫钢琴协奏曲音乐会

2022-04-19龙星宇

钢琴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调演奏家巴赫

文/ 龙星宇

2021年8月28日,成都金沙国际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别样的音乐会—I'LL BE BACH,本场音乐会演出的BWV1060、1062、1063、1064、1065等作品皆是首次在中国西南地区亮相。

这些作品是巴赫在莱比锡生活时期,为双羽管键琴、三羽管键琴及四羽管键琴编写的协奏曲,它们全部来自巴赫对自己或其他作曲家作品的改编,在此之前键盘乐器只作为伴奏乐器在乐队中出现,它们的问世为键盘乐器拉开了全新的篇章。姜维桦、刘昱飞、贾思钰、罗可可四位青年钢琴家的演奏为西南乐迷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发现巴赫的契机。

格伦·古尔德曾这样评价巴赫:“在我心里巴赫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有自己独立见解、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里的一个极端例子。他并不是所谓的‘超前时代很多、被人误解的天才’,他当然是被人误解的,这并不是因为他超前时代,而是因为根据当时的音乐倾向,他反而落后于那个时代好几代人。但他从未试图调和自己与时代的差异、与时俱进,反而选择回溯到更久远的时代里去,因为他已经超脱于集体的历史进程之外。”

巴赫在世时因为“落后时代”,其作品一直影响寥寥,如今涓涓流淌三百年的“溪流”终成“大海”,但依然有一些随波荡漾的浪花等待我们去发现、感受。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窥见这一时期的巴赫那“超脱集体历史进程”的表达。曾经湮没无闻的作品在四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奏家手中,重新勾勒出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巴赫,也更能解释康德口中J.S.巴赫之存在的历史必然。

音乐会开场曲目BWV1064,是典型的巴洛克三乐章结构,全曲呈现泾渭分明的快、慢、快结构。第一乐章中音乐围绕着一个由主属音之间构成的两次下行纯四度的主题动机展开,姜维桦、刘昱飞、贾思钰三位演奏家对乐曲开头旋律的处理干净、雅致,仅仅几个小节就为上半场的音乐会拉开了明快动人的序幕。C大调流露出惯有的明媚,在弦乐与钢琴的相互交融中,显得朝气蓬勃,音符的流淌之中,勾勒出一幅属于新时代的巴洛克图景。中段键盘声部零碎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并未因为对位和配合的复杂而变得混乱不堪,反而如同夏空流云一般,衬托出弦乐声部延绵不绝的长线条,而乐句末尾的适当渐强则刚好迎接上带着f的主题再现,如曙光再临。演奏家们对乐曲第一乐章的阐述轻松自然,与乐曲的第三乐章形成了巧妙的对照。

第三乐章快板作为全曲的总结依然是C大调。乐章主题的旋律由C大调迂回上行的音阶加上一连串下行模进构成。这使得它几乎像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明媚亲切的音乐性格一如既往。在第三乐章第142小节出现的小调旋律带来顷刻深沉,在第一钢琴姜维桦独奏的引导下,这种深刻延绵铺展而开。然而紧随其后的再现段,却“不合时宜”地将这种凝滞打破,再次把听众拉回独属于巴赫的灵动,在四组柱式和弦后,完满终止结束。演奏家们对巴赫音乐之美的体验和阐释理智而优雅,这正是演奏家们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本愿。

上半场的另外一首作品是c小调的BWV1062,依然是标准的快、慢、快三乐章结构,相比较第一、三乐章的快板,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乐章的行板,主题在第二钢琴以下行的音阶模进开始,随后以上五度卡农的形式出现在第一钢琴声部,降E大调独特的宁静与和谐配上弦乐声部轻柔的四分音符在此化为浅浅细语,姜维桦与刘昱飞对此段的处理亦显得平静、内敛,让音乐在几经更迭后从容导入主题再现。乐章的中部由双钢琴高音区自下而上的大二度反复交替,将这种被刻上理性的抒情发挥到极致,最终风过无痕,又回到乐章开头的宁静之中。

下半场的第一首作品是BWV1060(《c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整个第三乐章快板,自始至终没有停顿,如河水奔向远方,川流不息。主题动机由c小调主音弱起,并在属主之间做下行模进,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辅助之后向钢琴中音区做十度大跳,之后主题动机随着一连串的跑动,融于整体的曲式中。中段钢琴声部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快速跑动加上弦乐声部长线条铺底,作为第三乐章的“休憩时刻”,姜维桦与刘昱飞的演奏轻柔而平缓,没有因为材料的陡然变化而导致结构出现错落感,让听众持续沉浸在连贯的乐思之中。

下半场的第二首曲目BWV1063,是巴赫曾经让两个儿子(C.P.E.Bach和W.F.Bach)参与首演的曲目,演奏极具难度。尤其是第三乐章,与BWV1060第三乐章类似,BWV1063的第三乐章也是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停顿,主题动机是两个大切分所引导的d小调乐句。在开头处,乐曲便展现出如疾风骤雨一般的气势,随着所有声部的进入,主题动机中的内在张力逐渐被拉扯到极致,然而,随之而来的三个插部陡然的声部抽离,将前景轮换给三台钢琴做独奏,姜维桦、刘昱飞和贾思钰三位演奏家的演奏配合上弦乐低声部的三两点缀,如同暴雨间隙,消除了矛盾的棱角,暂缓了情绪的积累,将乐曲从容地导向了尾声。

整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是BWV1065,这首作品改编自维瓦尔第著名的弦乐套曲《和谐的灵感》(L’estro armonico)出现在演出的结尾恰如其分。经巴赫改编之后的BWV1065(《a小调四钢琴协奏曲》)保留了原曲整体清晰透明与多彩细节之间的良好平衡,增加了奕奕生机与肆意灵动的表情。以第三乐章为例,为了遵循原曲,巴赫的改编并没有使用复杂的对位,在开头处,通过a小调主和弦的分解齐奏来构成贯穿全篇的主题材料。在随后的篇章中,依旧不断地出现大量的和弦分解甚至是更为“直白”的柱式和弦,仿佛是希望通过几位演奏家对一系列和弦的演绎配合来表现他所谓的“完美谐和”。姜维桦、刘昱飞、贾思钰与罗可可四位演奏家的演奏像长风灌入沟壑般契合无间,将现场听众的情绪推向顶点,最后在大齐奏中完满结束。

巴赫的这些作品在不屈从时代风潮的同时,也获得了超越时间的魅力,正如曾经被时代排斥的巴洛克珍珠,在岁月流逝中沉默地保守着关于智慧之美的密语,到如今,这些外形各异的珍珠因其每粒独一无二的奇幻光彩被人们称为“上帝之吻”。河流将它冥顽地低语织入大海,每一朵浪花都值得我们凝视,即使伟大如巴赫也依然有许多的作品等待我们去聆听、感受。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正是这样一场别样的音乐会让我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那些淹没在时代光彩中的温润光泽。巴赫的作品最终被我们铭记,是因为它们超越历史进程,因为它们能被任何时代所诠释,也更能诠释任何时代,正如中国作家余华所说:“巴赫来往于宫廷、教堂和乡间,于是他的内心逐渐地和生活一样宽广,他的写作指向了音乐深处,其实也就指向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猜你喜欢

小调演奏家巴赫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小调[六首]
另类演奏家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非常演奏家